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小儿疳积的经验
诊治小儿疳积的经验
整理/汪惠斯
叶嵩高老中医年近80高龄,行医50余载,对小儿疳积的诊治有独特之处,特整理介绍如下。
诊断方法
疳积是由于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以致水谷精微长期不能濡养脏腑经络气血而成,其典型表现多以形体萎黄枯瘦、皮毛憔悴、腹胀如鼓、青筋暴露,或低烧潮热,或烦渴引饮,或嗜食异物,或泄泻完谷,或尿如米泔等为特征。
叶老认为:典型的疳积诊断并不难,但是一旦出现上述证候,不仅治疗时间较长,且增加一定困难。因此,应重视疳积的早期诊断,力争在疾病的初、中期予以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含义。叶老对疳积的诊断方法,除察看患儿一般体征外,主要有望、切、刺三法。
一、望
1.望手指螺纹
I型:手指螺纹略有突起之状。II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明显突起。III型:少数或多数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未成疳者,手指螺纹无突起。
2.望腹部青筋(腹壁静脉)
I型:腹部青筋隐隐若现。II型:腹部青飭显而易见。III型:腹部青筋暴露,且多而粗。未成疳者,无腹部青筋显露。
3.望手指脉纹
手指四缝穴两侧之脉纹由青转淡,也是疳积的征象。
二、切
1.摸鼠鼷部(腹股沟部)
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绿豆大小,仔细推寻可及。I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如黄豆大小,触摸较明显。III型: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累累成串。
2.按腹部
I型:腹胀软而不坚。II型:腹胀坚而微软。III型:腹胀如鼓,坚而不软。
三、刺四缝穴
叶老认为,针刺四缝穴,不仅是治疗疳积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亦可根据针刺四缝所出粘液的颜色、多少来判断疳积的轻重,故也可作为一诊断方法。
I型:刺出黏液清亮,随挤压而出,间或夹有血丝。II型:刺出黏液清亮,不挤自出。III型:刺出黏液色黄而稠,不挤自出,牵丝不断。
证治方法
疳积的辨证施治,一般大多循心、肝、脾、肺、肾五疳之法。叶老认为,以五脏为中心辨证立法治疗疳积,固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不太切合临床实际,似有繁杂之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小儿尤为突出。
疳积之发,乃以脾胃的病理变化为中心,不论五脏之中何脏为疳,均根源于脾胃。临证时只有围绕脾胃辨证施治,方能执简驭繁。叶老治疗本病的主要经验是以脾胃为主,视其兼证,分I、II、III型辨证施治,同时结合针刺四缝穴。
I型:以脾胃运化不畅为特征,为疳积初起病情较轻之证。症见体弱面黄,躁扰不安,夜多啼哭,口渴喜饮,纳呆,嗜食异物,或食不知饱,腹胀或痛,扪之软而不坚,或手足心热,昼凉夜热,大便或泄或结。
指纹淡滞而沉,脉象弦细或涩。腹股沟可触及绿豆大皮下结节,手指螺纹微突起,针刺四缝穴,粘液清亮随挤随出,亦可见腹部青筋隐隐若现。治宜理气健脾,消积化滞,方用越鞠丸随证加减。
腹时痛者,重用香附理气止痛;夹食者重用神曲,加鸡内金、山楂、麦芽消导化食;脾虚纳差者加党参、山药补脾健胃;烦躁夜寐不安者加胡黄连、知母清热除烦,或佐远志安神;兼虫积者加川楝子、使君子、槟榔杀虫消疳;肺气虚弱者加人参、五味子补肺敛气,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芦荟通便消积。
II型:以脾胃虚弱、邪气渐盛为特征,大多由I型发展而来。症见体瘦神疲,毛发不荣,肚腹胀大,青筋渐露,纳呆,嗜酸、辣、硬食,烦渴引饮,夜啼不眠,或低热盗汗,或牙龈肿溃出血,或眼成雀目,大便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
指纹淡红或淡紫,脉细弱或数。腹胀而微坚,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手指螺纹明显突起。针刺四缝,粘液尚清亮,且不挤自出。治宜健脾消疳,除湿化积,方用六君子汤加味。一般加淮山药、莲肉补脾益气;自汗盗汗者,加黄芪益气敛阴;阳气虚弱者,酌加附片、干姜温振中阳;牙龈肿溃,加生地、麦冬、石斛等养阴清热。
III型:以脾胃虚极,邪实正虚为特征,属疳积重症,多由I、II型发展而成。症见精神委靡,形体羸瘦,头大颈细,头重颈软:鸡胸龟背,雀目不明,或声音嘶哑,哭似猫声,手足厥冷,爪黑面黧,饮食不进或索食不断,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大便或溏或完谷不化,溲频量多。
指纹青滞,脉沉细或数,舌淡苔白或黄,腹股沟皮下结节累累成串,手指螺纹呈透明凸丘。针刺四缝,黄色粘液涌出,牵丝不断。治宜大补脾胃,消疳破积,攻补兼施之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三棱、莪术为主,重用参类。可酌加槟榔行气消积;加泽泻、白茅根利水消胀。雀目不明者,加枸杞、菊花、夜明砂养肝明目;低热渴饮者,加胡黄连、花粉;烦躁加知母。
病例简介
朱xx,女,3岁半,1969年5月28曰初诊。
其母代诉:病已近一年,二月来加重,屡经治疗,未见转机。症见羸瘦如柴,头大颈细,面如猴状,目陷睛突,哭似猫声,烦躁不安,嗜食硬物,口渴多饮,腹胀如鼓,按之坚满,青筋暴露,大便完谷不化,指纹青滞,舌淡苔白,腹股沟皮下结节累累成串,针刺四缝穴见黄色粘液涌出,诊为疳积型。
治疗上如单以补益,虑邪实难消;如纯用攻削,恐正气不支,乱生他变,故以攻补兼施,大补脾胃,破积消疳,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人参6克,白术10克,淮山药10克,苡米15克,砂仁5克,桔梗6克,三棱6克,莪术6克,神曲10克,槟榔10克,鸡内金6克,陈皮3克,大枣4枚,甘草3克。连服30剂,腹胀渐消,诸症转佳,此邪实渐去,正气日复,病见转机,遂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原则,去三棱、莪术,加当归调和气血,病始告愈。
——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