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我待。一晃就是半辈子,半辈子还是以100岁为单位……
【散文】 重回母校散记
多少次,我期盼回一趟母校广西大学,看望熟悉的老师和南宁的老同学。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只要想起远方的故乡和亲人,总会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2004年毕业之后,我到武汉教书,再到北京读书,然后定居北京。这样,当年一转身,我与南宁的空间距离竟然越来越遥远了,真是叫人很无奈。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里,我常常能遇见母校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几位熟悉的同学,又相聚在另外的城市,继续在大学校园里读书、教书和科研,并且像亲人一样彼此联系着、关心着……
2020年初,组织安排我到云南挂职。这次幸运的南方之行,像那暗夜里划亮了一根火柴,马上就点燃了心头熄灭已久的念头:要回广西看看!
糟糕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就爆发了,这个世界一步步无可救药地沦陷为“疫区”了。疫情乃至死亡的恐怖,这样残酷地压迫着我们。每天听到的居然是这些词汇:封城、阳性、口罩、防护服、健康码、隔离、疫苗……
一次次计划,一次次推迟,又一次次再策划。谁会屈从现实的摆布呢?但是,匆匆之间就到了2020岁末。我向两位在滇的老同学发出邀请,一起回母校吧,再不去恐怕以后更困难了。一拍即合!趁着2021年元旦假期,我们相约,买上昆明至南宁的动车D3934,出发!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第一天,车从昆明站出发,迅速进入广西境内。百色、田东、平果、南宁,近乡情更怯,这种紧张和兴奋的心理,一样适用于多年未回母校的学子呀。
20年前的南宁火车站,记忆模糊了,像那泛黄的照片无法辨认了。出站之后,我们乘坐1号地铁线,不过2站路,直达广西大学站。出站口,南宁百货大楼,这不是我们当年研究生复试采访过的单位吗?怎么也搬到眼前了?当年西大门前的西乡塘路,已经改为大学路了。当年如彩虹一样的圆拱形校门,已经被品字形的大门代替了。当年育林楼里的文传学院新闻系,已经独立为新闻与传播学院……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2021年元旦,我们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母校,怎么能不激动呢?晚上,请来了岳晓华教授、黎明洁教授,南宁的老同学纷纷赶来了。久别重逢,那一桌子人欢快的气氛,就像过年吃团圆饭一样。小玉同学带来的两瓶好酒,在觥筹交错之间,我们喝出了久别重逢的醉意……
元月2日上午,老同学曾海燕又当向导又当专职司机,带着我们赶到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登上9楼,寻找918房间33床李春邦老师,结果扑了空。找医护人员打听,我们又转到4楼的康复中心。在众多康复病人的人群中,我们慢慢辨认那熟悉的脸庞和身影。好半天没有找到,人在哪儿呢?正当我们失望之际,洒满阳光的走廊一侧,轮椅上晒太阳的老人,那不正是我们的李老师吗?
听说,2019年5月7日李老师不幸中风了。虽说后来恢复不错,但至今左侧肢体运动还是受限。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用稍显含混的语言叫出一一我们的名字,清楚地说出工作单位和生活的城市,他笑了。我们给老师送上了一份慰问金,围着老师拍了一组照片。当我事后再翻看这组照片的时候,热泪悄悄滑落,岁月无情,廉颇老矣……
离开医院,随后我们来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大门口等候我们的副院长王辉师弟,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院史的展厅,介绍学院的变化。墙上那一张张历史照片,清晰地勾勒出学院发展的脉络:1972年办学的第一批新闻专业老师,1986年办新闻学硕士点的第一批毕业生,2008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说起今年93岁高龄的虞达文教授,当年从业界跨入学界,筚路蓝缕,开疆拓土,亲手缔造了祖国大西南新闻教育的重镇,我们心怀无限敬意!
回想起来,我们这一批2001年入学的30名硕士研究生,最受益的课程有:虞达文教授主讲的《新闻心理学》《新闻信息论》,这是我国新闻学界率先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新闻学的专家学者。江建文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美学》《影视审美传播学》。李春邦教授主讲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新闻舆论监督研究》。曾建雄教授主讲的《传播学》《新闻业务专题研究》……
元月2日中午,我们宴请部分老师和同学,幸运地邀请到江建文教授和师母。江老师今年82岁了,当年满头黑发,据说前几年动过手术之后,大伤元气,头发竟然全白了。不过,老师的精神很好,看到同学们很开心。
席间,有同学报告说,现在提倡新文科建设,要学科融合,请老师指点。江老师说,融合什么?基本是不可能的,讲不通的。每门学科是由自身内容决定的。你怎么交叉?交叉什么?理论上讲可以交叉,只可能将两个方面提升到最高的哲学层面上交叉。他说,大家要走自己最感兴趣的路,时不我待!一晃就是半辈子,半辈子还是以100岁为单位的(众人笑)……
意料之外,我们还收到了新年礼物。江老师带来了几套专著《美的解读》、《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江建文卷》。应学生之请,老师现场签名赠书。江老师是知名的教授、美学家、作家,他先后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还有长篇小说《南国屏藩苏元春》《国难》《上海1937》等等。
元月3日,我们一行圆满地结束了母校之行,顺利返回昆明。同行者三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张名章同学、上海市驻昆办张永航同学,以及中组部赴滇博士团成员的我。广西老同学称我们“云南三剑客”,而女同学小玉则称为“云南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