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过程答题技巧,高分必备!

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将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人脑的思维整理,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有规律的子过程,并找出几个子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条件。

通过这种分析,应使学生能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 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其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考题回顾

1.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

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

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它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

然后,A球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解析:

(1)设C球与B球粘结成D时,D的速度为

,由动量守恒,有

①当弹簧压至最短时,D与A的速度相等,设此速度为

,由动量守恒,有

②由①、②两式得A的速度  

(2)设弹簧长度被锁定后,贮存在弹簧中的势能为

,由能量守恒,有

④撞击P后,A与D的动能都为零,解除锁定后,当弹簧刚恢复到自然长度时,势能全部转变成D的动能,设D的速度为

,则有

⑤当弹簧伸长时,A球离开挡板P,并获得速度。当A、D的速度相等时,弹簧伸至最长。设此时的速度为

,由动量守恒,有

⑥当弹簧伸到最长时,其势能最大,设此势能为

,由能量守恒,有

  ⑦

解以上各式得

点评:这是一道通过给定的物理情景考查学生理解、推理和分析综合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试题。题目给出了“双电荷交换反应”这样一种新情景,还给出了“锁定”及“解除锁定”等新颖提法,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认真分析题意,就能知道题目所给出的不过是一个过程较为复杂的力学模型,只要善于把它分解为简单的运动过程,运用相关知识就可求解。

2.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设圆盘的质量为m,桌长为l,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盘的加速度为a1,有

①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以a2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

②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1,移动的距离为x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在运动距离x2后便停下,有

④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⑤设桌布从盘下抽出的时间为t,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x,有

⑦而

⑧由以上各式解得

3.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传送带经过AB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BC区域时变为圆弧形(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为画出),经过CD区域时是倾斜的,AB和CD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m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A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处,D和A的高度差为h。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CD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L。每个箱子在A处投放后,在到达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忽略经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T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N。这装置由电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

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评析】本题难度0.044,区分度0.424,是全卷的最后一题,属于难题,用于区分较高水平的考生。本题源于用传送带传送货物的实际问题,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的情景比较复杂,许多条件比较隐蔽(如传送带的速度v0等),要求考生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要比较深入,如小货箱从A处由静止开始达到和传送带相同的速度过程中,传送带做功使货箱的动能增加,同时还有摩擦生热等。

答案: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同),设传送带的运动速度为v0,在水平段运输的过程中,小货箱先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设这段路程为s,所用时间为t,加速度为a,则对小箱有

②在这段时间内,传送带运动的路程为

③ 由以上可得

④用f表示小箱与传送带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则传送带对小箱做功为

⑤传送带克服小箱对它的摩擦力做功

⑥两者之差就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发出的热量

⑦ 可见,在小箱加速运动过程中,小箱获得的动能与发热量相等。T时间内,电动机输出的功为

⑧此功用于增加小箱的动能、势能以及克服摩擦力发热,即

⑨已知相邻两小箱的距离为L,所以

⑩联立⑦⑧⑨⑩,得

二、典题例析

(一)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

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都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规律。

【例题1】当物体从高空下落时,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稳态速度。已知球形物体速度不大时所受的空气阻力正比于速度v,且正比于球半径r,即阻力f=krv,k是比例系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比例系数k=3.4×10-4Ns/m2。已知水的密度

kg/m3,重力加速度为

m/s2。

求半径r=0.10mm的球形雨滴在无风情况下的稳态速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题方法与技巧:

雨滴下落时受两个力作用:重力,方向向下;空气阻力,方向向上。当雨滴达到稳态速度后,加速度为0,二力平衡,用m表示雨滴质量,有mg-krv=0,

,求得

,v=1.2m/s。

点评:此题就是对典型运动过程先变加速最终匀速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

(二)分析物理过程的要点

1.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适当的划分为若干阶段;2.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3.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例题2】如图(1)所示,有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和m,半径分别为R和r,两板之间用一根长为0.4m的轻绳相连结。开始时,两板水平放置并叠合在一起,静止于高度为0.2m处。

然后自由下落到一固定支架C上,支架上有一半径为R′(r<R′ <R)的圆孔,圆孔与两薄板中心均在圆板中心轴线上,木板与支架发生没有机械能损失的碰撞。碰撞后,两板即分离,直到轻绳绷紧。在轻绳绷紧的瞬间,两物体具有共同速度v,如图(2)所示。

求:

(1)若M/m=K,试讨论 v的方向与K值间的关系。

(2)若M=m,则v值为多大?

图(1)                   图(2)

解题方法与技巧:

(1)本题的研究对象显然是M和m,它们都可以看作质点,也可以合在一起看作一个质点。本题可把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处理:第一阶段,两板看成一个质点自由下落直到与固定支架发生碰撞。故碰撞前的速度为

=2m/s第二阶段,以地面为参考系,M与支架C碰撞后,M以速率

返回,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m以速率

向下做匀加速运动。两个质点同时做不同的运动,这样的物理模型比较复杂。若改变参考系,可以选择其他的运动模型,从而使过程简化。

以大圆板为参考系,则M静止,小圆板以速率2

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一个静止,一个匀速运动,这个运动模型简单多了。设经过时间t后两板间绳绷紧,有:L=2

t      ①再回到以地面为参考系的情况,

③解以上三式得

m/s

m/s第三阶段,绳绷紧瞬间,由于板间绳作用力远大于它们的重力,所以动量守恒,设向上为正方向,有

④得:

(2)M = m,即k=1,代入上式得,v=-1m/s,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还可知道:当k>3时,两板获得向上的共同速度;当k<3时,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当k=3时,v=0,两板瞬时速度为零,接着再自由下落。

(三)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几点

1.谨防以假乱真有些题目的物理过程含而不露,需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有关概念和规律,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要急于动笔列方程,以免以假的过程模型代替实际物理过程。

【例题3】如图,在一匀强电场中的A点,有一点电荷,并用绝缘细线与O点相连,原来细线刚好被水平拉直,而没有伸长。先让点电荷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时求点电荷经O点正下方时的速率v。已知电荷的质量m=1×10-4kg,电量q=+1.0×10-7C,细线长度L=10cm,电场强度E=1.73×104V/m,g=10m/s2。

解题方法与技巧:

许多同学见到此题不加思索地认为小球从A点开始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mgL+EqL=mv2/2代入数据解得v=2.3m/s.实际上本题中Eq=

mg,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所以电荷从A点开始沿直线经O点正下方B点处,到达C点后,细线方开始被拉直,如图所示,电荷从A到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列出方程,mgLsin30°+EqL=mv2/2,解得v=2.1m/s.

2.注意分析,挖掘“隐含”条件高考物理之所以难,不仅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使人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正是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如果不仔细分析物理过程而一阅而过,挖掘不出这些条件而失去了迅速解题的机会。

【例题4】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m1=20kg的小车,通过一根几乎不能深长的轻绳与另一质量为m2=25kg的拖车相连接。一质量为m3=15kg的物体放在拖车的平板上。物体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开始时,拖车静止,绳未拉紧(如图所示),小车以v0=3m/s的速度向前运动,

求:

(1)当m1、m2、m3以同一速度前进时,速度的大小。

(2)物体在拖车平板上移动的距离。

解析:

(1)在绳开始拉紧到m1、m2、m3以同一速度运动的过程中,总动量不变,m1v0=(m1+m2+m3)v解得v=1.0m/s

(2)细绳未拉紧时,无相互作用,由于“绳几乎不可伸长”,意为小车与拖车作用时间极短,绳中张力很大。相比之下,m2与m3之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而且在此过程中,m3几乎没有移动。难点一旦突破,可列方程求解:m1v0=(m1+m2)v1 ………………………………………………… ①接着m3和m2因滑动摩擦力作用发生相对位移,最后以共同速度v运动,分别对m3及m1和m2应用动能定理:-μm3gs3=m3v2/2…………………………………………………②-μm3gs2=(m1+m2)v2/2-(m1+m2)v12/2 …………………………③由①、、②、③式可解得:Δs=s2-s3=0.33m

3.注意分析,排除干扰经常遇到一些物理题故意多给已知条件,或解题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歧途,或安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判断,也就是利用干扰因素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因素的迷惑程度愈大,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犯错误。选择题就是比较典型的迷惑题。因此,如何从分析物理过程中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得出正确结论是十分重要的。

【例题5】以10m/s速度行驶的汽车,司机发现正前方60m处有一以4m/s的速度与汽车同方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司机以-0.25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经40s停下,停下前是否发生车祸?

错解:在40s内汽车前进s1=v0t+at2/2=200m……………… ①在40s内自行车前进s2=vt=160m………………②因发生车祸的条件是s1> s2+60从①、②得出s1- s2=40m<60m从中得出车祸可以避免的错误结论。

正解:在认真分析汽车运动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汽车速度减小到4m/s之前,它们的距离不断减小,汽车速度减小到4m/s之后,它们的距离不断增加,所以当汽车速度为4m/s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小,此时看两车是否相撞。汽车速度减小到4m/s所需的时间t =(10-4)/0.25=24s在这段时间里,汽车、自行车行驶的距离汽车:s1=v0t+at 2/2=168m自行车:s2=vt=96m由此可知:s1- s2=72m>60m所以会发生车祸。

点评:此题的干扰因素就是40s。如果不认真分析物理过程,排出迷惑条件的干扰,不懂得不发生车祸的条件是v≤4m/s,而不是vt=0,必会出错。

4.注意合理划分物理过程该分则分,宜合则合,并将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象及规律的选用,加以统筹考虑,以求最佳思路。

【例题6】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x上运动,O端有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在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轴正向的匀强磁场中,小物体以初速度v0从点x0沿Ox轨道运动,运动中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qE ,小物体与墙壁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求它在停止前所通过的总路程?

解题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认真分析小物体的运动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开始时,设物体从x0点,以速度v0向右运动,它在水平方向受电场力qE和摩擦力f,方向均向左,因此物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零;而后,物体受向左的电场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因为qE>f,所以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以一定速度与墙壁碰撞,碰后物体的速度与碰前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然后物体将多次的往复运动。

但由于摩擦力总是做负功,物体机械能不断损失,所以物体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将不断减小,直到最后停止运动。物体停止时,所受合外力必定为零,因此物体只能停在O点。对于这样幅度不断减小的往复运动,研究其全过程。电场力的功只跟始末位置有关,而跟路径无关,所以整个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根据动能定理得:

点评:该题也可用能量守恒列式:电势能减少了

,动能减少了

,内能增加了

,    ∴

同样解得

5.“临界”分析,弄清本质一些物理过程问题,因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变化到某一特定值——临界值,则会是物理过程发生质的突变,因此,分析临界值,弄清物理过程发生突变的条件,对不同本质的物理过程选用相应的规律,避免把形同质异的物理过程混为一谈。

【例题7】如图所示,abc是光滑的轨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为与ab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R=0.30m。质量m=0.20kg的小球A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M=0.60kg、速度v0=5.5m/s的小球B与小球A正碰。已知相碰后小球A经过半圆的最高点c落到轨道上距b点为

处,重力加速度g=10m/s2,

求:

(1)碰撞结束后,小球A和B的速度的大小。

(2)试论证小球B是否能沿着半圆轨道到达c点。

解题方法与技巧:

(1)以v1表示小球A碰后的速度,v2表示小球B碰后的速度,

表示小球A在半圆最高点的速度,t表示小球A从离开半圆最高点到落在轨道上经过的时间,则有

④由①②③④求得

代入数值得

(2)假定B球刚能沿着半圆轨道上升到c点,则在c点时,轨道对它的作用力等于零。以vc表示它在c点的速度,vb表示它在b点相应的速度,由牛顿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解得

代入数值得

,所以小球B不能达到半圆轨道的最高点。

6.注意画示意图展示物理图景在物理分析过程中,做出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和概括出来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事物及其变化的生动的物理情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可使物理情景直观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明显,达到成功解题的目的。

【例题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功等于多少J?恒力乙做功等于多少J?

解析:这是一道较好的力学综合题,涉及运动、力、功能关系的问题。粗看物理情景并不复杂,但题意直接给的条件不多,只能深挖题中隐含的条件。下图表达出了整个物理过程。

解题方法与技巧:

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都作匀变速运动,则有s=v1t/2 -s=(v1+(-v­2))t/2由上面两式得  v­2=2 v­1 。根据动能定理,W1= F1s=mv12/2,   W2= F2s= mv22/2-mv12/2解得W1=8J   W2= 24J点评:养成正确画示意图的习惯。解物理题,能画图的尽量画,画图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分析过程,探索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从受力图、电路图到光路图,几乎无一物理问题不用图来加强认识联系的,而画图又迫使你审查问题的各个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