徐志摩母亲过世后,陆小曼着孝服千里奔丧,却在半路被公公拦下!

“有我们没她,有她没我们!”

很难想象,这话竟是徐志摩父母对着徐志摩喊出的话,这里的“她”正是徐志摩二婚的妻子陆小曼。

徐申如喊出这话时,正是1931年4月初妻子钱慕英病危时。按理,在家中有难时,全家应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徐志摩提出让陆小曼与自己一同回硖石也正是此意,但徐志摩话还未说完,就遭到了父亲徐申如的激烈反对。

“她来,我就走!”

徐申如态度很坚决,徐志摩拗不过父亲,只得安慰了妻子一通后,自己收拾行李赶回了老家。

作为一代大商,徐申如显然不是不通情理或不通礼数之人,之所以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坚决反对陆小曼前往,是因为他深知:妻子病重时,最不想见的人,就是儿媳陆小曼。

徐申如自己,对儿媳陆小曼也有诸多不满,这不满经过这些年的发酵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徐申如甚至觉得,这种时候,陆小曼出现势必会加重妻子的病情,甚至会直接将她气得命赴黄泉。

究竟是怎样的恩怨,能达到如此“水火不容”的地步呢?这一切,还得从最初说起。

1925年,徐志摩与陆小曼陷入热恋的消息传到徐申如夫妇耳中时,他们虽对陆小曼的行为有意见(陆小曼当时还在婚内),但却并未出面阻止两人的交往。毕竟,当时徐志摩已与张幼仪离婚3年,他们也希望儿子能有个最终归宿。

1926年,徐志摩向父母提出想与陆小曼结婚的打算。徐申如也并没有明确反对,只提出,需得张幼仪同意,才准许结婚。

随后,徐申如将张幼仪召回国内,在听到张幼仪亲口说不反对他们结婚后,徐申如便准许了二人的婚事。

徐志摩在1926年2月20日写给陆小曼的信中详细记叙了相关。他对陆小曼说:

“关于我们的婚事,爸爸说这时候太热,总得等暑后才能去京。我说但我想夏天同你避暑去,不结婚不方便。爸爸说,未婚妻还不可以同行?我说但我们婚都没有订。爸说‘那你这回回去就定好了’”

从徐志摩日记中可以看出,此时,徐申如已经完全同意了两人的婚事。这也就说明对于陆小曼这个儿媳,他们是认的。否则,也不会在将徐家财产分成三分时,明确将其中的一份分为徐志摩和陆小曼了。

在这封信里,徐志摩还向陆小曼“汇报”了:自己和父亲徐申如商量的婚礼细节。

也是在这期间,徐申如夫妇开始斥巨资为新婚的儿子儿媳准备豪华别墅的修建。这栋别墅如今还是当地最漂亮的西式洋楼,其规模之大,样式之别致,足以让今世的人惊叹。

可见,徐申如夫妇对陆小曼不仅认同,而且有很多期待。他们如此大张旗鼓地为他们新婚做准备,就是明证。

陆小曼是幸运的,二婚还能得到婆家如此重视,也当真是拿了一手好牌,但这首好牌最终被打烂了。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现场徐志摩父母也到场了。一个多月后,新婚的徐志摩与陆小曼便回到了硖石老家。

徐申如夫妇为陆小曼夫妻将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只等着他们“拎包入住”。但对于徐申如夫妇为他们准备的一切,陆小曼却似乎并不满意。这也难怪,多数情况下,老人和年轻人的想法总是存在区别,何况陆小曼与徐申如夫妇还一个西派一个偏封建。

陆小曼从小被富养长大,由于家境优渥又是家中独女,她自幼便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即便后来嫁给了王赓,她也依旧继续着以前的生活方式。

原本这也没什么,但倘若有对比,那事情就严重了。在陆小曼以前,徐申如已经与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生活了多年,他们对孝顺懂事的张幼仪很是欢喜。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因着这层缘故,徐申如夫妇便不自主地拿陆小曼和张幼仪做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事实果然如此。

徐申如夫妇发现,这个新儿媳妇虽然漂亮、声音好听,但比起前儿媳张幼仪真真差了十万八千里。

相比张幼仪的勤快,陆小曼真真是懒到家了。在和徐申如父母相处期间,陆小曼不仅啥事不做,而且还每日睡到日上三更。这也不打紧,可一天到晚地吃零食,就很让人受不了了。

零食吃多了,正餐自然就吃得少了。徐申如夫妇见陆小曼碗里总是有剩饭,便心生不悦。聪明的陆小曼见了便“聪明”了一把,她在吃不完时,撒娇地跟徐志摩说:志摩,我吃不完了,你帮我吃。

不用说,面对娇妻的要求,徐志摩定会照做。

于是,席间,徐申如父母瞪着大眼,看着儿子扒拉着儿媳吃剩的饭菜。那心情,真真复杂无比。

公婆最怕的,从来是“儿子娶了媳妇忘了爹娘”。可她陆小曼偏偏作对一般,偏要让这公婆觉得自己儿子“忘了爹娘”。

陆小曼不仅事事吩咐徐志摩去做,还经常在吃完饭后,娇滴滴地对徐志摩说:

“志摩,抱我上楼。”

于是,徐申如父母便无数次瞪着大眼,看着儿子抱起陆小曼一步一步上了楼。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私底下,两口子跺着脚道。

徐申如夫妻怎么也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把儿子培养出来,要模样有模样,要学历有学历,要名气有名气,怎么到头来,却做了人陆小曼的“佣人”了呢?

在传统的徐申如眼里,女子和男子婚后,理应是女子照顾男子,再不济,也是互相照顾,怎么能男方一副女人“佣人”的模样呢?

有手有脚还没缠足的陆小曼,怎么能连上楼都要徐志摩“抱抱”呢?还有,当着长辈的面“抱抱上楼”,雅观吗?

徐申如想到平日里儿子给自己倒杯水都少有,如今却日日如此伺候陆小曼,便气不打一处来,真真生出了一种“儿子娶了媳妇忘了爹娘”的悲凉。

如此情境下,再对比前儿媳张幼仪,夫妇两不觉后悔不迭。以前,他们也觉得张幼仪是好媳妇,可如今,他们才知道,张幼仪相比陆小曼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啊。

就在夫妻两对陆小曼产生巨大抵触情绪的当口,陆小曼似乎也对公婆有了意见。但好在,徐志摩一直哄着。

徐志摩似乎忘了,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婆媳亲,全家和”,这话反过来也能成立。

忘了古训的徐志摩,在明知道婆媳之间已存在不可调和矛盾之际,仍未采取过多行动。他唯一在做的,就是不断地安慰妻子陆小曼,这很符合徐志摩的做事风格,他是一个以感情为一切先导的人,在任何时候,他都将心爱女人放在第一。这本没有什么,但若因此而完全忽略父母的感受,那就有问题了。

原本就不满徐志摩偏袒陆小曼的徐申如夫妇对儿子的不满,已经逼近了临界值。

显然,在处理婆媳矛盾上,作为核心男人的徐志摩并没有经验。这其实并不能怪徐志摩,徐志摩虽是二婚,但对于处理婆媳关系,他一直没有“经验”,原因很简单:因为张幼仪没有给过他机会。

自从15岁那年,张幼仪嫁入徐家后,无论是平日里,还是生育阿欢后,张幼仪从未与公婆有过任何的矛盾。她对公婆礼貌有加,平日里总是悉心照顾着两老,唯恐有不周到处。这样的儿媳,徐申如夫妇自然分外满意,如此,又何来矛盾呢。

张幼仪母子与徐申如

所以,即便曾结婚多年,徐志摩对于处于婆媳矛盾,仍是白纸状态。他甚至从来不知道,自己有朝一日竟也会面临“婆媳矛盾”的调和。

或许,徐志摩也曾想过要调和,只是,他的估算错了,他以为时间久了,很多事情就自然能磨合了。徐志摩显然高估了时间的作用,也高估了自己父母的忍耐力。

仅仅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处一个多月后,徐申如夫妇便借着局势混乱的名义,打点行装:离家出走了!

更让徐志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父母,此去,竟是北上去找前儿媳、现干女儿张幼仪。

因为不满现任儿媳去找前任儿媳,这事,也真的就徐志摩父母能干得出来。但话说回来,这对老夫妻能有如此极端的行为,也充分说明:他们真的是走到无奈的尽头了。

张幼仪在接到电报后接到了老夫妻两,看着逃难一般投奔自己的前公婆,张幼仪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将他们安顿好后,他们就忙不迭地跟干女儿诉苦了:

“吃晚饭时,她才吃了半碗饭,就可怜兮兮地说: 志摩,帮我把这碗饭吃完吧。那饭还是凉的,志摩吃了说不定会生病!”

夫妻两在“控诉”陆小曼的“罪行”时,激动得要跳起脚来。

“她来看我们,竟然要(懒)坐红轿子!她的脚缠都没缠过!”

一旁的张幼仪只默默听着,在老两口眼里,这些都是说“陆小曼的坏话”。但在张幼仪心里,这一切,恰是徐志摩宠爱陆小曼的表现。张幼仪想起自己和徐志摩在一起时,总是她迁就他,如今看到他如此迁就陆小曼,她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这以后,徐申如夫妇便一直和张幼仪比邻而居着。

另一边,发现父母“离家出走”的徐志摩与陆小曼着了慌,失去靠山的小两口只得商量着回上海再做打算。

徐志摩没有太多积蓄,陆小曼又习惯了大手大脚的生活,到达上海后,两人的生活很快便陷入了困境。

得知父母在张幼仪处的徐志摩和陆小曼气不打一处来,陆小曼这次真生了气。为了平息陆小曼的怒火,徐志摩写了一封满带着情绪的信,没错,收件人正是张幼仪。

徐志摩在这封信里叙述了自己被“遗弃”后的惨状,同时因为她以为是张幼仪主动接走了父母,于是他还毫不客气地责备了前妻张幼仪,他说:

“这让陆小曼很没面子!”

张幼仪收到信后,将徐申如夫妇在自己这边的情况复信告知了徐志摩。

张幼仪

收到信后,正在上海过苦日子的徐志摩,在12月24日这天又给张幼仪去了一封信,这封信明显柔和了很多,但在信里,他依旧有些酸溜溜地写到:

“你们那一小家庭,虽是新组织,听来倒是热闹而且有精神,我们避难人听了十分羡慕。.....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是无可说的......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

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徐志摩和陆小曼被父母断了经济支持的“惨状”,自然也是他们自己行为的必然结果。

任何时候,当感情出现问题时,越快处理便越好。感情问题最忌讳的就是“拖”,徐志摩在婆媳出现问题后,也一味地试图通过拖的方式解决。

徐志摩的做法和很多同时代的人类似,这种做法大约基于“毕竟是一家子,时间久了就好了”的理念。

这种理念恰是大错特错,有时候,人往往容易对陌生人“不那么计较”,却会因为家人的一句话而纠结半生,这便是传说中的“越亲近,越计较(纠结)”定律。

徐申如在与张幼仪母子一起生活后,他们对陆小曼的怨言也越来越大。尤其在不断听闻陆小曼如何大手大脚花钱,徐志摩如何为了供养陆小曼奔波后。对照之前发生的一切,时间越久他们越发觉得:儿子已经成了陆小曼的“佣人”。

而陆小曼也因为徐志摩父母与前儿媳一起生活,而对二老耿耿于怀。期间,徐志摩夹在中间,难免听了无数抱怨,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这个家的核心,徐志摩当然希望两边和解。当时的情况,要和解并非不可能,只要徐志摩能说服双方各让一步,一切就都好说,毕竟都是一家人。

但徐志摩却并未如此,他只一心安慰陆小曼保证她的心情,而其他的则全然不顾。

从徐志摩处理这桩事可以看出:徐志摩懂风月,却未必懂人情。

不懂的后果很严重,1931年4,钱慕英病危后不久,即4月23 日,她就撒手人寰了。

这也就意味着,陆小曼与婆婆钱慕英的恩怨永远失去了和解的可能。

而接下来发生的另一件事,顿时让徐申如与陆小曼之间,也失去了和解可能。

陆小曼再耍脾气当然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作为徐家的儿媳,婆婆重病未服伺也就算了,若最后一面都不见,那可就真真说不过去了。

接到噩耗后,陆小曼当即就着一身孝服赶来硖石。她没有料到的是,半路上,得知消息的徐申如就派人将她在半路拦下了。徐申如的目的很肩带:我们徐家的大门不欢迎你进。

清高孤傲的陆小曼在遭到阻拦后,立即想法告诉了徐志摩,并怒气冲向地告诉徐志摩:自己将原路返回。

陆小曼千里迢迢来奔丧却遭到中途阻拦,徐志摩当即就怒了。任何时候,情绪不受控制下做的事情,都不会带来好结果。冲动之下的徐志摩冲到父亲徐申如的跟前,当着众人的面质问他为何做得如此绝,把他置于何处!

父子俩当着宾客的面争执了起来,刚刚承受丧妻之痛的徐申如怎能忍受儿子如此的顶撞。当时,他就情绪失控地跪倒在妻子的灵堂放声大哭起来。

徐申如边哭边控诉着过往的种种,徐志摩听了心里百般不是滋味。

徐申如与徐志摩父子,就此反目。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悲剧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徐志摩在家庭的经营上无疑是失败者。作为一家之主,他没能让妻子与父母和谐相处,反而让他们最终决裂,直至自己也与父亲决裂。一家人闹到如此境地,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悲惨的。

表面看,陆小曼是胜利者,因为最终徐志摩因为自己背叛了父母。但实际上,她也是受害者,因为双方的决裂,他们一直未得到徐志摩父母的经济和精神支持不说,两夫妻之间,也埋下了一颗永远的地雷。

未等到这颗地雷爆发,徐志摩就在奔波来去的免费班机上遭遇飞机失事过世了。

徐志摩死后,不承认陆小曼为自己儿媳的徐申如甚至拒绝陆小曼出席葬礼。徐志摩葬礼上,以未亡人身份主持一切的,是张幼仪。

或许是同情陆小曼失去了丈夫,或许是念在毕竟都是一家人的份上,徐申如最终准许陆小曼出席了葬礼。最终,陆小曼带着一副挽联出现在了徐志摩葬礼现场,她在挽联上写到: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这副挽联,将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生活远比她描述的凄惨。

陆小曼一直没有工作,她自幼身子弱,倘要真正自食其力,显然难度很大。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后,陆小曼为了以后计请求胡适为自己和徐申如说好话。

在胡适的斡旋下,徐申如极不情愿地答应支付陆小曼一部分生活费。

但不久,当陆小曼与徐志摩好友、她的私人医生翁瑞午传出绯闻后,徐申如当机立断地取消了对陆小曼的生活资助。自此,徐申如与陆小曼再未有过任何实际往来。

陆小曼的后半生一直靠依附已有家室的翁瑞午勉强过活,直到老年再度无依无靠时,她才出来找了一份文史馆馆员的工作养活自己。

和,可以兴万事!不和,可以败万事!

如果,陆小曼并未与公婆爆发如此大的矛盾,或者中途他们有和解。那么,徐志摩自然不用为了辛苦养活陆小曼而来回奔波坐免费班机,自然,那场飞机失事也就可以避免。

如果,陆小曼与公婆相处融洽,即便徐志摩最终失事身亡,她也不至于在成为寡妇后落到如此境地。

但,如果从来不会发生,世间有的,从来只有结果和后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