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首望月诗,不输苏轼《水调歌头》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图文】
提起与中秋、明月相关的诗词,第一时间总让人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首词于潇洒豪迈之间见儿女情长。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被视为千古爱情诗词中的佳句。
其实,除了这苏轼的这首词,唐朝还有一位宰相写过一首与“明月”、“爱情”相关的诗句,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背这首诗的头两句。
每逢中秋佳节,在一些正式场合,很多人爱拿它来妆点门面,表达同根同源、企盼团圆的心声。时间一久,大家就忘记了它原来还是一首爱情诗。它,就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望月“怀远”怀的是爱人
《 望 月 怀 远 》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意译:
一轮明月自海上升起,天涯咫尺,你我同时仰望月轮。天涯的阻隔,勾起了爱人心中的怨恨,一整晚都在思念着彼此。想吹灭了烛光入睡,却辗转难眠,于是披衣赏月。
月光之下,夜露清寒,衣服有一些浸湿的感觉。月色它是妻子赠予我的礼物。我抬手捧了一捧,可是它却从指间溜走了。罢了罢了,还是回去睡觉,继续在梦里与妻子相会吧。
张九龄这首五言律诗,最受欢迎的就是前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用语简单,但是显得十分大气。
其中第一句“海上生明月”,让读者先看到一个宽阔无边的海平面,突然之间,一轮皎月从海平面升腾而起。景象之阔大,让“海上”与“天涯”的人们不由得同时仰望。
作者通过这种特写,自然地突出了诗作“望月”的主题。接下来,再转向细微,描写儿女的相思之情。其中的亮点是通过“灭烛”、“披衣”、“捧月”等一系列的动作,表现爱人因为相思而不得见,欲睡而不成眠的苦恼。
心情愁烦,像夜露浸润了衣衫,让人感觉有些不舒服,进而产生了幻想。想象月光是妻子赠送给自己的礼物,然后痴痴地伸手去捧它,却怎么也捧不住。于是转念想到:还是梦中好啊。不如回去做梦,在梦中与她相会。
诗歌开头两句中的“海上”、“天涯”配合“明月”打造出一种三维立体的景象,有着极强的“时空感”和宏大的画面感,足以让人自动把“明月”与“思念”进关系,进而产生共情。因此作者后面写到的那些相思佳句,往往会被人忽略。
在中国古词中“怀远”其实被视作“怀内”的代名词。特指思念妻子。古人创作着不少关于明月与爱情的诗篇。
例如乐府诗《昭昭素明月》中写道:“昭昭素明月,晖光独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以及后来苏轼的:“转朱阁,依绮户,照无眠。”都是月下相思的名句。
有了珠玉大前,张九龄这首诗的后几句虽然出彩,却也没有显得十分出众。于是时间一久,大家渐渐忽略了后面的句子,只记得大气磅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六朝古韵添新风
张九龄擅长在诗歌的开篇,运用简洁、平易的词汇点题,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故事背景。
除了“海上生明月”,张九龄还有两句名诗,曾经以一种特别好玩儿的方式在传播。看过金庸《连城诀》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哥翁喊上来,横池不敢过”。
在《连城诀》里面,戚长发故意把《唐诗剑法》改名为《躺尸剑法》,把其中的唐诗名句串改后教给自己的徒弟狄云。其中,开头的就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这一句诗。原文是:“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孤鸿海上来”也和“海上生明月”一样,非常具有画面感。后者是通过海平面的“直线”与明月的“圆形”打造了一幅图画,而前者则是海平面的“直线”与“孤鸿”的一个点营造出来的宏大画面。让人一见就产生一种海阔凭鱼跃,长空任鸟飞的观感。
张九龄的诗歌最出彩的是五古,但是五律中的《望月怀远》却在六朝古韵上呈现出一种新风。熟悉张九龄诗歌的人都知道,他的《感遇》写得特别有味道。《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就选他的“兰叶春葳蕤”,第二首就是他的“江南有丹橘”。他擅长通过古诗,描写品性高洁的士人。
前面提到的《感遇十二首其四》,即“孤鸿海上来”也是贬低高力士、李林甫等人,歌颂自己高尚品格的作品。但是他在《望月怀远》中却完全抛弃了《感恩》中那种孤芳自赏与自我标榜。改用了六朝时代的旧题,借明月来描写儿女相思之情。
历代诗评家在评价这一首诗时,都只说张九龄《望月怀远》格律严谨、风格清淡,对仗工整。实在是感觉它好,却仿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夸无可夸。然而,它却被人竞相传诵了一千多年,其秘密就在诗的头两句。
六朝古诗描写爱情缠绵浪漫,可少了张九龄开篇的那种“大气”。可惜由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气象过于磅礴,导致这一首诗的前后风格略有一些脱节。
但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张九龄对六朝古韵进行的革新。谁说在壮阔雄浑的背景下,不能诉说儿女相思呢?后世的苏东坡就用他的词作《明月几时有》成功地做到了。
结语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豪迈而不失柔情,既是咏月表达个人志向的佳词,也是叙述相思的名篇。但张九龄凭借《望月怀远》开篇两句意象壮阔的诗句,携六朝古韵之新风,也笑傲诗国一千余年。
如今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再被简单理解为对爱人的思念。因为张九龄诗中意象表达的阔大,让它比《水调歌头》更加适用于正式的场合,所以反复被提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代表的是对四海游子归家的期盼。炎黄同宗,华夏同源。一衣带水,天海比邻。名诗与佳节正相映衬,相得益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