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343天:无问西东
阅读:
我们的优势与我们做事的方式很少会发生冲突。两者互补的。但是,我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优势有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做的好,甚至是做的非常出色和非常成功的事情可能不符合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可能觉得,我们做得好的事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也不值得我们奉献毕生的精力……换句话说,价值观是且应当是最终的检验标准。((彼得.F.德鲁克 《21世纪管理挑战》1999年,第6章 自我管理))
解读
深圳大雨磅礴,在等待起飞的过程中,我看了一部叫做《无问西东》的电影。“但求我心,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中最大的主角是人与人所在的时代。在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从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园到21世纪今天的商战,每个人在做出选择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彼时的纠结。也是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的纠结,当我们在做出选择时,真的可以做到“但求我心,我问东西”吗?
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每每想来都禁不住内心的波澜起伏,就是沈光耀用他的战斗机冲向敌舰的那一刻,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在此刻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
沈光耀生活在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她的母亲不让他从军的理由是家训中第三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第七条:“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是啊,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上战场的永远是年轻人,他们本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在战场上,没有人关心你的年纪,只需要一颗子弹,就会结束一个生命的全部。
沈光耀这个人物年轻,健康,有活力,家庭富裕,如果不去设限,在今天会有无数成功的可能,然而,他在在最终还是选择了从军,因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身边孩子的热爱,这就是生命的全部。但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是无怨无悔,只有一句:对不起,妈妈。
或许你觉得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实在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但这样的故事如果不是假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呢?你的想法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有一天你去南京旅行,记得在紫金山上有一个航空烈士陵园,在那里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很多的衣冠冢,看上去,就就逝去的飞行英雄们正在整装待发,在这里,你能看到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也能发现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陈怀民。
少年陈怀民白天在学校念书,晚上随父亲习武,他曾连续夺得全国少年武术比赛的冠军,沈光耀在影片的最后同样在同学面前秀了一下自己的功夫,甚是了得。青年陈怀民后来考入中央航校,除了学科成绩冒尖外,还是学校篮球队的绝对主力,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还有自己心爱的女友,同样的年轻,健康,有活力,然而战争的爆发结束了这一切。陈怀民告别了学校,告别了女友,成为著名的“志航大队”的骨干,曾跟着大队长高志航在淞沪前线浴血奋战,“八一四”、“八一五”打出了中国空军的威风,也曾多次死里逃生。
1938年的4月29日发生在武汉汉口上空的“4.29空战”可谓惊心动魄,日军为了向天皇献礼,甚至出动了木更津航空队的主力阵容。但是在陈纳德的指挥之下,中苏空军运用正确的战术,此役大获全胜,仅损失十一架飞机,但击落日机总数达到二十一架,木更津航空队的96式战机全部有来无回。
在这次战斗之前,陈怀民本来不在班上,只是因为个飞行员刚好要结婚,就向陈怀民提出是否可以顶一下班,虽然明知这次空战的危险,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此时的陈怀民似乎有了不好的预感,他在日记中写道:
“死,如果真的出现那种事情,你们不要悲伤,也不要难过,我为国家而死,死得有价值”。
4月29日当天,日军木更津航空队因为急着要去武汉轰炸,所以在汉口时冲的很猛,战况激烈,陈怀民的飞机很快就中弹起火了,他本来可以跳伞逃生,却选择了向对手直撞过去,两机同归于尽。在《无问西东》中,沈光耀驾驶飞机冲向敌舰,同样是同归于尽,同样是他们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
一部青春日记,才刚刚开了个头,就全部的结束了。
就像《无问西东》最后回归到了“张总”正在面对的现实一样,我们也要回归到本文的伊始德鲁克先生的那句话:价值观是且应当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接受价值观的拷问,你我也是一样,在做每件事情时,看起来都有无数的选择摆在面前,但最终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沈光耀和陈怀民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不容易,但只要是人活在世,总会遇到这样的选择,而只有最终用心做出的选择,才有可能勇者无惧,无问西东。
思考: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什么事情是你希望在此之前一定要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