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不传之秘密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受到儒家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古代经典著作《尚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记》云:“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2000多年来,度量衡的发展与乐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乐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单制,经过《汉书》整理成文,代代相袭,至清朝仍被康熙、乾隆所遵从,甚至延续至中华民国时期。
《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且方药缜密、药精力宏,故后世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尊其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随着历代度量衡的演变及书中使用的非度量衡的计量方法,使许多药物至今未能有明确的古今换算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的疗效。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药物剂量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因此明确张仲景特殊计量药物及方式的换算结果,对继承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合理运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按照《伤寒论》二版教材的说法:“凡论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 即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g,一直到五版和七版教材《伤寒论讲义》 仍依此说。这种说法主要是承袭明清时期医家的观点,例如明·李时珍、清·汪昂等。这种观点由于已写入教材之中,对现代的影响比较深远,目前大部分研究经典的文献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折算。
第五版和七版教材《伤寒论讲义》 仍依此说。在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里,引用吴大徵根据新莽货币推算新莽时1两合今13.67464克,及刘复据新莽嘉量推算新莽时1两合今14.166 6克的数据,将这两个数据平均后认为新莽时1两合今13.920 6克,1斤合今222.7 3克。这个数据主要依据新莽时期的货币和嘉量核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长期以来一直是折算新莽与现代衡制的主要数据,曾被很多中医单位采用,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中药大辞典》等。柯雪帆等根据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等有关资料进行核算。此权现藏国家博物馆,高7. 6厘米,底径10厘米,重2996克,权呈半圆形,权身有一镶“检封”的方穴。
器身有铭文:“大司农以戊寅诏书,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桶斗桶,正权概,特更为诸州作铜秤,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用齐七政,令海内都同。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大司农曹裬,压淳于宫,右库曹椽朱音,史韩鸿造,青州乐安郡寿光金曹椽胡吉作。”“光和”为汉灵帝刘宏年号,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铭文可知,此权是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
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的研究团队所承担的国家“973”研究课题“基于文献和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东汉官秤一两的量值肯定是在13.8~15.6g之间,而最有可能的就是13.8g。” 西汉官制度量衡一斤为250g,被十六两除,一两等于15.625g,东汉一斤为220g,被十六两除,为13.8g,仲景为东汉人,故此一两当为13.8g无疑。其研究全面细致,论据充分,可以说争论多时的汉代剂量折算问题,至今终可画上句号!经方剂量本源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论》中经方一两等于现代13.8克,千古之谜似已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