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推进理论传播 刘晓川

刘晓川

伴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党的理论传播面对的整体环境、平台媒介、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等也正在发生新变化。立足新形势、新技术、新媒介,推进党的理论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的传播,是开创新时代党的宣传理论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新形态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正在实现由过去的“+互联网”到今天的“互联网+”的转变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正不断深入到传媒运作的各个环节和不同要素之中。较之于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融媒体传播模式更具时效性、交互性、多维性等特点。融媒体传播模式拓展了传播渠道、丰富了终端类型、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受众不再是单向度、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身需求作出个性化选择,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就为党的理论传播提供了全时段、多维度、多元化的输出条件,拓展了理论传播的覆盖面,提升了理论传播的立体感和贴近感。面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我们科学理解和把握新传播格局下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适应理论传播的新形势和新需求。
  一方面,坚持正面引导的基本原则不能变,对融媒体所涉的内容进行精准识别。加速形成资源更加集约、结构更加合理、类型更加多样、协同更加高效的传播体系。营造清朗气正的网络空间,使党的理论始终沿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传播。
  另一方面,在“不变”中认识和把握“变”,即理论传播应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坚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把握受众的媒体选择新趋势,更好地把握好时度效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势推动理论传播系统性创新;精准研判理论传播新现状,牢固树立理论传播新理念,构建理论传播新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播新路径,使党的理论传播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新理念
  在融媒体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实现有效传播,首先就是要树立理论传播新理念,坚持做到“真”“实”“活”“新”。
  做到“真”。全面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既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重点,又精准传播党的声音;既注重把握理论的事实对象,又注重把握理论的价值对象,能够不跑调、不走音、不变声。
  做到“实”。既在通俗易懂上求实,又在融入结合上求实,坚持内容“实”、话语“实”、情感“实”相统一。善于用老百姓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来阐释抽象的、深邃的理论内涵,用人们熟悉的典型案例来体现理论的精髓要义,做到受众在哪里,理论传播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进而使党的理论真正传播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去。
  做到“活”。坚持把握时代脉搏与紧跟理论创新步伐相统一、互动式传播与可视化传播相结合,积极打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理论传播平台。建立和完善互联互动机制,积极探索开设互动信箱、开通互动热线、开办互动论坛等创新性形式,让受众在深度参与中既能得到思想理论的熏陶,又能感受到参与理论传播的愉悦。
  做到“新”。注重形式、手段、方法等各方面的创新,在对受众进行归类区分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精准投放理论信息。积极探索可视化、形象化的理论传播新形式,对理论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呈现,不断提升理论传播的表现力和可视化效果,带给受众以全新的阅读收视体验。
    新模式
  面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只有积极适应各类传播媒体的新特点,才能加快构建理论传播新模式。
  构建理论传播布局模式。注重党报、党刊等传统传播媒介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积极打造形态多样、技术领先,突显移动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新型主流媒体。拓宽主流媒体的传播视野和传播领域,夯实全媒体理论传播的阵地根基。
  构建理论传播覆盖模式。积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及时了解受众新变化、把握受众新诉求,注重提升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化、数字化硬件建设水平,为扩大理论传播覆盖面提供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切实回应和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所困、所想、所盼,为理论入脑、入心创造有利条件。
  构建理论传播治理模式。从网络化视野中科学分析和把握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将网络舆论引导与网络综合治理统筹起来,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式综合运用相结合的网络治理格局。压实互联网监管主体责任,健全网上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拓展网络传播渠道的同时,充分尊重网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网民首创精神,加快构建支持网民有序参与网络治理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网络治理的有效性。
  加快构建理论传播话语模式。受众是理论传播的接受者,理论传播话语方式只有被受众喜闻乐见,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善于运用富有时代感、亲近感、感染力的语言开展理论传播,既寓理于事,又就事论理,用最能体现理论精神实质的新理念、新话语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新范畴,推进党的理论贴近群众、直抵人心。
    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既为提升理论传播速度、广度和热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对创新完善理论传播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优化内容供给。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开放思维,加快推进理论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创新,持续做好重大理论主题的传播策划,不断推出接地气、内涵多、形式新、质量优的理论传播成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选拔一批理论素养高超、专业实践能力过硬、国际视野开阔、表达能力出色的业务骨干。
  打造立体化理论传播通道。立足理论传播的目标任务,坚持资源整合与资源融合相统一,推动媒体、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优化媒体传播的运营设计,推进传播形式多元运用、传播方式多维共享、传播平台集成运营,形成各类媒体互联互通互动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聚合传播效应,使党的理论实现全时、全速、全面传播。
  〔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研究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