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齄鼻的中医治法
酒齄鼻,中西医学同名。
本病主要发生于鼻准及鼻两旁,以鼻准与鼻翼红斑,红丝缠绕为特征。多见于壮年或中年男性。中医古代文献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因肺、脾蕴热或血热郁滞所致,或与“脏中有虫”有关。如《素问·刺热论》说:“脾热病者,鼻先赤。”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一说:“肺热,鼻发赤瘰,俗名酒齄。”清·吴谦《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说:“此病生于鼻准及鼻两侧。由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癖凝结……治宜宣肺中郁气,化滞血。”《本草纲目》卷四则认为本病“因脏中有虫”。
辨证论治
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早期以外鼻皮肤潮红,按之退色,皮脂腺口扩大,伴鼻部痊疮为主;中期外鼻皮肤潮红持续不退,有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增厚,重者外鼻呈橘皮样改变;后期,上述病变加重,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显著,皮脂腺结缔组织增生,外鼻皮肤呈橘皮样或分叶状突起如肿瘤状增生,逐渐形成鼻赘。
本病在治疗上一般以《丹溪心法心要》凉血四物汤为主,或配合清胃汤。
常用药物:生地黄、葛根各15g,牡丹皮、赤芍药各12g,当归、川芎、黄芩、陈皮各10g,红花、甘草、升麻各6g。
加减:皮肤增厚者,配合消瘰丸,注意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并酌加使君子、苦参、百部之类杀虫;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桃仁、大黄、玄明粉之类通腑泄热。
外治:用颠倒散水调涂鼻部,每日1-2次;或用硫黄散,每晚睡前用唾液调涂鼻部。
医案
黄某某,女,42岁,教师,1986年4月10日初诊,鼻科医案59号。诉鼻外发红、干、热、痒感2年,口臭,失眠,月经量少。
检查:鼻尖及两翼处微血管扩张,皮肤增厚。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脾胃积热上攻,外鼻气滞血瘀。
治疗:拟清脾泻热,化瘀散结。处方:生石膏、鸡血藤各20g,生大黄2g(泡服),黄芩、知母、当归尾、川芎各10g,赤芍药、生地黄、昆布各15g,红花3g。外涂颠倒散。
5月8日诊:服上方16剂,鼻尖红赤基本消失,局部皮肤干燥、脱屑,鼻翼处红赤、增厚亦减,脉弦缓略滑。郁热有减,瘀滞未除,兼见阴虚燥热之象。依原法出入。
处方:黄芩、知母、桃仁各10g,生石膏20g,当归尾、赤芍药各15g,川芎6g,红花3g,甘草6g,生地黄、牡蛎各30g。外用药同前。
12月11日诊:断续服上方36剂,并坚持外治,诸症大为好转,鼻部皮肤光洁,仅鼻翼处少许血管扩张,隐约可见。现有时腹痛,食纳略减,舌苔薄白,脉缓。郁热已清,脾胃虚寒,拟益气健脾,行气活血。
处方:党参、白术、柴胡、枳壳、桃仁、当归尾、川芎、赤芍药、生地黄各10g,薏苡仁20 g,红花5g。外治同前,续服15剂。至1987年2月9日约诊,赤鼻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