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翚二画作《康熙南巡图》和《秣陵秋色图》
在2009年10月北京举行的某次秋季拍卖展览会上,曾展出一件清朝画家王翚的作品,名为《秣陵秋色图》卷。在展台观赏阅览此图时,笔者发现其中的一些段落,十分眼熟,有似曾相识之感,尤其是画中一座耸立在江边的山崖,造型特征很是明显。这使我想起了同样也是由王翚领衔主绘的《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中的某一局部。
王翚
清 王翚《秣陵秋色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六五厘米 横四六二・五厘米 私人收藏
清 王翚《秣陵秋色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纵六五厘米 横四六二・五厘米 私人收藏
王翚作《秣陵秋色图》卷,为绢本设色画,纵65厘米、横462.5厘米,现为私人收藏。(图1)作者王翚在画上的自题中有:“今秋客吴门,遍览诸山,偶触所忆,爰作此卷。但师其意,不以形似求工,庶不至有优孟衣冠之诮也。时在戊申中秋。”此“戊申”应当是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其时王翚为三十七岁,该画属于他早期的作品。从王翚的自题中可知,画家在这一年是到过长江边上这处名为“燕子矶”的险要之处的。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 第十一卷(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王翚等绘 《康熙南巡图》 第十一卷(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完整的《康熙南巡图》全部应当有十二巨卷,它描绘了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期间,共六次南巡中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的全部过程,是清朝前期宫廷绘画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的第十一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康熙皇帝一行,在南巡的返程途中,离开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泛舟长江抵达镇江焦山、金山的一段行程 。
中标示出「燕子矶」三字细部
画卷中就画有长江南岸的天险燕子矶,而且在图上特地标明,并写上了这三个字的地名。峭陡的石壁耸立在江边,江水滚滚,江岸上树木葱茏。而在王翚所画的《秣陵秋色图》卷上,也有相仿佛的景色,二者几乎一模一样。显然是出自同一个稿本。
再结合此图的名称“秣陵秋色”,秣陵是地名,指的就是南京。所以画的就是《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中的同一处名胜燕子矶。作者是同一画家。
这其中的巧合,就使人想要去一探究竟。
《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全图的彩色图像资料,见于1992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之《清代宫廷绘画》一书和1996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代宫廷绘画》一书(199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又以《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宫廷绘画》名称出版了中文简体字版)。
无独有偶,这一段很有特点的自然风光,同样也出现在《康熙南巡图》的第十一卷中。此第十一卷画,画卷题签上写:“南巡图第十一卷,从江宁府燕子矶乘舟泛江”,卷首有大段题字。
《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卷首题字
此卷画幅始于江宁府的报恩寺,然后沿着西边的城墙北行,经水西门及旱西门。图中秦淮河再次出现,河上舟船往来。前头突入江心的峭壁即是天险燕子矶。山石下万里长江烟波浩渺。
康熙皇帝乘坐的龙舟在许多大小船只的护卫下,顺江而下,在水中的远方出现耸立江心的孤岛金山。此卷画面到此为止。
沈阳故宫所藏稿本局部之“弘济寺、观音门” 所绘内容与前述《秣陵秋色图》等相似
图中的文字写有:“报恩寺、水西门、旱西门、石头城、弘济寺、观音门、关帝庙、燕子矶、大江、刘家山、仪真县、金山。”图上的文字中数次提到“燕子矶”,特别对此处地点给予了突出的位置。
沈阳故宫所藏稿本局部之“燕子矶” 小黄签字标明“燕子矶”
沈阳故宫所藏稿本局部之“金山、郭璞墓” 图中黄签标示两处地名
另外沈阳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卷稿本(草图),图为纸本淡设色画,题签上的文字为:“圣祖仁皇帝南巡回銮图副本第二卷,宋骏业敬呈,王翚制”,图中小黄纸签上的文字为:“雨花台、报恩寺、旱西门、石头城、弘济寺、观音门、关帝庙、燕子矶、刘家山、纱帽洲、郭璞墓、金山、瓜州城”,可知此卷即是正图的第十一卷。
沈阳故宫所藏稿本局部之“瓜洲城”
沈阳故宫所藏稿本局部之“瓜洲城”
草图和正本之间,构图大致相同,个别地段有所区别,书写的文字不尽相同,略有增删。此卷草图上也画有燕子矶,也写有“燕子矶”三个字,与《秣陵秋色图》卷上所画也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