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记忆:村里娃的早餐

村里娃的早餐
作者:吉建军

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包产到户刚刚落实,种粮人经历了长期哄不饱肚子的艰难日月之后,总算能够松一口气了,一年到头都吃上饱饭了!这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过、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虽然已经不愁吃穿,然而过惯了穷困日子的父母,对于粮食仍然是几乎虔诚一样的俭省,他们总是不放心:“万一政策变了呢?”。我每天的早餐,不过是蒸馍半个,我妈亲手把一个整馍给我掰开,说是半个,其实也不过三分之一强,她反复叮咛:“吃馍的时候,手在馍底下接住!嫑馍花花落一地,白白糟蹋粮食。”我妈说完,把那半拉馍装到她亲手为我缝制的书包里,而且装在最上层,这块馍便在书包的外面鼓出一个不规则的半圆的轮廓来。

我家的条件尚好,且能支应我每日半个麦面馍的早餐,很多庄户的娃们都是带着一块苞谷面和麦面混合的馍,或者干脆是纯粹的苞谷面馍,甚至有部分同学连拿苞谷面馍的权利都没有,硬饿一早上。他们曾经也争取过:“其他娃都有馍吃哩。为啥不给我拿?”这时候,他们的父母便拿出了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说辞:“其他娃那是财东娃,叫人家吃去,看吃得噎死了!咱家是穷汉娃,哪儿能让你尽饱吃?晌午回来就有饭哩,饿一早又把你饿不死!”

于是,这些娃娃在第一节早读之后的二十五分钟早餐时间里,只能艰难地吞咽着口水,眼巴巴看着别人吃,自己的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着。

到了冬天,冰冷而干硬的馍作为早餐实在无法下咽,尽管有馍吃已经是一种极大地满足,甚至对于穷家的娃而言是一种奢望,但是人类的欲望总是不断提升的。在保证了每天有麦面馍吃的满足状态之下,便要想更进一步,从而达到美好的境界,这几乎成了我们这些娃们的一种刚性需求。

于是,我们早早就起床了,揣了馍去学校。因为上操时间还早,我们便在学校周边不远的野地里捡拾一些干柴,拢起一堆火来,一边取暖,一边把馍放在火旁烤热,然后趁热吃下,这才享受到了麦面特有的香甜。吃完烤干的馍离上操的时间就不远了,这才匆匆跑去学校,

等到天亮的时候,每个参与拢火烤馍的人,脸上嘴上都是一块块的黑污,跟门神上的“尉迟敬德”一样了,于是我们就被其他同学“胡敬德”“胡敬德”(尉迟敬德是胡人,陕西关中一带就将其称为“胡敬德”)地叫着取笑。等到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发现了我们这样不雅的嘴脸,就骂道:“一个个啃老鸹(乌鸦)尻子去了?看弄成了个啥样子?快去把你们一个个的尻子洗净!”于是一帮子人嘻嘻哈哈地出了教室门,在水龙头跟前洗脸洗嘴,因为没有毛巾擦干,只能任由冷水在嘴脸上自然蒸发,回教室的路上冷风一吹,往往嘴脸都冻木了。

整个小学期间,我们的早餐就是在这一块块的馍馍中完成的。现如今,华州人的基本生活越来越好,街头早餐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也非常多,味道也绝佳,但是仍然不如当时的那块馍吃起来香甜,特别是那堆野地里的火烤热烤干的馍,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口舌生津,难以自持。偶尔回到华州老家,真正拿起一块馍馍来,早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心境,那块跟以前没有太大区别的馍,已经难以下咽了。

我妈说:“人只有吃不了的苦,没有享不了的福。”越是艰难的环境,一点点的满足,就足以让人幸福很久,而在优渥的环境下,再好的生活也无法激起幸福感了。知足常乐,这才是人一辈子最好的生活态度。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吉建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好先生

(0)

相关推荐

  • 华州客居见闻|张涛

    出差华州当日,渭城刚刚下过一场雨,对于流火七月,也不够点眼药水.整个大地仍然滚烫,渭河水中依然现洲,孤岛连片,惟独堤坝两旁庄稼深绿,宛如"极不合群"之异物,鹤立鸡群. 联想近日故城 ...

  • 南何乱谈

    二狗说:"还拿她叫婶子?叫锤子哩!"我笑了笑,没说话.我妈也说过这句话. 冬至那天,我家的鸡丢了一只,我妈叫我去寻,我沿着街巷一路寻过去,只在沈冬兰的西厢房跟前发现了一堆鸡毛,明显 ...

  • 诗歌||金色苞谷棒

    金色苞谷棒 "高梁熟了红满天-" 是谁驴声马气的唱了一声, 苞谷地里又和了一声, "苞谷熟了黄满天-", 奏腔的嘶哑吼叫, 秋天竟这般如歌似喊的金黄了. 思想的 ...

  • 王文雅​ | 忆童年

    忆 童 年 文|王文雅 提起童年,我实在说不上来被抹上了什么颜色,可以这么形容,如同鼓足了腮帮子朝镜片呵气--雾蒙蒙的一片. 听奶奶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伯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趟,大妈带着 ...

  • 舌尖上的华州:捞 饭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捞  饭 作者:王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人把米饭叫"捞饭".尽管大 ...

  • 华州丧事中“背大头”的人

    邮箱:3125136050@qq.com 北刘村背大头的人 作者 刘文涛        咱华州人说,一个人爱吃亏,和朋友共事肯担当,他总背大头子,就是出之于村里白事出桑下葬时,背棺木大头的人,负重领头 ...

  • 拾穗者

    拾穗者 ■敏行 初冬,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到处可闻到野草和土地的味道,只落了场轻雪,都已融化,趁天气好,我在家门口苞谷地里拉柴禾. 忽见一老妪走过来,在满地高低横卧的苞谷茬里,吃力地推着自行车,车子上, ...

  • 第816篇:参加选举

    今天,我们老家村里开始两委换届了. 自从上周收到回村参与投票的邀请函,呃,或者说是通知,作为村里党龄最长的老党员,我爸就时刻准备着,保持着蓄势待发的状态,生怕错过了投票. 我爸曾经是村里的老会计,一忙 ...

  • 刘育华‖三踅

    刘育华|家乡的萝卜席 回到娘家,看见母亲身旁有两个60多岁我叫叔的村人陪着说话,心里甚是欢喜.随着我的一句"妈!"那两人也一同回过头,一个贾叔,一个刘叔,难得他们今天都到了我家,他 ...

  • 华州记忆:村里的老槐树

    村里的老槐树 作者:吉建军 关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棵供人们乘凉.歇息.闲谝,集会的老槐树,在夏日黄昏饭后,老槐树底下聚集着一群"吃了饭,没事干"的农人们.他们抽着呛人的纸烟或者旱烟 ...

  • 华州记忆:村里的小卖部

    网友粉丝福利 村里的小卖部 作者丨吉建军 现在村子里的商店,大都是超市的形式.在至少二十年前,超市在乡村是绝迹的,唯一能够买到日常用品的地方,是每个村都有的小商店. 这些小商店很好认,一般都是临街村民 ...

  • 华州记忆:赤胆英雄党刚娃 近身击毙金钱豹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赤胆英雄党刚娃  近身击毙金钱豹 作者 何德春 党刚娃(原名生海),生于一九二二年,华县 ...

  • 华州记忆:生产队在麦场房内挖出了一陶罐碎银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家的打麦场 作者 郝庆年 我家(莲花寺水峪村)的打麦场在村南城外,七.八分地,东边一小半是我家的,西边一大半是堂叔父家的.一年大多时间都种庄稼:秋季种玉米兼 ...

  • 华州记忆:挖知了

    挖知了 作者:吉建军 知了是最能代表时光进入仲夏的昆虫了.这是广大关中农村最常见的夏虫,也是最没有杀伤力的夏虫.而我们的仲夏,就是从知了开始的.进入阳历的六月末,知了就渐渐开始爬树了. 我们这些娃娃们 ...

  • 华州记忆之麦秸积

     华州记忆之麦秸积 作者:吉建军 华州产麦,麦秸成为麦子收割之后的副产品,对于农民们来说,麦秸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资料而绝对不忍丢弃的. 往往在麦收之后,华州的农人们便把这些麦秸集中起来,堆积成小山包一样 ...

  • 华州记忆:撵黄鼠的少年

    撵黄鼠的少年 作者:吉建军 华州人幽默豁达的天性,在言谈中就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遇到家里念书不好的娃娃,就半开玩笑半愠怒地说:"你念啥书哩?撵黄鼠去把你叫上!"念书和" ...

  • 华州记忆之村遛子

    华州记忆之村遛子 作者:吉建军 村遛子者,游走于乡村的各类人也.在我有限的孩童时期的记忆中,村遛子的印象并不十分深刻,但有幸也遇到过几个,成为这种游走于乡村的特殊人群的弥足珍贵的记忆资料. 我记忆中的 ...

  • 华州记忆:我的太平峪情怀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的太平峪情怀 作者 张发虎       华州五龙山东侧的太平峪,离我家五公里,是秦岭离我家最近的峪口.我和太平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地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