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心得
《独立全解〈经方实验录〉医案》一书,正如编辑前言中所写,完全独立解析了100则经方医案,相当于临床带教、现场诊治100个疑难病患,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习医案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数理化课本上的例题一样,教导我们如何去运用那些定理定律。而《独立全解》的写作方法好比是对例题的详细解析,并对此进行举一反三,使得我们对经方的认识更进一步。
书中对每一则《经方实验录》医案进行详细的辩证。同时作者还提出自己对该医案中病症的理解。例如每条医案后面都会有作者自己对该病证的分析。同时,也有举一反三,告诉读者医案中所使用方剂的临床应用或遇到相关病症时如何辨证分析。有时,还会提出了一些自己对一些方剂的理解,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独立全解》就是尽可能地做到每个推导步骤,都依照相应的“规矩”来推导和辩证。
或许是因为相关的中医知识并不全面吧,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所讲的“如果要想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将辨证思路有辨证大法的‘准确’,转变为辨别整体细微病机的‘精确’。”孙思邈讲“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若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经方的思想就是在于如“狙击手”般准确的方证对应。只有做到“精微”,才能在临床上得见疗效。
另外,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并不是书中的信息量,而是作者教给读者去阅读分析医经医案的方法。在每条医案后的[独立全解]部分中,作者本人对病症分析的字数明显大于对医案中治疗的分析。这一点告诉我们,当阅读医经医案时,应该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与临床经验对其文字进行独立分析,而非咬文嚼字的曲意逢迎。不相同则保留,不理解则提出。比如案26中,曹颖甫老先生综合分析,以其为里实热之阳明病,予葛根芩连汤加生大黄,枳实,芒硝。而作者以口舌生疮为主症,建议与甘草泻心汤加减。案46中,姜佐景以橘皮汤治疗呃逆频频,而作者以其为胃气虚弱、胃气上逆之太阴病,建议予旋覆代赭汤加陈皮、竹茹 。当然,全书中作者与曹颖甫老先生争议最大的还是关于柴胡剂的应用。书中《经方实验录》中的处方与作者的建议方有明确差异的总共有14处,而其中作者建议使用小柴胡汤的有6处,大柴胡汤有3处。而作者认为柴胡剂运用广泛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大多数都有化为或兼有少阳病的可能性……而且,‘虚实寒热气血津液’也常可转化为‘实热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且《伤寒论》中第101条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作者对于有咽痛,或心下坚满,痛引胁肋,都有予小柴胡汤的建议。对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这里,胡希恕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此句应活看,不能理解为见一症便用,应结合其他脉证,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方可使用”【1】至于曹颖甫老先生不常使用柴胡剂的原因在于他认为“所谓柴胡汤证,皆以太阳病邪内陷言之”而非半表半里,并引《伤寒论》第101条与第149条中的“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从而认为柴胡剂应当是汗剂。对于柴胡剂为汗剂的说法,胡希恕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后人常误以为柴胡汤为发汗剂,蒸蒸为热象,服小柴胡汤后,人觉发热烦躁,而寒战,发热汗出,这是邪盛正虚时,服药中病而出现的瞑眩状态。”【2】关于作者对大柴胡汤的建议应用上,在案64、案65中的胸闷,案83中的胸膈胀痛,作者皆以之为“胸胁苦满”,又因并见阳明证,故与大柴胡汤。但曹颖甫皆以之为痰饮,案64、案65予大陷胸汤,案83予十枣汤。关于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的区别,胡希恕老师讲:“大柴胡汤证必见少阳症状,而结胸则无往来寒热等症状;其结胸症状与少阳胸胁苦满亦有较大差异,少阳证为两肋胀满,结胸则病位在心下;大柴胡汤证见心下急,大陷胸汤证见心下痛,按之如石。【3】”至于十枣汤,该方病机为“内有悬饮,布于胸胁【4】”所以案中所言之“胸部闷极如塞”,“胸闷异常”,“胸膈胀痛”究竟是否适用于大柴胡汤,还有待在临床中检验。
中医之经方,重在实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中有效而实用的才是正确的。当然,古人留下来的经籍都是有百年之实践经验的,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还是要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去学习,去实验。总之,《独立全解<</SPAN>经方实验录>医案》一书十分全面分析了《经方实验录》中的100条医案,教给读者阅读医案的方法,并鼓励读者亲自去临床中进行实践,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成就自己的《实验录》。
【1】 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8
【2】 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8
【3】 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4
【4】 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