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 ‖ 平湖以下

张 潜 /文

走来走去,硬着头皮在此停留下来。
用巫山话说,平湖路像一条懒肠子,从二郎庙开始,拖拖沓沓、弯弯绕绕、上上下下,一直到高唐街下方汇入滨江路。这条路很扯,相对不平,绝对也不平,路的最低点和最高点相差三十米以上。也就是说,你住在最低点的十层楼,还不能和最高点那个行人的脚背处于一条水平线。这条路,很少有几个点能看到湖,就真有些名不副实了。更蹊跷的是,这条路干脆而果断地一分为二,一条是平湖东路、一条是平湖西路,惟独没有正牌的平湖路。
现在,我不由自主驻足的地方,就是平湖东路和平湖西路的分界点,也是整条道路的最低点。以红旗楼为代表的平湖东路,聚集了门类齐全的五金和机电销售,机械化和工业化气质极浓:一人多高的机器设备、绿豆大小的螺丝钉、锈迹斑斑的排气管道、油腻漆黑的报废零件杂乱而拥挤地错落着,在等待来自远方的呼唤。以平湖市场为代表的平湖西路,成了日用百货、副食批发和家居家私一条街。在这里,你能找到蜗居在家迫切需要、又一时安排不上来名字的器物。比如说,桌面能够升降还能发热的小饭桌,能把酒杯和筷子都烤得接近体温。更绝的是,桌子中间自带了电磁炉,一口小汤锅坐上去,其乐融融的氛围就袅袅升腾出来。
平湖市场的经营者很普通,说着地道的巫山话,但尾巴尖儿不小心掺杂了一点独特的口音,不仔细听没法分辨出来。他们基本上已经巫山化了,在这里坐店经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这小县城的每一个旮旯都熟悉得像自己的膝盖和脚趾。金秋八月,丹桂飘香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在梦里咬上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孩子在巫山的土地上诞生,也在这里读幼儿园、上小学、进初中、升高中,一来二去,勾连并疏通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维持着各种各样的交道。他们被巫山的人情世故浸润,闭着眼睛就知道某个角落上演着怎样的巫山故事。稍稍年轻一点儿的,干脆就同房东、邻里或者优质客户建立起姻缘关系,除了那张身份证上的18位数字,标明了户籍之地外,再也找不到和老家的一丝关系。
但关系总是有的,也肯定有,关系是一种纽带,也是一种规律和制度,否则,这世道就会乱套。去年春节疫情期间,平湖市场一片萧条和凄凉,流浪狗和流浪猫都感受到凄慌,在控制人员流动的特殊情况下本来正常。可仔细一盘点,一多半经营者都和湖北以及武汉有关。新冠肺炎,这令人厌恶的病毒,突然把武汉这座城市标注成灼眼的红色,又通过千丝万缕的关系,把一种锥心的疼痛传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世界的东南西北。当巫峡儿女一起为武汉加油的时候,尤其渴望听到湖北兄弟们嘶哑的叫卖,企盼看到湖北姐妹们快活的忙碌,希求湖北父老们帮忙填补物资的空虚和日子的空虚。他们回到巫山,心态调整过来,市场恢复了活力,大家的生活才回到正常的轨道。户籍与身份证明,只是一种统计学上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事,情感和命运会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集合成炎黄子孙的磅礴力量。我们这个共同体,缺少了任何一个人,都绝不是自然性的消失,而是社会性的遗憾。他人的灾难,绝非与己无关的瓦上寒霜,一转眼就被太阳融化,而是坚硬沉重的冰块,会将彻骨的寒冷传递给周边的泥土、积水、树木和空气。
繁华的平湖市场
这里,也是聚集乡愁的洼地。现在,这是滨江路和平湖路的交通连接点;二十年前,这是城郊的结合部,分属两个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浩浩江风,从江面清清爽爽地扑过来,然后涌进街道上的每一个角落。风掠过表面精致如肤的机器,听到了田野、岩石和道路嘶哑的呼喊,唯有奋进,才有价值。风掠过平湖市场主顾们的眉毛,封城三月,仿佛劫后余生,彼此重逢,梳理了生命应有的逻辑。风掠过楼宇、街道和榕树,同寒冬的阳光一起,把现在与未来擦拭得金光灿灿。
在这里凝望,隔着江面灰蒙蒙的水烟,会看到江东嘴,看到隐隐约约的那片文物复建区,看到刚刚复建不久的神女庙。那一片在阳光下寂寥而心事重重的建筑群,是三峡移民搬迁时,从大宁河小三峡腹心的双龙镇、长江边川东第一镇培石乡、两千多年历史的巫山县城,选取了所有最典型最完整最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民居,使用传统工艺精心复建的。按照文物复建的规矩,每一片瓦都编了号,每一块砖都拍了照,每一根木头都有身份证明。这些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构件,经过短暂的离别之后,虽然聚首,却有了隔膜。那些灰雕,见证了昔日的奢华;那些窗棂,残留有曾经的辉煌;那些台阶,镌刻着先辈的艰辛。它们在暖暖的冬日下絮语,在等待一次风烛残年遇见生死初恋那样的惊梦。
湖面波光粼粼,金光耀眼,旧时的菜子坝沉睡在四十米水中。四百年前,我的祖先兄弟四人辞别湖北麻城孝感,历尽艰辛进了巫峡,羸弱的身躯拖不动奔赴天府之国的梦想,毅然决定在此挽草为业。为增加保存血脉繁衍后代的几率,四人抓阄瓜分了随身携带的家当,以此作为纪念便分头扬镳。“长以锣锅为记,落籍巫山菜子坝,自号锣锅张。次以驮行囊之白马为记,落籍大昌马山,自号白马张。三与四以土地(公)(和)香炉为记,落籍大宁羊桥坝,自号土地张、香炉张。”四百年来,锣锅张、白马张、土地张和香炉张的后辈,早已开枝散叶,虽是同声共气,同源共宗,然不通音讯、不见往来,即使相逢,也是路人。除了身体内部的基因,我们已找不到可以沟通的道路和桥梁。
平湖西路,好多人把这一段误会成了南三路
我伫立在这里,同脚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巫山是三峡地区著名的文物重镇。其重,不但表现在蜚声中外的204万年之久的龙骨坡文化,以及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代表——大溪文化,也表现在旧县城拆除和新县城建设的勘探中,不断有新的令人惊喜的发现,巫山古城遗址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处。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重庆市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经过长达十年的全面发掘,在巫山县城发现了汉、宋、元、明、清等多处遗迹,和散落周边的商周文化遗存一脉相承。在平湖路一线以下,特别是当年的巫山师范校区,发现了较完整的西汉时期古城墙。这个发现,印证了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若以巫山师范旧址的城墙为最高点,以临江的城墙为最低点,稍稍折算一下,得知这座城规模在七八平方公里左右。这座城超出了考古专家的预期,他们经过研判后得出结论:“北门坡(即巫山师范旧址)汉代古城墙是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夯土城墙,是了解汉代巴地经济、文化和政治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对于研究汉代巴地城墙建筑技艺和建筑史意义尤为重要,具有很高的文物和科学价值,证实了2000多年前的巫山就有一座较大规模的城市,并且是汉代一个重要的经济、商业、交通命脉‘中转站’。”如果当年常在北门坡一带活动的人,就会记得当时在敲钟人家的背后,有一堵矮矮的残破的土墙,长满了苔藓、杂草和霉菌。谁会想到,这毫不起眼儿的土墙,居然是赫赫大汉的杰作呢?
重庆市考古所所长、巫山籍人士邹后曦先生建议,原址保护好这段城墙,还应设计并树立醒目的标志,成为光芒四射的文化坐标:这是一座两千多年历史的滨江小城,这是一块不可割舍的故乡圣地,这是一件不能丢失的家乡信物。
这个充满理想色彩和人文情怀的规划无法落地,因为处于神女大道西侧和巫山博物馆前方,为了保证整个新建城市的安全,必须削减后实行地灾和防滑治理。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在城墙遗址靠后的博物馆西侧,发现了一座极为普通的汉墓,为尊重历史,铭刻记忆,当即修改原有建设方案,将之原貌保留下来。这个墓葬,就是对一座城市和一个朝代的祭奠和礼敬!
巫山古城遗址的大部分,如南门口、人民医院旧址等都无可挽回地沉入水下,鉴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专家建议将之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的发掘,丰富并补充了大溪文化在峡谷地区的表现形式)。至今还记得,为了在申报表上签字,我和当时的文管所负责人守候了三天。终于在午饭时刻见到了脚步匆匆的县长,他一看见古城遗址的范围就蒙了。因为新县城南的一小部分,包含如今的尚熙台、圣泉小区、碧水云天、江临天下、三江六景等楼盘以及平湖市场一线,都在遗址的保护范围之内。这些刚刚建好的和正在规划实施的开发项目和民生工程,是不是都要推倒重来?那又如何来评估和平衡由此带来的各种损失?
一方面要敬畏历史,维护文化的根脉;一方面要推动发展,保障民生的利益。当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合理性,都有后遗症,这全靠决策者的立场、角度、担当。相类的事件,在全国的城市建设和基本建设中屡见不鲜,留下的教训和启示也很深刻。
县长沉吟很久,终于在申报表上重重地书写了“同意”二字。
作为一个市民,我们非常理解县长的忧虑:他必须考虑发展,必须兼顾各方的利益并处理好相互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忠于职守愿意负责的文物工作者,我们也有诸多的困惑:保护文物没错,留住文化根脉也没错,可假如保护了却不能开发利用,或者没有人财物等基本条件来实施保护,甚至为了保护就要牺牲一大批群众的利益,该如何来抉择呢?我县的一千多处文物保护点中,属古建筑的有两百多处。这些私宅民居,在主人搬迁到新的集镇或城市后逐渐荒芜。根据文物保护法规,房屋不能擅自拆除;按照地方政府财力,无法拨出专款来实行修缮保护;依据脱贫攻坚和宅基地复垦等政策,必须销号主人才能享受扶持资金。这样的矛盾该如何来解决?
巫山博物馆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句话:“就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氛围,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读到这段文字的一瞬间,我如沐春风,又像酷暑中在平湖里畅游了一把,脑海中漂浮着巫山的各种文化标签,其长度、厚度、高度、广度和浓度都令人震惊,可以毫不谦虚地担纲“如雷贯耳”一词。等我神游归来,将信息过滤一遍,停留在“吐纳”二字时,又陷入了重度的撕裂。对,撕裂。我们把文化标签当作了烹饪的味精、白糖和油炸广椒,欺骗性地麻痹了人们的胃口,却不知道文化应该像鸡汤煨白菜、大骨头炖萝卜一样,心无杂念地文火细煨,才能找到真谛,品味纯真。吐故纳新,推陈出新,从来都没那么简单。
水烟迷茫。深沉而深邃的湖底,仿佛一条庞然大物在微微颤动。雪后出现的阳光,绽放出令人心醉的炽烈。这种尖锐的“撕裂”电击了我,一时升腾到云端,一时跌落到深渊。
向左,是平湖东路。
向右,是平湖西路。
一条熟悉的道路,一天天陌生起来。
2021年1月14日,阳光下
(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图,可订购《风物巫山》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0)

相关推荐

  • 从三星堆古酒瓶谈三星堆考古惊世发现

    从三星堆古酒瓶谈三星堆考古惊世发现 郭甘泉 1997年,我在江苏南通通州人民商场发现了一对奇特的酒瓶,是四川国营广汉市酒厂出产的"三星堆古酒".酒瓶造型是如外星人,令人注目.我非常 ...

  • 宁古塔旧址

    清初,宁古塔为盛京总督所辖.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将宁古塔驻防官改为昂邦章京,与盛京昂邦章京同为镇守一方之最高官员.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驻吉林乌拉城,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改镇守宁古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驻马店上蔡蔡国故城遗址

          驻马店上蔡蔡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蔡都镇.东距蔡候路300米,西距开龚路200米.距宝岩寺塔东南28公里.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国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 ...

  • 路漫漫兮五千年之河途洛说(五)--蒲州城

    离开了解州关帝庙,我们的下一站蒲州古城,说到蒲州一般我们东北人好像知道的不多,但是一提到黄河铁牛,记得我们学习的课本上就有一篇文章提到打捞黄河铁牛的故事,这个黄河铁牛就是在蒲州,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诗 ...

  • 烟雨江南 梦幻太平湖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光无限好,去年来太平湖外围转了一圈,今年又再次来到太平湖.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境内,原名陈村水库,总面积88平方公里,太平湖虽然是人工湖,但湖水 ...

  • 百年老石器,雅室新风尚!

    新浪微博ID:行行之沙 石器,如今已成为雅室中常见的装饰物, 石盆.石雕.石柱等, 精心搭配各种花草摆件, 装点着居室的角角落落, 让盈盈一室显得气象万千! 收藏品,唯有融入生活, 方才是物尽其用, ...

  • 美的“小凉块”便携空调重磅上市,实力演绎厨房新风尚

    承载着全家人一日三餐的厨房,向来都是家居生活中最繁忙的"战场".然而,大部分家庭的厨房都没有足够空间和条件安装空调,让本应极富乐趣的下厨生活,变为令人厌烦的艰苦劳作.更别说在炎热夏 ...

  • 勒荣多吉荣获中国广电CBN风尚生活频道十佳音乐人奖

    2021年5月3日,中国流行童声年会.2020华语童声金曲榜颁奖盛典暨中国广电CBN风尚生活频道颁奖仪式在广东东莞市三正半山温泉酒店国际宴会厅隆重举行. 会上,儿音会会长,华语童声金曲榜总监,中国流行 ...

  • 奶茶新风尚 智盟链AEC联手壹茶品打造数字餐饮生态

    五一长假,奶茶店门口又一次排起长队,年轻人一边等候,一边拍视频发朋友圈.为喝一杯奶茶,年轻人甚至可以排队几个小时,中年人简直看不懂.殊不知,这背后引发的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催生一场"茶饮革命 ...

  • 平湖春韵

    人生如流水,平淡是本真 宽容一切事,滋润万物生 永不求回报,从无怨言生 偶有波澜起,助力促深耕

  • 清代文人的玩石风尚——从翁方纲说开去

    中国人有玩石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唐代白居易就喜欢奇石,把太湖石"待之如宾主,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宋代,玩石出现了高峰,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痴迷于太湖石.灵璧石,大兴土木 ...

  • 风尚 ‖ 只差一点点,我就在巫山中学的赛道上撞线

    张潜 /文 大约四十年前,我第一次走进巫山中学的大门.那是一个酷暑盛夏的午后,我完成中专招生的正式考试后,心里无底,和几个同样松弛下来的同学一起走进了神秘又神圣的巫中校园. 那时初中毕业后的升学率很低 ...

  • 湛碧平湖千峰翠色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瓷器精品展

    湛碧平湖 千峰翠色 -- 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瓷器精品展 (一)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 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 "湛碧平湖 千峰翠色--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瓷器精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