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难道真出自他之手?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537天的第537篇原创文章
上一篇我们有提到,很多人质疑,莎士比亚的作品根本不是他本人写的,其中一个被认为是真正幕后操盘手的就是培根。
你也许没听说过弗兰西斯培根,但你肯定听说过这句话:
知识就是力量。
现在有相当一批人认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士比亚写的,而是培根写的。因为莎士比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出入宫廷,没有出国游历,而培根则符合上述所有条件。有好事者还在莎士比亚的碑文中发现了用密码隐藏的培根名字。
一、少年天才却经历10年求职厄运
培根(1561年一1626年),出生于伦敦。1573年,培根和哥哥一起进入剑桥大学,这个时候,他才只有12岁。
万历十五年,1587年,26 岁的弗朗西斯 · 培根被选为伦敦四大律师学院之一, 格雷学院的讲诵师。
尽管培根才高八斗,但此后的10年,培根的命运异常悲催,为了谋得一份官职,培根先是请自己的姨夫塞西尔首相帮忙,结果塞西尔根本没有回复,从此,培根和姨夫由亲戚变成仇敌。
经过这件事,培根深有感触地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路通常是最坏的路。”
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了塞西尔的劲敌爱思伯爵的赏识,本以为艾斯伯爵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的情人,能帮助培根直上青云,结果再次败北。
1598年的培根,37岁了,不仅欠下巨债(经常债务缠身),没有工作,还没有结婚,原本想娶一位20岁的富有的寡妇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没想到这位寡妇连人带钱(很多钱)都送给了培根的敌人。
这十年吃尽苦头、愤懑抑郁的培根,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记录了下来,于1597年结集出版,这本书就是《培根随笔集》。
二、谁不看谁后悔的《培根随笔集》
今天出版的《培根随笔集》共58篇,分为三类:
第三类是宗教哲学类。如《论真理》《论宗教》《说迷信》。
其中,《论读书》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背的文章了。
马瑞民总结一定要读《培根随笔录》的四点原因:
4、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读起来很长知识。
三、女王去世,新王继位,培根从此官运亨通
1603年,英明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继位,培根终于得到机会,连升三级。
一直到1621年,培根在政界步步高升,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就任总检察长,1618年成为大法官,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培根被封为子爵,这一年,培根60岁,举办了异常极为奢华的60岁生日晚宴,培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结果谁也没想到,乐极生悲,仅3个月后,培根被控贪污受贿,被关进监狱,虽然后来背过往特赦出狱,但是培根的政治生涯不光彩的落幕了。
四、官迷心窍的背后是对科学的追求
有人提出,培根之所以这么想当官,官迷心窍想向上爬,为此不惜趋炎附势,就是想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去说服国王建立一个科学组织。
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西方,知识等同于科学。
所以,除了《培根随笔录》的广博智慧,去总结概括培根的思想的话,追求科学是培根思想的起点,然后是把科学落地成发明创造,再然后,如何产生发明创造呢?培根提出来要通过实验和归纳法。
这就是培根思想的逻辑链条。
而这个链条的主旨和起点是,培根崇尚:万事万物都有科学,是科学推动人类进步。
培根对待科学知识是狂热的,有野心的,他说过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我把一切知识都纳入研究的范围。”
培根试图对人类所有科学知识进行分类,但没有完成。一百多年后,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收到培根的启发,编撰了百科全书。
在提出来了科学的理念之后,培根又提出来,必须要让科学支持落地成发明创造,他说,发明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最大,“民事之功持续不过几代,而发明家则永垂千秋。”
培根认为,实验可以将人类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效率提高到一百倍以上。
但是,培根自己就死在了“实验”这两个字上。
1626年3月底,培根和朋友坐车经过伦敦北郊的一片雪地。培根突然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雪能不能像盐一样用来保存小鲜肉呢?
他决定立即做一个实验。培根下车,走进一户农民家里,委托农妇杀死一只鸡,并取出内脏。
培根把白雪填满鸡的肚子,看看冷冻能不能防腐。
然而,此时的培根,已经是一个65岁的老人了,身体孱弱。他回到家后支气管炎复发,卧床不起,病情恶化,几天之后去世。
培根不会想到,今天冰箱已经成为千家万户每天不可缺少的设备。
培根没有子女,小他31岁的娇妻在他死后嫁给了他的门房先生。
五、如果说培根是莎士比亚的幕后高人,那么培根的老师又是谁?
我们再回到上文提到的《培根随笔集》,这本书传承了400多年,依然经久不衰。
但是,培根并不是第一个出版随笔集的作家,他只能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人,恰恰就是培根的“老师”,培根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很多文章的题目都和这位老师的《随笔集》里的题目一模一样。
万历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未来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率领少数随从, 去拜访一位旷世高人,向他寻求打开法国困局的钥匙。这位高人,就是16 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和培根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