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兄弟叫建基

清明节前夕,再到鱼关,遇到在鱼关工作十二年的小兄弟建基。我问他一个问题:“在鱼关十余年,你图啥?”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摸了摸头,憨厚地说:“给我爷看坟呢!”开始,我有些不解,但是,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慢慢读懂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鱼关原是丹江岸边的一个小山村,隶属淅川县盛湾镇。这里原来没有鱼,也没有关,只有一条小溪从村外欢腾地流向远方。建基姓王,他是土生土长的鱼关人。一个小院,一个竹园,几亩薄田,住了王家几代人。王建基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2019年8月20日,鱼关村188户893名村民全部迁往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王建基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家迁了,家人也走了,可是王建基没有走。当时,几位爱心人士开始筹建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他们邀请建基留下来一起创业。那时候,王建基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他是一位厨师,随便在县城找个餐馆打工,每个月少说也能拿个五六千元。倘若留下来,每个月工资少不说,还要种树,种地,建房,什么杂活都要亲自干。建基犹豫了片刻,便应了下来。

谈起十二年来的工作历程,王建基的眼睛有些湿润。他说:“我是一个农村娃,什么苦都能吃,最难的是缺钱。在这里干活的农民工都是我找的,有时候遇到资金短缺,工资发不下来,只好从家里拿钱。一个男子汉,不能养家,还要从家里拿钱,真的是无颜面对家人。好在难关过去,一切都好了。”

十二年过去了。当年种下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丹江水上来了,环绕着鱼关岛。鱼关不仅有了鱼,而且有了关。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为主的“两馆两基地”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1月,南阳市委宣传部授其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月,南阳市移民局在此设立全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2019年9月,南阳市直机关工委在此设立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在此设立教育实践基地,12月被中共淅川县委党校、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命名为现场教学点,被大家誉为南水北调精神地标、移民精神发源地、库区移民心灵家园。

那天清晨,建基陪着我,在鱼关一边散步,一边闲谈。太阳还没有出来,空气中荡漾着花的芳香和泥土的气息。鸟儿在树林里喳喳地叫着,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安详。他带着我,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原来的鱼关村。他说:“那时候的鱼关不大,不繁华,但很亲切。房子是瓦房,村口有一颗大树,树上有一个鸟窝,小时候经常爬上去掏鸟蛋。爷爷看见了,便拿着一根长烟袋追着打我,我便满村子跑。爷爷追上我,可是,举着的旱烟袋却始终没有落下来。”我没有插话,只是跟着他,仔细地听。建基已经完全陶醉自己的童年里。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了移民丰碑。这里有一片碑林,上面镌刻着全县16.5万移民的名字。几位前来寻根的移民正在碑林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忽然,有人大喊:“找到了,找到了,这就是我们村,这里有我的名字呢。”建基说:“鱼关是一个公益性景区,不收门票。移民迁走后,老屋被扒了,故乡也被丹江口水库淹没,但是,他们可以在鱼关移民丰碑里找到自己的姓名,可以在淅川丹江移民民宿博物馆里看到自己曾经使用过的农具,甚至可以看到十多年前搬迁时候的图片和视频。可以说,一进鱼关,就仿佛回到了故乡”。

建基滔滔不绝地谈着,我忽然明白了建基那句话的含义。他说他是给他爷爷看坟的,其实,他留在鱼关,他是在看守自己的童年,看守已经失去的故乡,看守16.5万移民心灵的家园呀。

那一刻,我禁不住泪流满面!(作者:田野)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