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体质 如何用药】

什么是上热下寒呢?

首先,上热下寒属于一种中医的病机。通俗的来讲就是,

人体上面有火:表现为失眠、上火、口干口苦、口腔溃疡、耳鸣等症状。

体下面有寒:表现为下肢怕冷、拉肚子、小便量多、男性阳痿、女性宫寒的症状。

这些症状不管轻重,都可以用药治好,但是如果患者自己不注意,过段时间会有轻微的复发。

那么,上热下寒是属于正常现象?还是病理现象?

我近一年经过对100多位患者的临床用药总结发现:这一类疾病可以当成正常现象症状轻微者甚至可以不用中药,通过日常饮食和锻炼就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症状重者可以用药恢复,但是患者需要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咱们要明确几个问题,
一、人体的阴阳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比如说足三阳经,在人体的前中后都有分布,但是足三阴经只分布在人体胸腹部。人体十二经脉并不是阴阳-阴阳-阴阳这样对等、平均分布。
二、人体的阳经都经过头面部,所以头为诸阳之会,头在人体上部。人体的足三阴经都经过“三阴交”,这个穴位在人体的下部。
三、咱们日常所说的调和阴阳,只是在这种阴阳分布不平均的状态下,寻求一个动态的阴阳平衡。

明白了以上观点,咱们才可以继续往下探讨

如何理解上热下寒?

从阴阳分布上了解“上热下寒”

在《黄帝内经》里面就对人体各部位的阴阳归属做了分类,上为阳,下为阴。也就是从阴阳的分布来说,人体上半部是属于阳的,下半部是属于阴的,也就是说上热下寒,是人体上下阴阳划分的一个具体表现,属于正常现象。
从阴阳属性上了解“上热下寒”
阳代表的是热量、上升,是主人体上半部的动态的发热的诸多变化;而阴是主寒凉,主静态。也就是说上部有火下面有寒是阴阳异常变化的一种表现。
从气血流动来了解“上热下寒”

从气血方面分析,气是往上升的,血是要在气的推动下参与人体整体循环的。生活中有种现象很常见:患者在生气或情绪激动、长时间紧张工作的压力下,心情焦虑状态下很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上火、失眠这种情况。

“上热”是怎么来的?
举个例子,岳飞在《满江红》里面提到“怒发冲冠”。就说有这种情绪的刺激会导致人体的这个气血往上涌,所以“上热”是一种人体在诸多病因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上面说的这种生理变化由外界情绪变化引起来的,上热的症状会随着情绪的平息之后逐渐地消退,这种情况下,在我来看就不建议吃药,而西医认为是属于维生素缺乏在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可以不用吃药,通过调畅自己调节心情来逐渐恢复。
“下寒”是怎么引起来的呢?
阴在下,人体属于阴的物质都往下走、水曰润下。人体的阴经主要分布在小腹部,所以说如果仅有轻微的感觉到脚凉或腿凉,是外界的“阴”与人体内“阴”相互结合的一种生理反应。这种是经过穿厚衣服能够缓解的,这属于人体的一种正常现象,不需要吃药。
所以偶尔出现上焦有热,下焦有寒的情况,是人体的一种正常变化,可以不用去管,通过自己调节饮食,增加锻炼,促进人体气血循环,即可缓解。即使是很长时间形成了病态的“上热下寒”,通过饮食、锻炼对身体也是很有帮助的。

那如果是多年的生活不注意,小病变成大病,形成“上热下寒”体质,除了饮食、锻炼以外,该怎么用药?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阳气意味着人体的生命,失去阳气人就不长寿。
但同时,《黄帝内经》还说过“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很多中医在治疗上热下寒时四逆汤、姜桂附来引火归元,增加下焦的热量。殊不知,阳气本来就是主升、主热的。这种方法一是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二是容易耗散人体的阴精,造成上下都热的一种状态,人自我感觉“暖暖的,很贴心”,殊不知这种暖会蒸腾人体的阴液,缩短人体的寿命。
读到这,医道只想告诉大家:轻微的上热下寒没事,人本来就是上热下寒。稍有症状,说明是最近几天生活作息出了问题,别着急吃药,加强锻炼、喝点热水、规律作息,隔几天就能好。
有基础病导致的上热下寒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经典药方加减治疗

1、下焦寒

金匮肾气丸
药方:地黄30g、山药20、酒山茱萸20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0g、桂枝6g、附子6g。
点评:这个方子主要治疗下焦有寒,其中有六味,能阴阳双补,更注重补阴,用来补阳也是“阴中求阳”。需要注意的是,阴≠寒,它驱寒的同时还能补阴。
乌梅丸
药方:乌梅15g、黄连10g、黄柏10g、炮附子30g、干姜6g、桂枝12g、细辛3g、川椒6g、人参12g、当归12g。

点评:这个方剂用于治疗下寒比较重,出现腹泻、腹痛、身体消瘦、吐蛔虫等寒热错杂的厥阴病一个月以上者,它的病变部位在下焦为主。

2、上焦热

甘草泻心汤:甘草20g、黄芩10g、干姜6g、半夏12g、大枣5g、黄连10g。

点评:这个方主要治疗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这种口腔溃疡、腹泻、拉肚子。这种情况并不是在一出现的时候就开始用,我的经验是要在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一周后仍不缓解才可以用,一周内如果就好了,说明患者身体自愈能力挺好,尽量不用中药干预。一周以上的这种情况出现,上热下寒,在一周以上人体的这种动态平衡不能实现自我调节的时候才可以运用,运用的同时付数不能太多。一般3-5天,帮助人体恢复这种动态的平衡,促进其实现自愈能力即可停药。

以上三个方都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这本书作为《黄帝内经》之后出现比较早的方书,对人体内阴阳的认识是比较透彻的。后世医家对阴阳的认识都企图寻找一种全身阴阳的绝对平衡上,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

3、中焦堵

升降散:蝉蜕9g,僵蚕12g,姜黄15g、熟大黄10g。

点评:这个方子运用于上热下寒,以中焦堵塞较重者。由于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差,吃的东西消化不了而出现中焦堵塞,形成脾胃湿热或痰湿蕴结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体型肥胖,大腹便便。这种情况导致人体上下的阴阳不相通,出现阳气闭塞于上,阴气堵塞于下,治疗的话重在疏通中焦脾胃,使人体的这种上下阴阳沟通的能力增强,脾胃通了,这种上热下寒的状态也会得到改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