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看中华——书法 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前赤壁赋 局部
前赤壁赋,相传是出自北宋文人苏轼的书法。“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苏轼是中国最优秀的文人之一,在日本也以苏东坡之名广受人们喜爱,这是笔力雄浑,字形宽博,极富个性的楷书。距今一千年前,书法达到了表现书写者心境的程度。
北宋疆域
十世纪末,唐亡之后的混乱由北宋平息,北宋重文轻武,通过科举彻底地选拔文人官僚,只要有能力,出身商人及地主门第之人也能走上仕途,通过科举而选拔出来的官员被称为士大夫。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人物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人物图 局部
人物图,描绘的是书斋中的士大夫。北宋的士大夫由皇帝直接选拔,他们有着担负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士大夫不仅要精通儒家之教同时也要擅长音乐与书法。北宋的政治及文化就由这样的文人担负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安石 致通判比部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安石 致通判比部尺牍 局部
致通判比部尺牍,这是北宋代表性文人王安石的书简。开头写道“安石 啓”,这是向友人表达自己的问候。王安石最初对于宋代的政治体系断然实行了全盘改革,淡墨,疾笔,从这疾风骤雨般的书法亦可以窥见到王安石不屈的意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蜀素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 蜀素帖 局部
米芾的蜀素帖,米芾把自作的八首诗书写在织有乌丝栏的缣帛之上,“青松劲挺姿 凌霄耻屈盘”,把强力伸展成凌霄之态的青松用其最为擅长的行书来书写,米芾也是一位名书画收藏家。妙用笔锋,使得文字的每根线条形态各异,据说米芾学贯诸多古籍,精于各种书体。打乱字体书写的“羞”这个字颇具舞蹈的跃动之感。以丰富的修养与才能为依托,北宋的士大夫们创造出了极具个性的书法。
(乌丝栏,帛书文字是由上而下书写,每行字数不定,为使用方便也为了美观整齐,有人用赤丝或黑丝事先在缣帛上织出界栏,如同今日稿纸,专门供书写之用,后人称之为“朱丝栏”、“乌丝栏”)
北宋建国约百年之后,一位年仅21岁的青年通过了科举考试,其文章的精妙程度让考官惊愕,评价其具有担任宰相的才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苏轼立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苏轼立像 局部
这个人就是苏轼,也就是苏东坡。满怀理想而走上仕途的苏轼同样精于诗文,并开创了书法的崭新时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治平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治平帖 局部
治平帖,这是苏轼34岁时所写的书简。“轼啓 久别思念不忘”,这是苏轼送往安葬其父寺庙的书信,对供奉亡父的僧侣郑重地表示感谢。苏轼自幼临习王羲之的书法,不久又被颜真卿所吸引。笔墨浓重,字体微斜,这是苏轼书法的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澄泥东坡鵞式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澄泥东坡鵞式砚 局部
这是苏轼最为喜好的澄泥东坡鵞式砚,呈天鹅形状的珍奇砚台,砚台的内侧刻上了苏轼的号——东坡,所谓澄泥砚就是质地细腻的河泥经反复提炼之后烧制而出的砚台。苏轼痴迷研习书法,据说达到了笔能成塚墨能成池之程度。
(“鵞”就是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 墨竹图
这是文同的墨竹图,文同乃是苏轼的友人。这个时期在士大夫之间开始把自己的心境寄托于绘画之中。竹,是不畏逆境贯彻初衷的象征,图画仅用干燥的水墨描绘出垂于断崖但又向天空伸展的竹子。苏轼从这不屈之竹中看到了自我,可是时代却与苏轼的想法背道而行。
北宋,自王安石改革以来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激烈的纷争不断,在改革派掌握实权之时,保守派的苏轼与和他为伍的士大夫一同左迁。苏轼在长江中游的黄州度过了四年,表达苏轼当年失意之时心境的书法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