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十年·三十街——宜昌背影孟炜炜纪实摄影展暨画册首发仪式在三峡美术馆开展举办。
孟炜炜以摄影人的敏锐,档案人的视角,宜昌人的情怀,三十年来坚持不懈地穿行在宜昌城区的大街小巷,爬楼登高,如实留存了宜昌城区三十街老建筑曾经的时代风华,递进式的展现了城市面貌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建设成果。本次展览和画册,既有呈现宜昌老城区改造的历史变迁图片,也有翔实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用以解构三十街巷的来龙去脉。它不仅是宜昌城建发展的掠影,也是宜昌人的人生缩影。
(文字:丁遵新,我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三十年·三十街”,是时间与空间链接成的宜昌市大发展的史前史,是城市化的见证,也是摄影家用影像写下的生命华章。
1892年前后英国人在致祥路修建的海关俱乐部。(1992年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因此人类需要记忆,这大约就是摄影的本性与价值所在。人类历时千年发明摄影术,原本就是为了记忆,为了写真。就城市发展而言,轰轰烈烈的城建已经由单纯追求高速,转入科学统筹,提升城市品质的阶段,向往与寻求“安居”、“乐业”的最佳人居环境。回顾城市发展的历程,寻求记忆与参照在当下有特别的意味。
木质楼房,繁体字、简化字并存的发廊招牌。(1992年摄)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建筑与视觉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摄影家孟炜炜推出了她的大型摄影画册《三十年·三十街》,洋洋洒洒,精致大度,堪称适逢其时。《三十年·三十街》图文并茂,真实真切,质朴无华,亲切感人,兼具文学艺术与社会文献价值,可读性强。
高科技时代,数字对于摄影的改变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迅猛异常。手机摄影时代的到来,摄影已经彻底祛魅,走出“贵族圈”,走下“神坛”,人人摄影。尽管摄影大咖不无鄙夷,“你那是照相不是摄影”,但人们依旧怡然自乐,享受自我,享受摄影。其实,摄影就是照相。大众摄影改变摄影队伍的主体结构,更重要的是带来摄影审美观念的嬗变。
宜昌市老年艺术团在元亨街表演非遗节目“划龙船”。(1993年摄)商业时代,求真求实成为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撑,对于公众而言,影像是否艺术远不如客观的真实性更受青睐。在影像的虚拟性高度伸张,魔幻、虚拟、唯美等易如反掌,惊奇斗艳之余,原真影像倒具有特殊的魅力。因此,摄影的写真本性、影像的原真性的回归,势在必然。“纪实”与“当代”大约是现代摄影两大基本倾向。纪实倾向于写真,当代倾向于观念与创意。各有所长,无分高下。纪实的本质在于人文精神的呼唤,可以是诗性的、艺术性的,也可以是纪录文献性的。孟炜炜的《三十年·三十街》主要采用平实的拍摄手法,平视、中景,自然态,没有强烈的视觉语言冲击力,也没有更多的构成和决定性瞬间,但真实、真切,生活气息浓郁,亲切感人。平实质朴的美具有特殊的魅力,恰如没有技巧的技巧。笔者曾有幸在昭君故里工作过,常过往宜昌市,摄影家的《三十年·三十街》里那些亲切而又陌生的街景,勾起往日温馨的记忆,也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与变迁。
解放路上举办学雷锋活动,市民积极参加。(1994年摄)摄影的艺术维度首先在于它是叙述性的,图像是局部的瞬间截取,难以表达过程与时空的多维链接,常常需要相应的文字补充。图文的有机弥合是《三十年·三十街》重要的艺术特色。生动翔实而又流畅富有文学色彩的叙述,城市历史掌故的妙用,图文照应,把“宜昌背影”描述得清新动人。宜昌市第二届三峡艺术节及粮油食品展销会在二马路举行。(1992年摄)摄影的特点在于对科学器械的依赖,拍摄极其容易,数字时代更是如此。得到越容易失去的越多,所以,摄影人历来就重拍轻编。胶片时代,摄影师拍下的胶片常常要用麻袋装,数字时代动辄若干G、若干T,难以数计,按快门时痛快淋漓,拍完完事。这恰如LED节能光源的发明,让能源消耗更多,因为光来的容易,许多不必要亮的地方都大放光明。数字摄影时代,影像的流失也许会更多。
早在2012年,孟炜炜发表的《新传媒时代摄影的“记忆黑洞”》一文,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理论年会,多家刊物转载,在摄影界和城建档案界都深受好评。文中提出:“数字影像的虚拟与易变的特性,决定了数字影像批量流失的风险,数字影像从生成之时直到最终归宿, 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是险象环生,遍布风险”,“影像大量的流失必然构成“记忆黑洞”,因为人类对于数字的依赖已经无可救药,无法逆转。”警惕“记忆黑洞”的理念,也许正是她认真回顾、清理,砌就这“三十年、三十街”时代记忆的深层动因。
90年代, 宜昌市百货大楼是全市最大的商业大楼,是市民购物首选的地方。(1990年摄)笔者一贯主张“多拍精编”,编辑是为了精选,为了留存,也为了传播。图像的编辑是再创造,比起按快门,更需要眼光、思想、逻辑,需要更加艰苦的劳作。孟炜炜,作为宜昌人,作为城建档案的职业摄影师,三十余年,几乎拍过宜昌所有的街道,胶片和数字影像难以数计,已经尽职尽责。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封闭,费事数月,翻箱倒柜,日以继夜地苦干,先扫描成堆的120、135胶片,清理数以万计的数字图像,再编辑、归类,查对相关资料,编写文字,终于清理出一个眉目。这是责任,更是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的真情。
“三十年、三十街”,这无疑是一个极富灵气的思路,一个极好的编辑框架,涵盖了一个城建摄影人专业历程、生命与情感,也记录了大宜昌发展过程中的段片,为宜昌人留下若干影像的记忆。平实不是平淡,是真与美直接的结合,也是摄影家孜孜以求的结果。兼具文献性、文化性与艺术审美的城建档案摄影对于拍摄对象、环境、天气有更直接的依赖,必须在准确的时间到达最佳拍摄点。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起早贪晚,顶风冒雨,奔跑劳累 在所难免个中的艰难辛苦不难想见。这是职业责任,是认知,更是源于热爱。热爱是动力,是激情,也是成功的关键。一个女性职业摄影人在城建摄影岗位上,孜孜不倦,坚守三十余年,且有大成,着实不容易,值得佩服称道。
曾经商业云集的解放路北端,现在坐落着拔地而起的三峡商城。(1993年摄)
宜昌著名的百年老巷“邮政巷”。(1992年摄)
居住在自立路的居民开始在自家门前经营小商铺。 (1992年摄)
街上流行健美裤。(1994年摄)
在铁路坝举办的“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幕式上穿着传统旗袍的礼仪小姐。(1994年摄)
宜昌市东山大道长途汽车客运站,是当时全省最大的客运站之一, 候车室全木质椅背座椅显得时尚舒适。(1996年摄)
长途客运车站的公交车。(1996年摄)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长途汽车客运站为旅客提供休息服务,开设了游戏机室。(1996年摄)
俯瞰老城环城东路。(1996年摄)
得胜街高楼下的石棉瓦与编织棚搭建的市场。(1995年摄)
俯瞰老城环城东路,塔左边是正在修建的三峡商城,远处是磨基山。(1996年摄)
宜昌市最大的国营宜昌饭店。(1997年摄)
市民骑着自行车从自立路(乐善堂街)临街 居民经营的小商店门前路过。
陶珠路夜市是年轻人经常聚会的地方。 (2000年摄)
小贩们在陶珠路市场沿街摆摊。该市场现在是紫晶城天御商住楼。(2010年摄)
红砖楼房、青砖瓦房、瓷砖装潢共存的民主路自由市场。(2010年摄)
璞宝街古商铺的店铺和主人。(2010年摄)
璞宝街菜市场。(2014年摄)
初冬太阳升起,杨柳一巷的居民在巷子里晒被。(2014年摄)
隆中路 1995年、2020年
欧阳修广场 1995年、2020年
宜昌高新区 1995年、2020年
沿江大道 1993年、2020年
宜昌全景 1998年、2020年
作者简介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历任宜昌市城建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城市建设声像档案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记录宜昌城市建设历程的珍贵照片,注重图像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相结合的探讨。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级档案界和摄影界核心刊物上发表。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类影展(赛)中入选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