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小讲(4)律诗平仄中的变通

1. 可平可仄处:律诗中有少数的位置平仄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可平可仄。有以下这些位置(这里我们从宽处理,即只要是“可”就行):

(1)七言首字皆可平可仄,四种平仄句式均如此。

除去七言首二字,剩下就是五言的四种平仄句式。它们可平可仄处的位置各种句式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可平可仄。如:沈佺期《铜雀台》:

①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批云:“古人轻重之'重’与重叠之'重’通用。”

储光羲《江南曲》:

孟浩然《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戎昱《塞下曲》:

杜甫《登楼》:

又《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这种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的现象,多见于律诗的首联或尾联。

(3)“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这种灵活性一般只使用于一、三两字中的一个字。

如:李白《送友人》:

杜甫《恨别》:

五言这种句式第一、三两字同时运用这种灵活性的诗尚属少见。

如贾岛《暮过山村》:

(4)“仄仄仄平平”句式的第一字可平可仄。

李颀《送魏万之京》:

顺带说说,这种句式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切不可用平声,否则即成“三平调”。

(5)“平平平仄仄”句式。其中五言和七言的情况略有不同。在五言中,一般在第一、三两字中可用一个仄声。

在七言律诗中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则第三、五两字至少必须保持一个平声,不能皆仄。

这种句式的七言第三、五两字至少必有一平,大概是因这种句式首二字本应为仄声,如三、五两字皆仄,则七个字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平声未免过少,于声调上不协调。

这里还须说明的是,有的可平可仄是有一定条件的,或者说是有一定依据的。前面说到“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七言则前加二字)的一、三两字(七言则为三、五两字)在平仄上的灵活性一般只限于两字中的一个字,就可以看作条件。这里专门谈谈七言中下面三种平仄句式的一、三两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面已介绍过,这三种句式的一、三字均可平可仄。但第一字当仄而用平时,则第三字宜用仄,反之,第一字当平而用为仄时,则第三字宜平。

至于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字则非平不可,即使第一字用平也不例外,否则就“犯孤平”(当然,有“救”者在外,见后)。

除去这种句式外,前面三种句式如前两字皆平或皆仄,则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

皇甫曾《早朝日寄所知》:

自然,完全遵照七律平仄句式的诗句甚多,就无庸举例了。不过,前三种句式中的一、三两字,唐人律诗中未遵照上述用法的也不是个别。

下面我们以五言律句为基础,把可平可仄处再结一下:

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平。

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二者不宜同时出现。

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平平平仄仄:第一、三两字中可有一个用为仄。

旧来写作律诗,相传有两句运用平仄的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见元人刘鉴《切韵指南》书后所载)。“一三五不论”是就七言律诗而言的,指七言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从上所述,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有些地方是必论的,否则就会导致“犯孤平”或者“三平调”;有的地方是互相制约的,而非任意的。至于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分明”,即不可任意变换,一般说是正确的,但在有“救”的情况下,有的句式的第六字平仄也容有改变。前人也深知这个口诀是不准确严密的,遵循这个口诀作律诗会误入歧途。因此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可恃为典要。”清人王士禛口授、何世璂《然镫记闻》说:“俗云'一三五不论’,怪诞之极,决其终身必无通理。”

下一讲预告:拗救

拗救:如果律诗平仄不合上述规则,即属“拗句”,也称“落调”;出现这种情况,就须加以补救,合称“拗救”。这也是律诗平仄中的一种变通。补救的方法是将本句或对句的可平可仄处改为必平或必仄。“拗救”有以下几种……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关注六不和尚

以爱与诗词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0)

相关推荐

  • ​《关于平仄的那些事儿》格律在平仄使用上的注意事项、拗救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们知道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也就是平 仄组合,但实际上由这四种格式又能演变出 十多种变格,这是因为有的位置的字可平可 仄.这里以七绝为例,四种基本格式为: 1.平起 ...

  • 诗词创作小讲(1)诗词的结构技巧

    学习诗词各位诗友好:律诗基础知识的系列文章已经发布完毕.从本周开始,讲陆续发布另一个系列文章.这个系列关于诗词讲的更为细致,但是也更为形而上一些.观之可以开拓思路,掌握更细致的知识.不过,写诗词不能仅 ...

  • 诗词创作 刘坡公学诗百法中,绝句四忌是忌讳什么?

    前言 刘坡公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文人,曾有<学诗百法>.<学词百法>风靡一时. 在<学诗百法>中,第六十九法为:绝诗四忌法.绝诗,是四句的诗,一般五绝.七绝居多,有极少 ...

  •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第二课:四声平仄

    诗词格律与创作八讲 杏坛归客 第二课 四声平仄 [要点]: 1.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2.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四声平.上.去.入的关系,"入 ...

  • 管窥之见——古典诗词创作中意象的运用

    隱-喆 发布于2021-05-13 17:21    本文所称古典诗词,包含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楹联,对子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秋思> ...

  • 【整理存档】陈为习“家乡风物”诗词小辑(律诗)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诗词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 ...

  • 【云帆荐读】刘庆霖:书橱已立万峰青——王海娜诗词创作中的故事

    [云帆荐读] 刘庆霖:书橱已立万峰青 --王海娜诗词创作中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庆霖,黑龙江省密山市人,1959年出生,曾任某部政委,上校军衔.退役后,历任<长白山诗词>副主编.国务院参事室 ...

  •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神致从哪里来?这个既需要不断的练笔学习,还需要思考和悟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q ...

  • 【诗词学堂】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诗词学堂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神致从哪里来?这个既需要不断的练笔学习,还需要思考和悟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