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农民生活日常掠影(1)

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全程经历了生产队时期。那时一个全新时期,是一段燃情岁月,一方面,因为生产力低下,产量很低,农民生活很苦,另一方面,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提倡学雷锋做好事,提倡公而忘私精神,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社会风气纯朴健康,积极向上。记录下那一段农民生活,告诉后来的年轻人,我们曾经是那样生活过,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先说劳动。那时没有机械。公社有一个拖拉机站,有几台拖拉机,耕地要花钱,生产队极少请拖拉机来耕地。事实上那几台拖拉机,农民用得多了,也忙不过来。所有农活都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特别是那些粗重农活,全部靠耕牛来完成,耕地,耙地,小麦大豆小米等作物的播种,玉米山芋等庄稼靠人力播种栽插,后来引种水稻,插秧也全部是靠人力。耕牛还干一件十分重要的农活,就是脱粒。特别是小麦脱粒没有用耕牛根本干不了。大型农具除了犁耙,还有牛车。牛车把收割的庄稼拉上场,还运肥料,把农户交上来的农家肥拉到田里。

人力主要是锄田,需要时还要捉虫,那时没有农药,生了虫子靠人工消灭。人工最重要的农活是收庄稼,那时没有收割机,所有庄稼都要靠人工收割,最艰苦的是收麦子。因为麦收季节,已经进入高温天气,在太阳暴晒下,还要弯腰干活,说挥汗如雨并不夸张。如白居易诗中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麦收一般持续7到10天。春玉米收获在立秋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玉米收割可以在早晚进行,比起收麦略轻松一点。秋庄稼收获要轻松一点,因为天气在深秋,不太热,不用出那么多汗。

脱粒是一件很艰苦的农活,尤其是小麦脱粒。在麦场上干活的都是全队最为精壮的劳动力。麦子收到场上,全部堆起来。清晨放满一大场,中午十几头牛拉着碌磙碾压,一直压倒下午,历时七八个小时,才能打下头遍,然后还要打二遍,才能脱粒干净。生产队打麦场一般得一个多月,迟一点地打到七月半。秋天水稻脱粒也是大事,只有人力踩踏式脱粒机,那是夜以继日地干,不然就不能及时脱粒。

我不到二十岁,就在麦场上干活,也学会了用牛。牛听话,通人性。牵牛上场,牛就知道要上套了,你拿起套绳,口中说“喔!”牛就会自动进套,如果有一条腿在套绳外面,你就吆喝“脚!”牛一抬腿,就进套了,驭牛人站在牛的左面,前进的口令是“走!”停止的口令是“站!”后退的口令是“嗦!”左转弯拉牛绳,右转弯抖动牛绳。

农民种庄稼,最艰苦的时候是农忙,夏季大忙和秋季大忙。两季大忙,那些活儿集中在一起,那是怎么做也做不完,每天都要干十几个小时。大忙一过,进入农闲,农民的日子很好过,夏季田间管理锄锄草什么的很轻松,晚秋麦子种完,直到来年麦收,六七个月,地里基本没有农活。

我在生产队干活时,基本没有享受过农闲。那些年,农闲时,夏天就积造自然肥料,冬天平整土地,还有一年两季大河工,都要挑选最精干的劳动力去干,在家的人还有小河工要干,还有农田基本建设,总之每天有活干。

辛苦当然是很辛苦,但苦中有乐,年轻人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休息时,男人抽烟下棋,女人做针线活,聊家常。

虽然贫穷,但没有什么烦心的事,也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分外的欲望,互相也没有什么争斗,文革那样的动乱,城里比较厉害些,农村相对来说还是安定的。所以那时农民是快乐的。艰苦、贫穷、快乐,这些矛盾的事,和谐地统一在农民身上。

这种感受,今天的年轻人不会理解,劳动那么艰苦,生活那么贫困,还有快乐可言吗?有,那时的农民不像年轻人想象的那愁眉苦脸。那时农民生活恬淡,虽然都住在草房,但不为住房发愁,他们压根就没有打算住瓦房,也不用为娶不上媳妇发愁,那时一身衣料就能把媳妇娶回家,那时年轻人单身比现在少多了。也不用为养老发愁,那时一家人住在一起,年轻人有的吃,老年人自然有的吃,老人生病,儿子女儿服侍,没儿没女就进养老院。还有小孩上学基本免费,

小孩能不能考上大学,家长想都懒得想。所以农民没有值得发愁的事,快乐就挡也挡不住。

我那时小学五六年级,就参加队里干活了。我们那时早上起来上学,上完两节课回家吃早饭,早饭后上学,中午就放学,整个下午都不上学,而且从来没有家庭作业。我就去队里干活。加上假期和星期日,我挣得工分够自己吃的。

中学毕业后,我没推荐上大学,就正式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像我一样的中学生,我们队里有十几个,年轻人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很好玩。因为互相没有利益之争,也从来没有矛盾。

早上起来,就去队里干活,大约八点多收工,早饭后继续上工,一点左右放工,三点吃午饭。晚上继续干活。那时一天只吃两顿饭,晚上有点饿也忍着,或者把中午的剩饭热了分吃。没有好饭吃,都是粗粮,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米面。事实证明那是一种十分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根本没有三高一说。

这篇小文章写了当年农民的劳动情况,还不能反映农民生活的全貌。如果文章能发出去,读者朋友愿意读,我将继续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一写我们的昨天。

2021.7.14.

(0)

相关推荐

  • 知青那段日子

    知青那段日子 作者 弘毅秋实 知青年代虽已成为历史,但知青生活在我们这代人的头脑中,已成为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50年前的8月8日,我从城镇下到农村当知青,这是我记忆犹新的一段人生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有 ...

  • 母亲,识文断字的农民

    一直想写写母亲,但总不知从哪里开始,多少次铺开纸张笔墨,多少次白纸收官,已无法细数.缠缠绕绕盘根错节的母爱,枝枝蔓蔓浸染生命的母爱,我紧紧抱在怀里取暖,却难以用文字表述,文字在母爱面前花容失色无能为力 ...

  • 以农为本,副业为辅,大唐盛世之下乡野小民的生存之道

    导语: 刘禹锡诗云: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夫和农妇一同下地干活的场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他们唱着歌谣,干 ...

  • 越度阡陌

    汪华 稼穑艰难.漫长的农业社会,或云农事是劳动的样本,农民是辛劳的典范.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避风尘,夏不避暑热,秋不避阴雨,冬不避寒冻.古人以此描写农民的辛苦,农事的艰辛.当然,最典型的莫过于 ...

  • 何宝康·说说“社供应“

    如今60岁以下或者没有在早年的农村深入生活过的人们,绝对搞不清什么叫"社供应".用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社供应"是啥东东? 人们一般只知道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 ...

  • 散文||借 牛【征文】

    借   牛 潘宗旭||贵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牛年春节假期已是过半,有一句世说新语,叫做"假期余额已不足".是的,对于我来说,岂止是"假期余额不足",而是牛年来 ...

  • 杨留坤:种地的二哥(外一篇)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杨留 ...

  • 俗语“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道理?

    有一句俗语"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它的意思也比较好理解,就是说世上有由于耕地劳作而累死的耕牛,却不会有被耕坏的农田.当然这只是表面意思,从深层上看,它又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呢 ...

  • 第10期:邓高如 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

     今天发表邓高如的散文:<牛儿哞哞>.  农村经济信息员屠生,不仅为活跃乡村经济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向"高如哥"提供了土地承包农民后出现的新情况,介绍了农民从买牛.养牛到 ...

  • 不要忘记,是生产队时期平整土地和兴修水利,换来农业的发展

    不要忘记,是生产队时期平整土地和兴修水利,换来农业的发展 农耕时代没有农业机械,农业生产的全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那是非常辛苦的.但农民最辛苦的还是在生产队时期. 在生产队之前的那几千年中,农民就是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