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236)有时舍弃,有时争取
易经(236)小富离乡,大富去国
上九,肥遁,无不利。
姜太公辟纣,是因为自己上书纣王而被纣王所怒,干脆就跑到了大周地界。远遁不回,回去也是罪人。
我们知道有很多的人,因为挣到了钱,大家都知道他发财,大家都想去找他借钱,平时认识的人多,你不借吧,大家会说你各种不好,甚至仇视你。借吧,借少了也仇视你,借多了,也不会感激你,因为大家认为你有钱。所以小富的人离乡,到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地方,这个时候,别人不认识你,当然不会找你借钱。安稳度日。
大富为啥要去国呢?大富的人,一旦富了,那么就会和国家争资源,否则很难保持这个富有的,那么和国家争资源,就会出现一些大的问题,你只是富,手里没有力量工具,就很容易被各种误伤的陷害,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富裕的大户,最终落难的时候几乎都是满门不存。
而大富去国,就有不一样,你可能会给别一个国家带去相当多的可以交换的资源,而不是竞争,这就是为什么李嘉诚要去欧洲,很多首富要出国买买买的原因。但是当一个大富要去别的地方买买买,这有个前提是不能卖国而求荣。
上九说肥遁,就是你有你的真实不虚的生活,不再为生计奔波,这个时候,你可以远遁而待终老。假如能力很强,还可以再做些事,比如像孟子那样,成为万世师表,创一家名学,散千金而积德。
这个和初、二、三的几个遁是有区别的,王阳明被发配边疆,任贵州龙场驿站的一个小史,他这种遁是被迫的,所以要积极面对,努力上进,从而创一代圣学。而肥遁是自己主动的,不是不得以,而是有选择性的远遁,一如李嘉诚跑路,是有选择的远遁,资产还在那里,还在增值。
肥,谓处之裕如。
周公说:明决不足者,当遁而不知遁,物欲系念者,可遁而不能遁。而上九刚有必遁之志,而又居外无应,不为世累,故遁自裕如,有肥遁之象。处进退之间,随在皆优游之境也。历宠辱之交,无入非自得之机也。何不利有哉!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孔子说:上九肥遁无不利者,其心不为物累,无所疑虑故也。盖人心有所疑于中,即不能决于外,而利害祸福之念樱之,斯进退出处之道失矣。此上九之无疑不同于九三之系遁,并不同于九四之好遁耳。大约士君子出处之道,必视其所际之时,与所处之位,不宜有一毫偏滞之心,可行则行,可止则止。上九之肥遁,亦顺其时与位之当然,如舜处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浩浩落落,其胸中之经纶,自在天地间也。此所谓肥遁者哉。
其实肥遁,也是一种认命之说,最有权势的人,普通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就像门伐大家,他们只会和门伐大家交往,而且一个人一生交不了几个朋友,一起做事的就更少了,在那几个圈子里反复挣扎罢了。小富靠勤,大富靠命!这是认命。
而认命是从知命开始的,知道自己什么样的命运这很重要。
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即知进退,做什么决定,那么牵挂就会少。那些努力和命运抗衡的人,也同样要知道命运的最终结果。一代名将吴起,最初在鲁国,带着鲁国打赢了齐国,但鲁国人很害怕,因为他太厉害了,怕这兵权在他手里最终会成为一场灾难。吴起跑到了魏国,建立了威名振天的魏武卒,帮魏国四面拓地。
可惜的是魏国也有权臣害怕这个吴起,于是吴起又跑到楚国,同样楚国战无不胜,只可惜楚国的改革只有三年,楚悼王就死了,吴起这次没有远遁,而是选择回国去死。三次远遁,他认命了!
另一个军事家,孙武呢,帮吴国打败了楚国,威名远扬。后来吴国内乱,孙武就远循了,再没有帮任何一个国家打仗,肥遁而去,一如后来,孙斌帮齐国干掉魏武卒,选择了远遁而去。带着财富离开
翻开资治通鉴,你会发现几乎过不了几页就有一个被灭族的,那些登顶大位而没有最终被清理的家族极少,周朝是个个例,其灭亡之后,其贵族阶层还能活着不少。明朝朱家,那么多王子王孙最后一旦被攻破城池,免不了是灭族的下场。
所以知道远遁的人也算是一种知天命,这大概是遁提供的一个新路径,告诉人们有时候舍弃有时候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