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6)
五、五脏喜恶调治
[代表原文]
師曰:五臓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臓病各有所恶,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16)
[白话语释]
提要:本条论述对杂病当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调护。
语译
老师说:五脏的病,各有它所适宜的饮食,能得到适合的饮食,就很易痊愈。同理,五脏的病,各有它所不适宜的饮食,如果遇到病人厌恶的饮食,病就会加重。假如病人忽然想吃他平时不喜欢吃的东西,食后反助病气,很可能引起发热。
阐释
所得、所恶,这里均指饮食居处的宜忌。尚应包括时令、气候、精神情志和药物性味等方面,所有这些都与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有关,因此在疾病治疗和护理中应予重视。得者,相合之意。《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这就是五味各有所合于五脏。五脏疾病各有所得,足以安脏气而却病邪,故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如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肝恶风,肾恶燥。由于五脏有以上不同的特征,因而各有其适宜的治法。如肝体阴用阳,肝病阴虚喜酸收,肝病气郁则欲辛散。再如脾恶湿,脾为湿困则恶肥甘而喜辛开。在安排病人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应注意到这些特点,如心主血,心病血热,禁热衣热食;肺主气,肺病气虚,禁寒饮食寒衣。五脏病如此,推之六腑病,乃至肢体经络病,也应如此,如湿痹患者当安排在干燥居所,寒痹患者应该有保暖措施,只有进行恰当的护理,才能使疾病获得痊愈。“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是说未病之前从来不喜欢的食物,病后反而突然思食,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助长病气而引起发热。总的说来,对于任何疾病,不论是治疗或护理,都应根据“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的理论,按照“远其所恶,近其所喜”的原则处理。
【临床应用】
有学者指出,本条的重点在于四诊中之问诊,临证颇为重要,尤其在阴阳虚实难辨之时,更为重要。譬如舌质红苔少乏津,本为阴虚之证,但又兼有畏寒怯冷等阳气虚之证候,遇此则必问所喜食何物,若喜辛辣而食之不燥火者,多属元阳亏虚,则从温养肾阳着手论治;若恶食辛辣或偶食辛辣则唇舌疼痛,或肛门灼热,此又为胃阴虚而肾气不足之证,应用甘寒养胃,温养肾气之法治之。又如小建中汤证患者,喜食甘味是也。总之,知其所喜所恶之味,对医者辨证用药有很大帮助。
庚子年三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