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边的贫民窟:4万人靠捡垃圾谋生,平均寿命却不到25岁|污染源|垃圾厂|巴塞尔公约|狄更斯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它似乎可以被引用到任何一个时代,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更便捷、美好的生活,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这个看似万分美好的世界仍隐匿着无数阴暗的角落,阿博布罗西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非洲沿海国家加纳首都附近的小镇,因为每年从发达国家接受近21万吨的电子垃圾被形象地誉为“数字填埋厂”。

令人震惊的除了他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堆积如山的垃圾之外,就是这里以捡垃圾为生约四万当地青年不到25岁的平均寿命。

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伴随现代文明唐突又和谐地共存着的巨大悲哀,更是一些以“文明”自居者自私、伪善的面孔。

“数字填埋厂”的前世今生

阿博布罗西所在的加纳是非洲西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而曾经的阿博布罗西和这个国家的很多地区一样遭受着贫穷的常态,并无独特之处,却也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和现在令人不忍直视满是垃圾的景观实在是天壤之别。

这种变化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当地经济水平低下,电器设备的主要来源是发达国家的二手产品,发达国家很乐意发展这种贸易:一来可以出售对他们而言废弃的产品获取利益,二来可以轻松转移难以处理的污染源,何乐而不为?

这项买卖双方都鼎力支持的贸易活动就这样不断开展、规模不断扩大,久而久之,最初的“二手贸易”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垃圾倾倒”,一些发达地区把阿博布罗西看作一个巨大的填不满垃圾厂,肆意地将极具污染的电子垃圾悉数转运。

这个面积狭小的区域,每年接收的垃圾竟有21万吨之多,实在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后果可想而知,如今的阿博布罗西一片灰黑、再无,没有任何植物可以在这片充满污染和辐射的土地上生根,大片的灰色里,唯一移动的迹象是不断运送垃圾的车辆和当地以捡拾垃圾为生的被污染所侵蚀的的当地青少年,等待他们的,是疾病和早衰的悲剧命运。

他色

生存的真相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那些本该充满朝气的青年人会甘愿把青春让大片的灰暗吞噬,为什么在预见了那么多疾病和死亡仍无心逃离?是因为目光短浅吗,或许是,他们确实目光短浅,短浅到用生命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而目光短浅的背后是无知,无知的背后是贫穷。

在这里捡拾垃圾的,都是14岁以上的青少年男性,他们每天在垃圾中奔走,来换取不到一美元的收入。

这份在外人看来得与失完全不对等的工作,却是当地人眼中天赐的良机,这些人大多居住在附近的贫民窟,常年与饥饿斗争的他们,自然不懂得“价值对等”的含义,只信奉填饱肚子的真理。

然而贫穷和无知所带来的危害不仅限如此,由于技术的落后和生态观念的缺失,当地对这些电子垃圾进行分离和销毁的方法是传统的焚烧,然而电子垃圾不同于传统材料,含有多种重金属等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如果不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后果不可估计。

而阿博布罗西人却没有这种意识,致使这片土地常年黑烟滚滚,而这烟里隐藏着的是无数看不见的杀手,如同鬼魅终日凋蚀着本该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肉体,他们却仍然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引用着被污染的水源投入到那个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工作,迎接那个提前到来的死亡。

在这片土地,或许生就是没有价值的奔波,甚至不比死亡多出太多价值。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悲剧是谁的过错?而贫穷这个罪恶本源,是否将一直是无解的难题?

何去何从

1992年,一些发达国家签署了禁止将危险废品运往欠发达地区的《巴塞尔公约》,然而这公约却只是一纸空文,成吨的电子垃圾丝毫没有为之所阻挡,摇身一变就成了冠冕堂皇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那片悲剧化的土地。

当地政府也不是未曾为之努力,早在1995年,加纳当局就有意捣毁这个罪恶的垃圾厂,但却遭到了一些专家的反对,理由是:即使没有了当下的阿博布罗西,还会有说不清的新阿博布罗西,电子垃圾还是会被运到加纳的其它地区,恐将造成更大的更难管制的危害。

专家的话不无道理,解决问题要从源头入手,放弃传统的焚烧方法是一个方面,将那些居心叵测地“援助者”拒之门外,才是关键之所在。

令人诧异的是,摧毁阿博布罗西的的过程所遭受的最大阻力,竟是那些终日为其所害的群众。

其实,在前文已对他们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也实在无需对他们有过多苛责,因为我们都知道,贫穷是最大的恶源,如果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谁愿意终日与垃圾为伍?如果能摆脱饥饿的威胁,谁又愿意拿健康做赌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已经看见并试图去拯救伤痕累累的阿博布罗西,我们应该怀着信心去等待他慢慢变好的一天,也奉劝那些损人利己者能及时的良心发现,还这片土地一片安宁,给这片土地年轻的一代生存的尊严。

小结:

满目疮痍的阿博布罗西和活不过25岁的年轻人都令我们感到万般痛心,然而对悲剧的思考永远比对悲剧的怜悯有价值,透过他,我们确实意识到这个文明的世界有那么多“不文明”的角落。

可笑的是,这种“不文明”恰恰是“文明人”的杰作,我们呼吁着各种改变,忽悠地球的每一寸都能远离贫穷,更应该呼吁的,是无关贫富的最基本的人道和关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