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章见证我的勤奋学习和拼搏精神
老文章见证我的勤奋学习和拼搏精神
打开厚厚剪贴本,阅读一篇篇纸张已经泛黄的老文章,慰籍之时,心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感慨,文章篇幅虽然不大,足可见证我,一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一个从豫南固始县大别山区走出来的农民勤奋学习和拼命精神。
60年代,我出生在豫南大别下,一个交通闭塞,一个一天三顿喝稀饭,一个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粗布衣服,一个点的是昏暗煤油灯,一个住的是土坯茅草房,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村,一个穷得叮当响穷的不能再穷的地方。
1978年,读初中三年级,17岁的我,拼命发奋读书,圆我大学梦,跳出大别山穷山沟,无情的病魔夺去了43岁父亲年轻的生命,作为家庭老大,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为了养活三个弟妹,那就是放下书包,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
学不能上了,书不能不读,回到生产队后,利用在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到大队开会机会,开完会,从大队“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借出大量报纸和书籍,不管白天生产队劳动有多累,晚上点上煤油灯,一看就是大半夜。
1981年,一天晚上,读完从大队“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借来的中国青年报,大脑突发奇想,别人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我为什么不可?于是拿出纸和笔,写了一篇反映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的稿子,让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稿子不但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还改变了我的命运。
1991年,为了圆我心中的“记者梦”,我怀揣在家乡工作时,获得的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书,和在全国各地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剪贴本”,背着装满衣物的“蛇皮袋”(化肥袋),踏上开往苏州的公共汽车,从此,我便成为一个漂泊的打工者。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到苏州后,发现在这里圆我的记者梦,不是我想象中容易,不要说当记者,就是找份文案工作都很难、很难,为了在苏州生存下来,我不得不选择在建筑工地,一天干十几个小时的小工。
不管白天建筑工地活有多脏、多苦、多累,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读书、学习、写稿,白天到建筑工地干活,晚上趴在租住小屋里写稿,投给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和《新华日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报》等报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94年,在时任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吴江报》社社长吴延元的帮助下,我顺利进入北京某报华东工作站担任记者,圆了我心中“记者梦”,成功永远属于坚持不懈者,路就在你的脚下。
我虽然是一个从未进过高中、大学门的农民,但我有一股拼命学习和奋斗精神,1999年,我辞掉苏州工作,来到举目无亲的郑州,为了在郑州生存下来,一边起早贪黑和妻子一道在街头卖报纸,一边写稿,2002年,顺利进入北京某报驻河南记者站工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盘,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小介:吴贤德,河南固始县人,曾担任生产队民兵排长、队长、山村邮递员、企业厂长、经理,在建筑工地干过小工,在街头修过自行车和鞋,在街头卖过甘蔗和报纸,担任记者,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半月谈》、《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曾受到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专访,被誉为“中国农民工维权第一人”。现为自由撰稿人、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