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四)天官玉府:琳琅满目,打开周王室的专用订制衣柜
清脆悦耳的声响传入我们的耳朵,大家觅音望了过去。在那边树丛下的一处房舍里,这就是玉府所在。
所谓“府”,也就是管理仓库。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在周室各个部门广泛设立的“府”吏,而后还有总管一切钱粮的大府、管理内宫事务的内府、负责对外的外府。现在我们来参观一下第四个府:玉府。
所以把“玉府”专门提出来成一个部门,那是因为玉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虽然在外国人看来,其不过就是一种稍微漂亮的石头。但玉却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中国人视玉是比黄金更为珍贵的物质,热爱玉,崇拜玉、收藏玉,甚至将它做为权力的象征。
以公元前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等上古文明为开端,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制作玉器。出土的玉壁、玉猪龙、玉圭都是明证。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制作一件玉器,其耗费的社会资源不亚于现代人造一架飞机。但人们愿意付出。
及至周代,玉器已经成为士大夫生活的一部份。《封神演义》中,昆仑玉虚宫扶助周王室并非作家的向壁空构。灵感的来源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最好的玉石产自西北一带,或曰昆仑、或曰和田,当它们经开采进入中土时,位于西方的周人就成为最狂热的粉丝。他们不惜工本的用大量劳动力雕琢玉石。分出玉的等级,以赤玉为上,白玉为中,青玉为下。他们称,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有玉一般的品质,即温润柔和、外柔内刚,于是发展出“玉有五德”之说,即“仁义智勇洁”,以之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将玉带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贵族们将上百枚玉器组合挂在身上,长至膝下,显示自己的富贵与权力,力求走动时让玉石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活着将玉塞入耳朵,叫做“充耳”,显示士大夫的典雅。死后将玉石塞入口中,梦想能够凭借玉石的神力起死回生。对玉石的崇拜达到顶点后,最终中国的万神至尊就以玉为名。
玉府就是专业为周王收集、制作并管理玉器的机构。让人惊异的是,当周王斋戒时,玉府居然还要提供“食玉”。这就让人费解了。于是有学者解读为镶有玉的食器。虽然这种解法很靠谱,但它忽略了中国的神话传统。其实在中国的神话中,众神之都昆仑上有无数琼枝玉树,结出的果子就是无瑕的美玉,它们是神仙们最爱的食品。所谓“食玉”其实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希望自已能够上与神通,获得玉石的能量。所谓:“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玉石以它的长久稳定性让人感受到长生不老实现的希望,宛如肌肤凝脂的表面更是会不自觉地勾起人们的食欲。事实上历代道士巫师也都在敄敄不倦地进行着研究如何能够让人体吸收玉石物质的工作,也就是把玉石制成可以被消化吸收的东西。网上有一个说法是洪秀全成功了,他用榆树根烧煮玉石,可以使它烂熟如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野史中唐玄宗是成了功的,以至于唐肃宗派来的杀手很困难地才杀死了他。后来,有人得到了一个玉质的头骨。被流落民间的太监认出,这就是玄宗皇帝。
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天官中好几位就是管理周王的服装的,除了玉府外,还有司裘。每年他都会从负责皮革的采集制作的“掌皮”那儿取得供周王穿着的皮衣并负责保管。在需要时供周王选用。
这些皮衣中,最豪华的被称为“大裘”,采用黑色羊羔皮制成,是周王祭祀天地山河时所穿。可是羊羔皮并不是当时最珍贵的皮。在周代已经有了其他更好的皮类。最有名的当属“白狐裘”,它在春秋也是最珍贵的国礼。为什么会用比较普通的羊羔皮来做如此贵重的礼服呢?
因为在周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苍天掌控着万物。于是在向它致敬的时候更需要保持一颗谨慎敬畏的心。所以周代的统治者没有选择白狐皮或是其他珍贵皮类做大裘的原料,而是赋予常见的羊羔皮以这一神圣的功能。于是羊羔皮裘成为周人的公务员制服。
大裘虽然重要,但只会在祭天时穿着。所以在日常的时候,他穿的都是“良裘”,这是司裘在秋已渐深的时候进献的,一般是穿在皮弁服的里面,这就可以用狐皮了。然后周王会将“功裘”颁赏给臣下,这就是比良裘质量要差一点的裘衣。古代的等级制度相当严苛,衣服太好了也会引来杀身之祸。不得不慎啊。
不过周王的大部份衣服都由春官中的“司服”负责。但天官中仍然有“内司服”一职,就像“内宰”一样,是专门包办周王室宫庭女眷的服饰,所以他可以说是一位专业的服装问题解决专家。
照现代人的想象,王室如此多的美女,衣服还不得如百花盛放,各具特色?很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后宫的嫔妃来说,这里说是个监牢要狠点,说是个工作单位要差点。反正就是个要讲规矩的地方。就象囚犯或大公司职员,千万不能乱穿衣服。如果想平平安安的渡过这一生的话,不要搞另类,制服就是最理想的选择。这套制服从周至明延续了二千年,一直到清朝。
后宫的制服也就是王后的服饰,它被称为“六服”,分别是:袆(hui)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同时也是六个等级。
第一级:袆衣,王后跟随王祭祀祖先时穿的,是用玄色的绸布刻成野鸡的形状,再在上面用五彩深入描画。最后缝在玄色的衣服上。
宋代的袆衣
必须说明一下,“玄”不是黑色,而是黑中带一点红的颜色。而野鸡,在古代的地位很高的,被称为“金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在古人的观念中,是仅次于凤凰和仙鹤的神鸟。
第二级:揄狄,这是王后跟随王祭祀先公,也就是历代贤臣时的衣服。是用青色的丝刻成野鸡形状,再用色彩来描,最后再点缀到青色衣服上。
明代的揄狄
第三级:阙狄,是王后跟随王祭祀一般神灵的衣服。是用红色的丝刻成野鸡形状,这下不描画了,直接点缀在红色的衣服上。
第四级:鞠衣,是王后在春三月时开始养蚕,向天下妇女做出表率时的工作服。色彩嫩黄,就象春天初生的桑叶。
第五级:展衣,王后与诸侯国君相见时的礼服,是素白色的,没有花纹。
第六级:缘衣,王后的居家日常服,黑色的。
这些衣服都是以白纱作的里子。
等级观在衣服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宫中的九嫔最多只能穿到鞠衣一级,以上的三种祭服不能穿,其实这也就意味着王后对神权的垄断。穿衣是可贱不可贵的,上一级贵族可以穿下一级贵族的衣服,下一级却不能穿上一级的专有衣服。世妇一级只能穿展衣以下。而女御(御妻)一级更惨,只能成天穿黑色的缘衣。
大臣们的女眷的命也好不了多少。诸侯的老婆最多只能穿鞠衣。卿大夫的老婆只能穿展衣以下。士的妻子只能穿缘衣了。看来,在古代要追求个性化还真不容易。
这么多的专属的衣服当然不可能到外面去购买,也没有专门外包的供应商。因为王室有自己的衣服工坊,由缝人和染人组成。
缝人提供针线工,他们的主管是两名太监。而工作人员就是周王的“御妻”。看来真的是包养一生的国营企业。其实历朝历代很多妃子都以自己的针线活作为让皇帝动心的筹码,所以她们都苦练针线绝艺,出现过很多女红高手,她们的能力对现代人来说就是个神话。
染人提供染色。周人已经什么颜色都能染了,比如说染青用蓝草、染红用茜草、染黄用茎草,三种颜色套染,就成了黑色。草染的优点是健康环保,缺点是容易褪色,而且制作时有臭味,所以周人也采用石染,就是矿物着色,这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现在发现的一些当时的衣服残片,其上的颜色依然鲜艳。可惜传统的染色方法很多都已经失了传,因为要让位给化学染料了。
作为女性,从头到脚都需要打扮,不但要有好衣服,头饰、漂亮鞋,都不能少,于是追师和屦人就登场了。
追师是专管发型设计和首饰的。王后有五种标准头发造型:副、编、次、追衡、笄(JI)。
副、编、次其实都是假发。绝大多数黄种人的头发数量不是很多,要搞头发造型那是有一定的困难,就拿假发加进去。那时的假发也都是人的头发制的,所以有些贫家女都拿自己的头发去卖,但这对女性来说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副,指的是这样的发髻外面还加上装饰物。主要在祭祀时做这种造型。
编,指的是在养蚕时的造型,头发整齐地编成小辫。
次,是日常造型,有高下层次。
追衡和笄都是发簪,只是一个是固定发冠用,一个是固定用黑绸包好的头发用。周代最豪华的首饰就是同时插上六根发笄,有云“副笄六珈”。也就是“副”上插着六根笄。笄这东西,有人把其与另一种古代首饰“步摇”混淆,其实这是不对的。两者结构有别。“步摇”,顾名思义就是一步一摇,或作成纤细的花枝,或做成龙凤口衔流苏或坠子。女性戴上它,伴随着走动,宝光流转,摇曳多姿。
“笄”的结构比起“步摇”来更为简单,但亦不失华丽。它的基本结构依然是根发簪,但在头上却有个机括,可以安装上各种装饰品,比如说小禽鸟啊、小蝴蝶之类。这就叫做“珈”。在先秦时候这一直是贵族妇女最华丽的头饰。
屦人自然是管鞋子的了。那个时代的鞋子可以分为两种:单层底的和双层底的。单层底的就叫做“屦(JU)”,指的是鞋底是单层皮质的,美其名曰为:“禅”。双层底的是高档鞋,叫做“舄(XI)”,也就是在这单层底上再加一层木底。贵族才有能力穿这种鞋子,其实也就是高跟的效果。
和衣服一样,就算是高档的舄也有等级之分。最顶端的是赤舄,最差是黑舄。
鞋带被称为“繶”,分两种,一种是赤繶,这个是周王系的,一种是黄繶,这个是王后系的。
舄的头高高翘起,这块叫做“絇”,后人取了个更形象的名字:“云头鞋”。一般是青色。
周王有时也会穿较轻便的“屦”。它有两种,一种是纯白无彩的,叫素屦。另一种是葛编成的,夏天相当透气。
屦人除了管王室的鞋,还有项工作就是看文武百官的鞋。这些鞋的等级更为复杂,粗略的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命屦、功屦、散屦。一级比一级质量低点,但其内部就象品级一样,还分为更细的等级。这些都是和主人的级别挂钩的。一不留神就可能穿错。屦人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穿错鞋子的糊涂蛋给找出他,让他们穿上正确的鞋子。
现在周王室的典衣官们介绍完了。哦,对了,还漏了一位。这位是“夏采”。别误会,他不是农事官,而是丧事官。他的任务就是在周王去世时,带着王的衣服,去太庙、去郊外唤回王迷失的魂灵。中国人从来就相信衣服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当实在找不到死者的尸体的时候,衣服就充当了遗体的角色。因为人们相信,衣服中也住着魂灵。把这样的衣服下葬,称为“衣冠冢”。
原创文章头条号首发,转载需经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