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起泡意味着什么?90%的人还傻傻不清楚
很多新手第一次艾灸后会出现水泡(又称灸花),有人怀疑是不是艾灸烫伤,甚至怀疑艾灸的产品质量有问题!
确实有许多制作粗劣的艾条,杂质、颗粒和整颗的叶子甚多,再加上制作松软,燃烧过程极易掉灰,甚至整个火头掉落身上,烫伤肌肤。
那么当艾灸后,身体起泡了该怎么办?破了会不会感染?到底是继续灸还是放弃呢?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聊一聊关于灸后起泡这个话题。
起泡不是烫伤吗?
不是的!
有的人以为是烫伤,很惊慌,其实不是的,艾灸后出水泡是一种排寒湿的表现。
一般体内寒湿气较重,如类风湿症、或有严重妇科症的灸友,只要灸量及时间足够了,都会出现强烈的排病反应。
如灸花,就是艾灸加速了体内经气的运转,将邪气排出体外的表现。
湿寒之气属于“邪”,阳气属于“正”,“正”要把邪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
邪气排除体外需要一个通道,而灸花就是这个通道。
因每一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出现水泡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代表这寒湿的程度及侵入体能的演化过程。
不同病症的水泡,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
1、如果灸后起的水泡是透明无色的,说明是体内寒湿比较重。
2、如果灸后起的水泡是黄色的,说明有体内有郁热的现象。
3、如果灸后起的水泡是血水样,说明体内湿毒很盛,需要排毒。
所以,艾灸出现灸泡是件好事!
如果是真正的烫到的,是贴皮的颜色而且没有水泡,表皮呈暗褐色或者暗红色。
古人艾灸为何追求起泡
出现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气较重,发水泡是机体正气恢复、祛邪除病的过程,所以这种水泡的出现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标准是机体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灸花,所以古人将灸花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古人喜欢疤痕灸,追求艾灸起泡并不是无道理的,因为这样确实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艾灸起泡后病邪找到了出路,排除了身体的毒,从祛病的角度来说是好事,身体会更快得到康复。
《小品方》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可见古人认为施用瘢痕灸时,只有灸花起发,才能发挥治愈疾病的功效。
起泡的正确处理方式
出现水泡的时候,无需惊慌。
如果水泡比大拇指指甲盖大
那么灸出水泡的处理方法如下:
1、用无菌针轻轻刺破水泡;
2、用棉签轻轻挤压把水放出来;
3、再涂上红霉素软膏,结痂更快。
4、多吃清热降火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
起泡处应尽量避免沾水和不洁物品,如洗澡后不必要沾到水,可以用干净的布擦干后,再涂上红霉素软膏。
如果是芝麻粒大小时,身体会吸收,水泡破裂后会很快结痂,如果没有糖尿病史,或是血糖高的症状,基本不会化脓感染,2~3天就好了。
tips:
1、水泡在恢复的过程中,会痒,不能抓挠。
2、水泡会有二次鼓起来的可能,这个是正常现象,再次用棉签把里面的水挤出来就好。
水泡消除时间
因人而异,有的人身体好、正气足,皮肤愈合能力强,或者水泡小,一般一周左右就愈合了;
而有的人体质弱,正气不足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避免起泡的处理办法
有5个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避免起泡:
1、每次艾灸前先用艾叶泡脚,泡完脚立马灸
2、用刮痧板刮心包经,泄心肺区的火气
3、艾灸腿部引火归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从上往下灸,最后定灸涌泉穴。
阴陵泉是调理脾胃的;
阳陵泉是泻肝胆火气,浊气的;
足三里也是胃的穴位;
太白穴是补脾的,属于脾经原穴;
行间穴+太冲穴泄肝火的。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天阴经交汇处,是生血、藏血、过血的地方,只有这个地方通了,妇科才会好。
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就被引下而归元了。
4、每个小罐灸下面垫姜片,隔热,同时又可以发挥姜的作用;
5、垫上毛巾,在毛巾上施展艾灸。
注意事项:
① 龙骨灸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定要先疏通5~7次,再局部艾灸,能耐受且不长泡,再龙骨灸;
② 龙骨灸一周一次即可。
有艾灸与没有艾灸的人,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在每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差别!
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 ,不可企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