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专题 | 冰川与冰川地貌(仅供参考)

冰川地貌

基本特征

冰蚀地貌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角峰

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

刃脊

随着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蚀地貌

冰川槽谷、U形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蚀湖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五大湖

冰积地貌

冰碛

丘陵

冰川消融时,将所携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

冰碛阶地

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成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就叫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也称之为冰碛)地貌。

一、冰川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是指冰川及其挟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川基岩的破坏作用,一般分为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

1.擦痕和羊背石

冰川擦痕是古冰川地区基岩表面最常见的冰川侵蚀微形态。它们是底部冰中岩屑在基岩上刻划的结果,具有指示冰流方向的意义。同一基岩面上出现几组擦痕,说明冰流方向曾发生变化;相邻地方擦痕方向不同则表示冰川底部流向的局部变化。

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岩床造成的石质小丘。它们大体顺冰川流向成群分布,长达数米至数百米不等,有时大的羊背岩上叠加小的羊背岩。它的迎冰面坡长而平缓光滑,是磨蚀作用造成的;背冰面陡峭、参差不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产物。如果羊背石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发育成流线型,便名鲸背岩。

2.冰斗、刃脊和角峰

冰斗

刃脊

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线之上。

冰斗是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冰斗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冰斗冰川的旋转滑动。因为冰斗冰川有很大的积累消融梯度,雪线以下夏天消融和雪线以上冬天积累,形成“头重脚轻”的状态,冰川为恢复平衡需作旋转滑动,因而在冰斗底部挖掘成深的岩盆。

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

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3.冰川谷、冰蚀湖和峡湾

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冰蚀湖是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擦痕。下图箭头处是冰川刨蚀痕迹。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二、冰川堆积地貌

主要分为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1.冰碛垄和冰碛丘陵

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冰川前进时形成的终碛垄规模一般很大,高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组成物质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积。它们是冰舌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常出现逆掩断层、褶曲或焰式构造,故属变形冰碛。

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它指示冰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十或数百米。在山岳冰川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

2、鼓丘和槽碛垄

鼓丘

倘若冰川所搬运的冰碛物太多超过冰川的搬运能力,在遇到基岩突起时,冰碛便会沉积,形成流线型的丘陵,称为鼓丘。鼓丘是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地形。平面呈卵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与羊背石形态不同,虽都呈椭圆形而且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但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蚀作用较平缓,背冰面受侵蚀较陡;鼓丘迎冰面坡陡,为基岩,背冰面坡缓为冰碛物。

槽碛垄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由冰碛集中而成。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和博格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一期形成的槽碛垄,高1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

[习题链接]

(2019·常州一模)如图为不同年份唐古拉山中段不同坡向冰川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现象,说法正确的有(  )

A.唐古拉山东北向冰川退缩率最为明显

B.唐古拉山冰川形态呈现为七边形分布

C.唐古拉山冰川重心仍分布于偏北方向

D.唐古拉山冰川退缩量西向大于东向

2.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A.南向与西南向受西南季风影响,冰川退缩率最小

B.北向与东北向因降水时空变化,冰川退缩率明显

C.南北向冰川面积差异主要取决于是否处于迎风坡

D.各个坡向的冰川面积均有退缩主要由于气候变暖

[解析] 1.AC 2.AD 第1题,从两个年份冰川变化可知,东北坡退缩最明显,西南坡退缩最少,东坡退缩较西坡多;冰川重心仍分布于偏北方向;该图只能反映冰川分布面积而与冰川形态无关。第2题,冰川的退缩变化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冰川的消融,这与气温有关,二是冰川的补给,这与降水有关。该山的南坡和西南坡,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较大,冰川补给多,退缩较少;而北坡和东北坡降水很少,冰川补给量少,降水的时空变化对冰川退缩影响不大,冰川的退缩主要还是气温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南坡降水多,而冰川面积小,主要与气温、坡度等因素有关,所以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取决于是否处于迎风坡;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各个坡向的冰川面积都会不同程度退缩。

(2019·苏北四市一模)如图为我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面积变化与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的变化成正相关

B.冰川海拔的最小值约为2 500 m

C.草甸带可能分布在海拔6 000~6 600 m处

D.冰川集中发育区位于海拔3 600~4 800 m处

4.山体超过一定高度后,其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山体面积减小

C.气温升高

D.大气保温作用弱

[解析] 3.D 4.B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冰川面积变化与冰川面积累积百分比的变化不同步,冰川海拔的最小值约为3 500 m,草甸带可能分布在海拔低于3 500 m处。第4题,山体超过一定高度后,因山体面积减小,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2019·山东潍坊三模)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分冰川表面覆盖着由岩石碎屑等杂质组成的表碛,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化后出露的内碛和寒冻风化、块体运动等作用下直接落于冰川表面的碎屑物。一般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观测发现表碛厚度会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受亚洲季风影响,2005年6月,在绒布冰川新降雪中检测到了有机氯农药。如图示意某时间段绒布冰川消融量随正积温、表碛厚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5题。

5.推测新降雪中有机氯农药主要来自(  )

A.塔里木盆地

B.南亚

C.欧洲

D.东亚

6.随着表碛厚度增大,冰川消融量的变化特点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7.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主要原因是越向下游冰川(  )

A.表碛物颗粒越大

B.侵蚀能力越强

C.融化越多

D.完全融化

[解析] 5.B 6.C 7.C 第5题,由材料“受亚洲季风影响”可知,农药是被亚洲的冬季风、夏季风带来的,此时时间为“2005年6月”,6月份为夏季,应该是受夏季风影响。而“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喜马拉雅山脉南邻南亚地区,因此农药是由南亚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故选B项。第6题,读图分析:第一幅图是表碛厚度为0.1 cm时的冰川消融量,随着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220~340 mm之间,第二幅图是表碛厚度为10 cm时的冰川消融量,随着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250~400 mm之间,第三幅图是表碛厚度为13 cm时的冰川消融量,随着正积温的增大,融雪量在190~340 mm之间,因此随着表碛厚度的增大,冰川消融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大后减小,C项正确。第7题,“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化后出露的内碛……碎屑物”,越向冰川下游,则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融化的冰川规模越大,从冰川内部出露的冰碛物越多,则表碛物越多,C项正确。

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据此回答8~10题:

8.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

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

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

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

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

9.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

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

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

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

10.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气候变暖加速

C.农业生长期延长

D.岛屿数量增加

[解析] 8.B 10.C 10.A 第8题,1995~2010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冬季为正值,夏季为负值,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故选B。第9题,夏季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故夏季为负平衡;冬季气温低,冰川增加多,故冬季为正平衡。故选C。第10题,图示信息显示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为负平衡,且数值在增大,说明该地冰川退缩加速。冰川退缩影响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纬度高,无法发展种植业,C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

(2020·安徽高三“皖江名校联盟”联考)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称作冰川风。珠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为冰雪表面,昼夜盛行下山风,风力强劲,阵风达到7~8级(7~8级风风速为13.9~20.7 m/s)。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冰川风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东亚西北季风

D.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

12.珠峰北侧冰川风势力强劲的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覆盖面积大

B.坡度和落差均大

C.人类活动影响小

D.冰雪厚度大

13.推断风力最强的时段为当地时间(  )

A.0-4时

B.6-10时

C.14-18时

D.19-23时

[解析] 11.C 12.A 13.C第11题,冰川风是由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其形成类似于热力环流,东亚西北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选项C正确。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是动力作用形成。太行山东坡的干热风是气流随海拔下降而形成的气温高、湿度小的小尺度风。第2题,珠峰北侧冰雪覆盖面积大,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故风力强劲。第13题,冰川表面与冰缘地区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当地午后气温最高,温差最大,选项C正确。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4~15题。

14.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15.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解析] 14.C 15.D [第14题,终碛沉积物是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第15题,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的。]

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的区域主要被冰雪覆盖,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该区域山谷处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被称作冰川风。下图为冰川风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16.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的原因是(  )

A.盛行风的推动

B.山谷地形封闭

C.山坡气温较高

D.冰面气温较低

17.下列变化能导致冰川风风速增大的是(  )

A.山坡坡度增大

B.昼夜温差变小

C.植被覆盖率降低

D.地形起伏变小

18.冰川风最强盛时当地时间为(  )

A.0时        B.6时

C.12时        D.14时

[解析] 16.D 17.A 18.D 第16题,冰川风为下山风,其是沿着山坡下行的。山坡处因有冰面覆盖,气温低、气压较高,山谷中气温高、气压低,因此气流由山坡向山谷中流动形成冰川风。第17题,山坡坡度增大有利于下山风下行,增大风速;地形起伏变小会导致冰川风风速减小;冰川风的形成主要与山坡和山谷的温差有关,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冰川风盛行地区,植被覆盖率本就较低,其变化对冰川风影响不大。第18题,当地时间14时山谷与山坡温差达一天中最大值,所以此时冰川风最强盛。

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着河西走廊,冰川变化对于甘肃、青海乃至全国都意义重大。祁连山冰川发育在海拔4 000~5 800m,近几十年来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读“祁连山冰川条数、面积统计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祁连山南北两侧聚落数量差异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侧水资源较南侧丰富,聚落较多

B.北侧太阳辐射较南侧丰富,聚落较多

C.南侧纬度较北侧低,气候较温暖,聚落较多

D.南侧的地势较北侧低平,聚落较多

20.关于祁连山冰川变化带来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山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当地耗水工业的发展

C.暂时缓解区域干旱缺水问题

D.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保护

[解析] 19.A 20.C 第19题,由冰川数目,面积统计图可知,祁连山北侧冰川数目多,且面积大,说明北侧降水较多,水资源较南侧丰富,聚落较多;北侧是阴坡,太阳辐射较少;南侧纬度较北侧低,但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较寒冷。故A项正确。第20题,由题干可知,祁连山冰川发育在海拔4 000~5 800m,近几十年来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冰川融化,暂时缓解区域干旱缺水问题,但长期来看,冰川退缩,冰川水减少,水资源减少,不利于当地农业和高耗水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21.(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海拔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的天山山地冰川广泛发育,上万条面积大小不一的冰川为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下图为近50年来天山不同海拔及不同面积的冰川的变化统计。

(1)据图归纳天山冰川变化的总体特征。

(2)简析天山冰川出现退缩的气候背景。

(3)推测天山冰川消融导致原冰川覆盖区域气温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4)有人认为天山冰川退缩会增加当地河流的径流量。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解析] (1)由图1知,冰川的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 000 m以下最明显);由图2知,冰川的退缩速率与冰川面积呈负相关;总体来看冰川面积呈退缩趋势。(2)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随着天山地区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部分区域的冰川和积雪消融速度加快;气温升高使得部分区域降水形式将由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率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的物质来源减少。(3)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山区的升温速度。(4)当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短期来看,冰川消融量加大使得补给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加大。长期来看,天山冰川融化导致冰川储水量减少,进而导致未来冰川消融量减少,径流量减少。

[答案] (1)总体呈退缩趋势;冰川的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 000 m以下最明显);冰川的退缩速率与冰川面积呈负相关。

(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山地区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部分区域的冰川和积雪消融速度加快;部分区域降水形式将由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率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的物质来源减少。

(3)气温变化趋势:上升。原因: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山区的升温速度。(冰川退缩对山区升温过程具有“增强”效应。)

(4)赞同。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冰川融水,短期来看,消融量加大,径流量加大。

不赞同。天山冰川融化导致冰川储水量减少,长期来看,消融量减少,径流量减少。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阿根廷小镇卡拉法特附近的莫雷诺冰川(在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内),其末端海拔仅200米。该冰川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至冰川末端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形成巨大冰坝。冰坝受阿根廷湖湖水冲蚀形成“冰桥”。随着“冰桥”拱门的扩大,“冰桥”面临崩塌。这条“成长型”冰川成为冰川的“活标本”。卡拉法特小镇也因莫雷诺冰川和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成为季节性繁荣小镇。下图示意卡拉法特小镇位置、莫雷诺冰川和“冰桥”。

(1)分析莫雷诺冰川末端分布在海拔较低处的原因。

(2)推测“冰桥”形成至崩塌的地理过程。

(3)分析卡拉法特小镇季节性繁荣的原因。

(4)莫雷诺冰川每天接受大量游客的踩踏。从环境保护和游客安全考虑,有人提出禁止踩踏莫雷诺冰川。请说明理由。

[答案] (1)莫雷诺冰川纬度高(50°S附近),气温低;地处盛行西风带,水汽丰富,山地降雪多;山区地势起伏大,冰川下行速度快。

(2)莫雷诺冰川不断向海拔低处推进,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冰川受阻形成冰坝;冰坝将阿根廷湖分为两部分,两侧湖水水位存在高差,在压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冰桥;流动的湖水不断冲蚀,拱门扩大;加之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在冰川向前流动的巨大压力下,冰桥终将崩塌。

(3)卡拉法特小镇纬度高,当地夏季气候凉爽舒适;冰川时常发生断裂和崩塌,有季节性,吸引大量游客。

(4)理由: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游客踩踏频繁,加速了冰川消融;冰川崩塌带来安全隐患。

[解析] 本题以阿根廷小镇卡拉法特附近的莫雷诺冰川为背景,考查了冰川形成的原因、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冰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据图可知,莫雷诺冰川地处50°S附近,纬度高,气温低,利于冰川的形成;地处盛行西风带,水汽丰富,山地降雪多,为冰川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山区地势起伏大,冰川下行速度快,因此莫雷诺冰川分布在海拔较低处。

(2)据材料分析,莫雷诺冰川不断向海拔低处推进,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冰川受阻形成冰坝;冰坝将阿根廷湖分为两部分,两侧湖水水位存在高差,在压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冰桥;流动 湖水不断冲蚀,拱门扩大;加之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在冰川向前流动的巨大压力下,冰桥终将崩塌。

(3)据材料“卡拉法特小镇也因莫雷诺冰川和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成为季节性繁荣小镇。”可知,卡拉法特小镇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纬度高,当地夏季气候凉爽舒适,适宜避暑度假;莫雷诺冰川景观独特(冰川时常发生断裂和崩塌),吸引大量游客。

(4) 有人提出禁止踩踏莫雷诺冰川。应从生态破坏和安全隐患的角度分析,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游客踩踏频繁,加速了冰川消融,容易引发冰川崩塌,所以禁止踩踏莫雷诺冰川可以减少冰川崩塌带来安全隐患。

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拿大贝拉库勒河发源于落基山,数百万年前,河水携带的大量冰川泥在入海口遇地热温泉而被掀动,部分微粒被覆盖深藏在河口冰层之下的海底。冰川泥微粒直径小于0.5微米,是世界上最细的天然泥,含有60多种矿物质、营养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冰川泥开采面积仅40英亩,一年之中可开采的时间不足3个月,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

(1)分析图示地区冰川广布的气候条件。

(2)分析该地冰川泥颗粒细、矿物质丰富的原因。

(3)推测冰川泥的开采季节,并说明原因。

(4)分析加拿大冰川泥面膜被称为“绿色”泥类面膜的原因。

[答案] (1)山地广布,盛行西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量大;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利于降水(降雪)在低温作用下演化为冰川

(2)颗粒细:落基山的冰雪融水,携带泥沙进入贝拉库勒河,河口处水流速度慢,搬运沉积的冰川泥颗粒较细;在河口遇地热温泉,掀动翻滚,再次分选沉积为颗粒更细的冰川|泥,矿物质丰富:来源于落基山冰雪融水中的冰川泥富含矿物质;在入海口与温泉中矿物质融合

(3)夏季 气温相对较高,水温较高,冰层较薄,利于开采作业

(4)冰层覆盖且埋藏深,冰川泥受外界影响小(或答: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人类活动对冰川泥污染少);人工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全封闭,污染少;加工技术先进

[解析] (1)根据材料该地区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落基山脉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逐渐累积形成冰川。

(2)该题设问有二个,一是冰川泥颗粒较细,二是矿物质丰富;根据材料冰川泥是经流水的搬运作用,在入海口处沉积,入海口处水流缓慢,所以颗粒较细;同时地热温泉使其翻滚,对冰川泥进一步分选,颗粒稍大的先沉积在海底,细小的颗粒分布在海底表层;矿物质一方面来自落基山岩石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沉积到冰川泥中,另一方面来自地热温泉中的矿物质。

(3)根据材料冰川泥的开采过程中,开采人员需敲开冰层,潜水作业,夏季气温稍高,所以冰层较薄,利于开凿,便于开采。

(4)根据材料该冰川泥位于厚厚的冰层下面,受外界影响较小;同时采集的冰川泥,装在密封的专业器皿里运到加拿大南方工厂,在密封设备中进行高科技生化处理加工,减少了运输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同时技术先进也减少了污染

24.(2017·江西十校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冰川为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冰川广布。阿里地区冰川多呈现温度低、变化慢、流速慢的的特征,被研究者认为是极为稳定的冰川。2016年7月17日,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生冰崩,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卫星图片的分析显示,该崩塌冰川的变化始于2015年9月冰川上的积雪融化。

材料二 班公错是一个内陆湖,呈东西走向,湖泊东部为淡水湖,湖中鱼类较多,周边景色秀美,而湖泊西部为咸水湖,湖水不能饮用,湖中鱼类较少。

材料三 下图为阿里地区日土县局部区域水系图。

(1)分析阿里地区冰川极为稳定的原因。

(2)请描述冰崩发生的过程,并列举当地政府为防范冰崩应采取的措施。

(3)分析冰崩可能对当地河流和湖泊产生的影响。

(4)试分析班公错东部鱼类较多而西部鱼类较少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冰川稳定的原因、冰崩的过程及防范冰崩的措施、冰崩对区域河流和湖泊的影响等知识。第(1)问,从纬度、海拔、气候等方面分析。第(2)问,表层积雪融化,融水下渗到冰川与地面的交界面,使得冰川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移动加快,形成冰崩;防灾措施从划定安全区、提高居民防范意识、加强预警预报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变化、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回答。第(4)问,班公错地势西低东高,盐分随湖水自东向西移动,湖水盐度东低西高,据此可判断鱼类的分布情况。

[答案] (1)阿里地区位于中纬度,海拔高,气温低;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小;气候较稳定。

(2)过程:冰川上的积雪融化,融水顺着冰川裂隙渗入冰川底部,冰川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冰川滑动加快,形成冰崩。措施: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加强预警预报;划定安全区域。

(3)水量增加,水域面积扩大;盐度变小;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河道堵塞,泥沙淤积。

(4)班公错地势东高西低,湖水自东向西流,盐分东少西多,故东部鱼多而西部鱼少。

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大致介于75°35′~77°30′E和35°31′~36°49′N之间。为塔里木河上源地区,该区分布有现代冰川428条,冰川总面积1821.70km2,是中国境内喀喇昆仑山冰川发育的高度密集地,该地区群峰盛立,主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m,处于西风环流控制区。该地区的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以及高大山体截留高空水汽的能力,使得高山上的降水随海拔升高而递增,为冰川发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来源,形成了形态多样、发育规模大小不等的现代冰川。下图为不同坡向冰川分布与面积减少百分比。

(1)指出该地区冰川面积最少的坡向,并分析其原因。(3分)

(2)判断1978~2015年冰川面积减少最多的坡向,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

(3)分析与南坡相比,北坡冰川面积及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6分)

(4)分析该山冰川面积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对塔里木河流域产生的危害。(6分)

[答案] (1)西坡  坡度陡峻,海拔较低,山地面积较小,冰川面积小。

(2)东北坡   冰川总体面积较大,且退缩率较高。

(3)冰川面积大,但面积减少的较少

原因:位于迎风坡,降水更加丰富,较多的冰川补给使得其退缩率更低;其次是冰川自身规模的影响,冰川面积大,规模大,受气候的影响较小。

(4)人为原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导致冰川面积减少。

危害:冰川面积减少,从长期而言,冰雪融化水量减少,塔里木河水量减少,沿岸植被受损,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河水减少,直接影响沿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冰川的发育规模,主要受到低温与最大降雪量的影响。最大冰期是指青藏高原历次冰川作用中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作为降水屏障愈来愈明显,限制了青藏高原冰川的发展。图9为青藏高原(阴影所示)地区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表1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冰川环境相关数据。

表1(注:雪线即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

数据

山名

最大冰期冰川面积 (km2)

现代冰川面积 (km2)

最大冰期雪线高

(m)

最大冰期雪线处 6-8月气温(℃)

唐古拉山

24519

790

4250

2.3

阿尼玛卿山

6469

150

2850

2.3

果洛山

1903

8

3450

2.9

稻城海子山

6965

0

3800

3.4

(1)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最大冰期果洛山雪线低于唐古拉山和稻城海子山的原因。(4分)

(2)说出与最大冰期相比现代冰川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3)分析当地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6分)

(4)推断最大冰期雪线处6一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的相关性,并说明依据。(8分)

[解析] 第(1)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降水量。不同纬度,雪线高低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同纬度主要考虑降水因素。第(2)题,影响冰川分布面积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量。与最大冰期相比现代冰川面积变小甚至消失。主要原因从水汽来源减少和气温升高两方面分析。第(3)题,首先分析冰川区所具备的冻融作用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需要的坡度,继而分析冰川消融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促进作用。第(4)题,雪线是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雪线处冰川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保持动态平衡,即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呈正相关。6—8月气温越高,对应年消融量也越大,也就对应年积累量越大。

[答案] (24分)

⑴果洛山纬度高于稻城海子山,同海拔高度气温较低;(2分)果洛山比唐古拉山更靠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降雪较多。(2分)

⑵变小甚至消失。(2分)

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青藏高原降水(雪)减少(2分);全球变暖,该区域气温升高,冰川面积消退明显(2分)。

⑶当地冰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区(2分);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冰川融水量加大,流水搬运能力加强(2分);(季节性)冻土消融,岩土体稳定性变差,受重力作用。(2分)(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⑷结论:雪线处6-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正相关。(2分)

雪线是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雪线处冰川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保持动态平衡。(2分)或(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呈正相关)

6-8月气温越高,对应年消融量也越大,也就对应年积累量越大(2分);或(6-8月气温与年消融量及年积累量正相关);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贡嘎山(29°N,l0l°E)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其海拔高达7556米,被称为“蜀山之王”,山顶常年被暖冰(接近0℃)覆盖。在贡嘎山区,即使天气晴朗,山麓艳阳高照,山顶也常常小雪绵绵。

材料二   在贡嘎山东部雅家埂河的上游,河谷中岩石的表面因生长着约利橘色藻而呈现鲜艳的红色,被称为“红石滩”。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 4000米之间的谷地。研究发现,约利橘色藻喜相对低温(最适宜温度20℃)、潮湿的环境,常依附生长于棱角分明的石头表面(原生石),这种藻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类胡萝卜'素,能帮助橘色藻适应来自高山的“挑战”。约利橘色藻是石滩中最早出现的“拓荒植物”,又称“先锋植物”,之后它们便会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如图所示)。如今,贡嘎山的红石滩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

材料三    贡嘎山东部的雅家埂河上游,泥石流多发,在河谷的两侧,有数量众多的温泉,这些温泉水最高温度可达92℃,河水因富含来自岩石的矿物质而呈现乳白色,地理学家称之为“冰川乳”,红白相间的河谷景色(如图所示)十分美丽。

(1)结合降水的形成原理,分析贡嘎山山顶多小雪天气的自然原因。

(2)“冰川乳”因富含矿物质而呈现乳白色,试分析“冰川乳”的形成讨程。

(3)结合材料分析河谷中约利橘色藻生长的有利条件。

[答案] (1)贡嘎山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纬度较低(暖冰),气温相对较高;山顶冰雪蒸发形成地方性的气团;气团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形成降水,气温低于OoC时,会形成局部的小雪天气。

(2)在冰川和流水的作用下,河流所携带的岩石碎屑物质在运动中相互研磨,形成细小的颗粒;岩石颗粒及其中的矿物质使得河水变得浑浊而呈现乳白色。

(3)贡嘎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位于河谷地带,满足橘色藻喜湿的生长习性;冰川乳为约利橘色藻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满足了养分需求;海拔较高,光照条件好,使橘色藻颜色艳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温泉水提高了岩石的表面温度,适宜橘色藻生长。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冰川由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质量,在重力 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其IJ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均不容小觑。新西兰南岛面积15万平方千米,南北相距140千米,东西最宽处336千米。羽扇豆俗称鲁冰花,由 英国引入后,现已在南岛大量繁殖。连绵的雪山、洁净的湖水和多彩的鲁冰花已成为南岛的旅游名片,下图为新西兰简图及鲁冰花景观图。

(1)分析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地区冰川形成的条件。

(2)P湖位于山麓地带,与山谷相连为狭长状。试描述P湖的形成过程:

(3)简述南岛河流的水系特征。

(4)试推断该地适于鲁冰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答案] (1)西风带来充足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雪较多;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显著,利于积雪保存。

(2)P 湖所在山谷受冰川作用;形成狭长状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

(3)该岛河流皆短小;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多自西北向东南流;支流少,流域 狭窄,各成体系。

(4)鲁冰花喜温凉;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的环境。

[解析] 第(1)题,冰川由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南岛位于西风带,西风带来充足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雪较多。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积雪量大。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温作用显著,利于积雪保存,为冰川形成提供了条件。第(2)题,P湖位于山麓地带,受所在山谷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狭长状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第(3)题,读图,受岛屿面积限制,该岛河流皆短小;河流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多自西北向东南流;河流短小,导致支流少,流域狭窄,各成体系。第(4)题,鲁冰花现已在南岛大量繁殖。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说明鲁冰花喜温凉、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的环境。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作为穿越天山中麓的著名丝绸之路,夏特古道全长120千米,连接了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夏特牧场和南疆阿克苏地区的破城子。其穿越的天山山脉横贯新疆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东西长1760千米,东段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西段主峰托儿木峰海拔7443米,南北宽250~350千米,是塔里木和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带,也是中温带和暖温带分界带。科学数据表明,中国境内的天山有9000多条冰川,冰储量也位居中国前列,其中冰河、冰缝密布,据说在清代木扎尔特山口附近还驻有70户人家,专门负责凿冰梯,维修道路,不过如今已经了无踪迹。

(1)试分析天山山脉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夏特古道上商队可能遇到的困难。

(3)试推断夏特古道主要运输的货物。

[答案] (1)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天山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天山北坡使得来自大西洋水汽被抬升,形成较多降水。

(2)地形险峻,难以穿越;冰川广布,冰川的移动和崩裂形成众多的陷阱;夏季冰雪融化,容易形成山洪,木扎尔特河易洪水泛滥,冲毁淹没道路;位于断裂带,地震多发,山区碎石密布,易发生塌方和山体滑坡;海拔较高,气温低,易出现高原反应;人口稀少,补给不足,救援难度大。

(3)北接夏特牧场,可向干旱、不易进行农牧业生产的南疆运输肉制品和奶制品;天山山区矿藏丰富,大量的矿石可以通过古道运输。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是加拿大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图,图乙是温哥华各月降水柱状图。

(1)加拿大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读图甲说出其具体表现。

(2)读图乙,指出温哥华冬、夏两季降水特点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3)加拿大森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试分析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广的原因。

[答案] (1)海岸线曲折;湖泊众多;;西部山区角峰与U形谷;中部波状起伏的平原;东部和缓的高原等。

(2)同:冬季和夏季降水丰富;原因是全年受到来自太平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异:冬季降水比夏季丰富;原因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南北气压差大,西风势力更强,降水更多。

(3)加拿大纬度较高,气候冷湿;形成亚寒带针叶林带;中高纬度大陆面积广大;且平坦开阔、起伏较小的地形面积广大;加之北部人口稀少,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强;所以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广阔。

[答案] 本题通过温哥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获图和加拿大植被分布筒图展示区域的气候,植被、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知,加拿大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这与欧洲地理位置类似,高纬度地区地表形态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大从图中不难得出海岸线曲折、湖泊众多等冰川表现形式,同时,加拿大西部有高大的山系,海拔高,温度低,冰川常年存在再推出角峰和U型谷等地表形态,同时如果知识积累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得出波状起的平原低缓的高原等冰川堆积侵蚀后形成的地貌特点,本题难度小。

(2)通过读图,可知温哥华位于北纬40°到60°的大陆西岸,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主要是西风控制带来水汽通过读降水图,可分析出降水相同之处是冬夏均有降水,不同之处在于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影响降水的要素主要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但冬夏两季的地形,洋流形式不会变化,所以这里影响降水差异的因素就应该是大气环流的差异,明显冬季降水丰富,西风势力强强的原因则是由于冬季的时候,北半球南北温差大,南北气压差所致。

(3)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广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是形成亚寒带针叶林与分布广均要分析,第二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均要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该地纬度高靠近寒带形成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寒冷同时气候较湿润降水大于蒸发,所以形成森林带;分布广的原因从图中大陆轮廓可以得出,中高纬度陆地面积广阔;而保护则是分布面积广最重要的人为因素这一要素主要考查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