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四十七)

串场人家(四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回到老家生产队,时间不长,杂七杂八的生活,领了不少。夏天一到,是队里修船,油船的最佳时期。修船者,看似简单,工序一环套一环。环环马虎不得。木船被拉上岸,置于厂(敞)中,千疮百孔,木腐钉锈。似一病入膏肓之人,若不动大手术,去腐除朽,而后清理道道伤痕,刮骨磨光。敷衍了事,遮遮掩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应付得了一时,而不能长且久者,经不起水之浸泡,霜冻侵袭。
董师傅从事木工多年,评心而论,经他手所出的家具,如桌椅条台凳等,无论从造型,还是美观程度,都称不上是上上之品。究其底里,自学艺以来,足不出四邻八舍,业不离东庄西庄。农户人家,做个木器家什不易,要先备下材料,计划经济年代,没有什么木材供应之说,唯靠家前屋后长些槐树,楝树,榆树等为材料。没有电动工用具,全靠手工,锯铇凿砍。那老槐树料子,硬且瘢疤虬丝多而杂,没有精工细琢,天王老子也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家具来。手艺人有规矩,由不得你精工打磨。一张椅子,必得要一个工日完成,正规大桌子,八个工完成,离开这个谱,自砸饭碗,况且原材料尽是树树棍棍,全靠手艺人刀砍斧斫,一锯一铇,一凖一眼地完成。手艺人苦,一早到主人家,三刨两咽地吃完早饭,来不及一过烟瘾,烟袋锅子一磕,小褂子一甩,一点不能懈怠,偷懒。俗说慢工出细活。哪由得你慢慢地磨,细细的铇。
因此,远近皆知董师傅手艺粗而快,东西不太敢恭维。殊不知,手艺人的眼泪,有时常朝肚里流。人说董师傅最拿手的是车、船、农用具犁耙,翻爬,大盖,板锨等。尤其新做耕田的犁,从选择不规则的大件犁身,到犁底,犁稍等,用牛的无一不说称心合手。修船一行,更是驾轻就熟。
今年修船,是三年一大修之年。材料备足,主要是贵如金的杉木,已到家入库。库中有料,做事不慌。队内六条木船,两条水泥船。是队里主要交通工具。水乡船是路,路是桥铺成。队内的出出进进,运稻把、麦把,运河泥开河泥。划渣罱泥,全靠船当家。出外完公粮,卖棉花,运化肥农药,食品站装粪,全靠几条船大立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船乃生产队三大农具之一。时下风车因抽水机的介入,地位逐步削弱。水乡的船,是农民的魂。它承载着希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天的清晨,没有城市的喧嚣热闹,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更听不到声声的叫卖,生产队的苏醒,从升旗开始,从袅袅炊烟开始,从小舟轻摇,篙子点处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是熟悉的面孔,田里的色彩,紧跟四季的步伐,春之绿,夏之黛,秋之金,冬之银。更迭变幻。乡下人,在为温饱而奔波,而流汗,而辛劳的年代,不求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美好、点缀自己的生活。未经侍弄的花草,自生自灭,不在花盆里,花园里悠闲安逸。篱边,墙角成了它们安家之所。没有闲情逸致,任其疯长。队房前的小池塘边,每到春临,倒是柳吐绿。桃染红。是我经常光顾之所。没有文人的雅趣逸致,秘密只在我心里藏着。
从池塘边的柳树下,知青屋一览无余。常看到一倩影,来到小河边,洗衣,淘米。天渐渐地暖了起来,她还会卷起裤腿吧,赤脚蹲在水码头上,还看得见用树枝拼凑起来的桥板,一颤一颤的,似不堪重荷。她却全然不顾,还有意式地用双脚抻几下子。她也有童心,丢下衣服不洗,捧起一抔清水,向河中的鱼儿洒去,水中现出一灿烂的的笑,少女的清纯美丽,浑然天成的五官搭配,镜子面似的河水,那人,在涟漪中一波一波地似向我走来。我知道,她是吕芳,我心中的女神,钦佩的老师。脑子不做主,遐想满天。如果不是二凤,我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去爱她,追她,哪怕有天大的难处,我也会百折不回。既生瑜,何生亮。苍天为我,不,是艰辛的生活,知青的插队下放,给我带来了他们。我走近了他们的世界,那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二凤子,恋人,疼人。无微不至地关爱,欲拒不能,唯顺而受之。二凤子的心,我懂。可我的心,二凤子不全懂,自从我为知青挑担,除夕之际,同吕芳一路同行,言语交流沟通,共同的文学爱好,同样的初中学历,阴差阳错,命运之舟,同校而为同队,读书而为改造。为邻皆成社员,尤其任保管员后,她晒花,我搬包,她採菇,我打包,天天见面,日日谈心。同坐一处为学生,听守成老师授课。我真希望那情那景,定格成永恒。
扑通一声,浪花四溅。不好!有人落水。我眼疾腿快,百米冲刺,如箭在弦,直向河边射出。来不及脱衣,来不及多想,脚被碎砾划破,血流如注,我浑然不觉,救人要紧,一个猛子栽了下去。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0)

相关推荐

  • 兴化往事(2)

    启程 兴化是扬州本专区的一个偏远乡村,但交通十分不便. 随着汽笛的长鸣,轮船载着我们热血沸腾的知识青年出发了.我们不知道忧愁,我们觉得我们终于长大了,我们终于可以离开家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去施展我们的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散文||借 牛【征文】

    借   牛 潘宗旭||贵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牛年春节假期已是过半,有一句世说新语,叫做"假期余额已不足".是的,对于我来说,岂止是"假期余额不足",而是牛年来 ...

  • 【灵璧故事】渐行渐远的那些农活儿

    特别的活儿   文/晏金福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生产队没有一台农业机械,连大牲畜都少得可怜.本来该机械干的,顶不济也该由牲畜干的活儿,也不得不由人来代劳.那时,十六七岁的我,这些特别的活儿,几乎全干过 ...

  • 师傅打造一枚戒指,这造型够独特,不愧是手艺人

    师傅打造一枚戒指,这造型够独特,不愧是手艺人

  • 华州南塬人家的农具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南塬人家的农具 --耙模犁铧耩子牛根头 作者 王立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华州农村,广大的农村生产队,即农业社,农户农民,耕地种庄稼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很 ...

  • 我当知青的那段经历/金犁

    "正是江淮三月天,杜鹃声里雨如烟. 豆蔻年华殷勤意,辜负春风又一年."   01              这正是我当知青时的真实写照,当时我在罗山莽张公社,感觉正青春的自己,满心 ...

  • 谢隆新作品《​又闻犁耙响》(纸刊备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 ...

  • 串场人家(十七)

    串场人家(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冯董两家,为二子和大花的婚事,几经周折,终于达成协议.二子娘掌握了主动权,心中洋洋自得,大花已六甲在身,做冯家的媳妇,是龛在碗里的鳖,十拿九 ...

  • 四十七首网络流行歌曲串烧DJ版《受了伤的狼》《后海酒吧》等

    四十七首网络流行歌曲串烧DJ版《受了伤的狼》《后海酒吧》等

  • 串场人家(二十四)

    串场人家(二十四)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农村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怎么个学法?似没有统一的硬行规定.大致上,每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基层三级组织 ...

  • 串场人家(二十七)

    串场人家(二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一年两次完公粮,是必不可少的.夏季卖小麦,秋季完水稻.至于棉花.队里的生猪,无一例外,都分别由供销社和食品站收购.   夏季完公粮是 ...

  • 串场人家(三十四)

    串场人家(三十四)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男欢女爱,人性的张扬,在未婚年轻人中,显得尤其激烈振荡,无论贫穷富裕,无论文化水平高低,无论性格内敛还是张扬.青春期的荷尔蒙源源不断 ...

  • 串场人家(三十七)

    串场人家(三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针对家在农村在读的学生.家在城市的学生,则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 ...

  • 串场人家(四十)

    串场人家(四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知道吕芳近期的活是晒棉花,为她高兴.身单力薄的城里姑娘,不久前还是个只会背书包的学生,肩不担担,手不提篮,正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纪.因形势 ...

  • 串场人家(四十一)

    串场人家(四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刚回到保管室,孙守成手里拿着个单子,走了进来.彼此打过招呼,孙守成说道:队里为发展副业,多管齐下,决定利用空闲队房,种植蘑菇.我听了感到 ...

  • 串场人家(四十二)

    串场人家(四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听到队里长蘑菇的消息,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尤觉兴奋,有很多的未知数,在等着揭秘.为了不失时机,五间旧屋,被收拾得空空荡荡,开始搭架.兵分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