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 | 一群唐朝胖妞儿火于出圈,源于洛阳

从洛阳博物馆了解到,春节期间,该馆游客量连续多日达到上限,其中有不少游客专门打卡唐三彩展厅。

(图片来源:郑州歌舞剧院微博)

《唐宫夜宴》走红,带火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展品

洛阳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魏薇说,春节假期,洛阳博物馆每日限流7500人。假期头两天,客流量保持平稳。随着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的走红,自初三起,该馆客流量大幅增加,每日都达到客流上限,其中有不少游客想看看唐三彩。

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专题展厅位于该馆二楼,展厅总面积8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百件。文物主要分为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其中人物俑就包括春节期间备受关注的“唐朝胖妞儿”——唐三彩女俑。

三彩宝髻垂练髻女俑
唐代 洛阳博物馆藏
1972年洛阳市涧西唐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黄超介绍,清末民初,洛阳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其中的唐三彩女俑,多取材于唐代社会女性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女性姿态自由、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的形象。

唐代女性喜欢装饰,唐三彩女俑有额黄、眉黛、朱粉、口脂等饰容方法,发式也新颖多变,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身系裙带,体现了当时女性装饰的多样化,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面貌。

三彩女坐俑
唐代 洛阳博物馆藏
1964年洛阳市瀍河区北窑庞家沟出土

洛阳唐三彩是节目创作灵感来源之一

实际上,《唐宫夜宴》并不是为2021河南春晚专门创作的节目。该节目原名《唐俑》,首演于去年在洛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活动上。

昨日,该节目主创之一、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告诉记者,她和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当在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看到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她开始思考:如果通过真人舞蹈的形式让这些唐三彩乐舞俑“活”起来,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于是,陈琳团队便开始了古典舞《唐宫夜宴》的创作。

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群小胖妞叽叽喳喳地赴宴,这便是《唐宫夜宴》的主题故事。为最大程度还原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陈琳团队对相关文物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如何让演员完美地“胖起来”,团队花费了大量心思。最终,他们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就这样,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唐三彩乐舞俑“复活”了。

(图片来源:郑州歌舞剧院微博)

从“洛水霓裳”到《唐宫夜宴》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看来,《唐宫夜宴》走红并非意外,该节目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既传承了历史,也有了当代的创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其实,近年我市也在积极依托文化资源,打造创意文化节目。去年国庆期间,洛阳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复原了25套古代装束,举办了“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该秀展示了战国至宋代千余年间的服饰文化。从汉墓壁画到永宁寺陶俑,从唐三彩仕女到宋代砖雕……一件件被“复原”的文物走上T台,用最潮的方式再现了古老历史。

“从‘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的广受好评,到《唐宫夜宴》的走红网络,不难发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设计,最能打动观众。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河洛文化的国际表达,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说。

展品丰富多样,历朝历代文明重现

洛阳博物馆以时间为序展示了河洛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馆内每一件馆藏品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有时间的话可以从一楼一直往上逛,如果时间有限,推荐从最为精美的顶层珍宝馆开始逛起。
从博物馆一层入口处进去之后就抵达河洛文明展,展馆主要分布在一层,分三个展厅。展览以时间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
▲史前展厅古菱齿象化石,复原后体长约5.7米,高约2.8米,是豫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
一进门就看到一具巨大的古菱齿象化石,距今可能有200万年历史,可谓是渊远流长。古菱齿象化石在文物精品展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也成为了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的亮点之一,尤其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而古老的洛阳已经有人居住,留下了大量的文物。比如各种器皿,很多都不认识那些字是怎么读了,或者是什么意思。比如“鬹” 、“盉”、“簋 ”、“盨”等。如果你都知道它们怎么读,那你应该对考古研究颇深了。
▲灰陶鬹,夏(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
类似杯子敞口而且带着三条萝卜型腿的器皿叫“鬹”(音:guī 规),是用来加热液(酒水)体用的陶制器皿,夏朝时期使用很多。
▲红/白陶盉,夏(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
“盉”(音:hé 禾),古代温酒的器具,形状像壶,有三条腿,也有四条腿的,多了嘴上的管状的“流”(壶嘴),这也是夏朝加热酒水的器皿。
▲兽面纹铜方座簋(guǐ) ,高36厘米,是西周时期的代表作。
上面这个兽面纹铜方座簋(音:guǐ 轨) 更是造型大气而精致,是西周时期的代表作。簋是用来盛食物,或者祭祀用的器具。而作为礼器,则一般与鼎配合使用,代表身份等级地位。
▲召伯虎铜盨,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1993年发现于北窑西周晚期贵族墓。
而这尊召伯虎铜盨(音:xǔ 许)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有盖子,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召伯虎铜盨器物做工精湛,纹饰精美,造型古拙,推测是西周名臣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

洛阳博物馆特别展品,展馆的镇馆之宝

洛阳博物馆也有属于自己的镇馆之宝,乳钉纹青铜爵、东汉石辟邪、白玉杯、三彩黑釉马还有三层金丝楠木塔都不可错过。
▲镇馆之宝:三彩黑釉马,高73、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
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代的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三彩黑釉马全身黑色,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
▲镇馆之宝:三层金丝楠木塔。
三层金丝楠木塔是1973年从故宫调拨至洛阳的2000多件文物中的一件,这座塔之前是馆藏在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在清代的时候,楠木是皇室专用的。
这座三层金丝楠木塔,周身深棕色,高约6米,重约4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304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最经典的则是整座佛塔全部采用的是榫卯工艺,没有采用一颗铁钉,可以说是佛教艺术中的珍品了。

展品丰富多样,历朝历代文明重现

汉唐陶俑·唐三彩之精彩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汉代、西晋、北朝、隋唐四部分,比较重要的展品是彩绘三人倒立杂技俑陶樽和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雕刻技艺栩栩如生,而且也展示了当时杂技表演的高超技巧。
▲镇馆之宝: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俑高40厘米。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烧制陶器的工艺,是唐代艺术的精华,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唐三彩的制造工序十分的复杂,而洛阳产出了全国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唐三彩精品。其实唐三彩并不是只有三个颜色,只是当时出产的主要颜色是黄、白、绿三色,于是就一直用了三彩这个名字。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是1988年河南偃师唐墓出土,驯马者右手用力拉紧缰绳,筋腱鼓起,左膝微弯,动作还表情都非常丰富,舞马的生动姿态从出土文物中也能获得印证。
▲彩绘三人倒立杂技俑陶樽,有可能就是饮酒器,说明酒文化与杂技艺术的关系甚为密切。
樽,是古代的盛酒器。根据专家推测,彩绘三人倒立杂技俑陶樽出自于东汉时期。直到1972年在洛阳市涧西区汉墓出土,后来经过很多能工巧匠的修复,才有了如今展厅里的样子。彩绘三人倒立杂技俑陶樽,表现三人做倒立表演的场景,真实再现当时杂技表演的高超技巧。
▲三彩嘶鸣骆驼是经典之作,形体高大,动态十足,是唐三彩骆驼中的杰作,骆驼呈行进状,昂首嘶鸣,背负驮囊丝绢。
在唐三彩馆内展览还有关于文官俑、天王俑、贵妇俑、侍女俑、男侍俑、骑马俑、镇墓兽、胡人俑、动物俑、日常用具等类型的唐三彩雕塑,品系之完备极其罕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