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疆”60年|“我和我的研究所”主题文章展示(1)

自1961年成立至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峥嵘岁月。几经变迁,经过一代代科研人员的顽强拼搏、努力奋进,研究所发展为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研究领域的知名研究所。60年来,一代代生地人秉承“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涌现出许许多多在科研路上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折射出新疆生地所60年的砥砺奋进之路。

为回顾党的领导下新疆生地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研究所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的科研成就。即日起,我们将每周发布“我和我的研究所”主题文章,本期关注原新疆地理所副所长韩德麟的回忆文章《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的片段回忆》。

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的片段回忆
韩德麟
原新疆地理所副所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至八十年代初(1975—1982),研究所就承担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利用》。这是我所首度承接国家级项目,其成果为新疆大规模开发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也造就了一批业务骨干人才,积累了宝贵科考攻关与组织管理经验,为研究所留下了宝贵的科研资料。

一、瞄准国家与地方的重大需求

1975年,文革行将结束,迎来经济发展新时期。国家对西部特别是新疆的发展建设寄予厚望。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拥有相当数量的宜农宜牧宜林荒地,开发建设潜力巨大。为此,国家科委下达了这一重大课题,并指定由自治区科委组织实施。自治区科委经过统盘考虑,认为此项光荣使命应由中科院新疆分院执行。这是报效祖国,服务新疆,奉献新疆的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于是,我们所(当年还是地理所和生土所两个所)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与勘察设计院联手,率先拟就了这个应用基础性很强的重大项目实施策划书。当时地理所所长兼书记岳镇、地理所副所长毛德华、以及兵团勘察设计院的领导(常鸿、刘耀先)议定了涉及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的详细计划方案。

随后,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与生物土壤沙漠所所长夏训诚,还协调组织生土所、地理所的得力科研人员立项并开展了另外一个自治区重大项目——“罗布泊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二、调兵遣将,招兵买马,组织有生力量攻关

重大项目的开展不仅是技术路线与作战方案的设计过程,更是布兵排阵、调兵遣将的过程。当然,组建一支能胜任承担国家任务的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并非易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业自然资源,是一个包含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综合体。像荒考这么重大的多专业综合考察项目特别需要好好调兵遣将,抽调人马,既要选调内部业务骨干,又要借助外部有生力量,组建强有力团队,以利多兵种协同作战。

考察队首先要选择好指挥官。第一年生物土壤沙漠所的徐文进同志率先参与组织领导。从1976年开始,毛德华、刘燿先、戴昌达、杨旭明、岳镇、常鸿等都出任过考察队队长或副队长。

领导确定之后,最关键的就是招兵买马,挑选精兵强将。在内部,我所抽调了樊自立(土壤)、宋郁东(水利)、加帕尔(水资源)、袁方策(地貌)、酆慧兰(经济地理)等一批所内专家。兵团勘察设计院主要有土壤研究蒋寒荣、水利研究刘耀先、规划研究钟福群、草原研究唐善全等共有十余人。另有自治区气象科研所的崔跃凯,新疆畜牧厅草原所的崔恒心和新疆林业勘察设计院的李京陵。此外,还特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加盟,该所派出了雷文进、顾国安两位土壤专家。中科院地理所和自然资源综考会及兰州沙漠所等都曾作为协作单位派遣科研人员参加。同时,新疆大学的刘立诚教授等也被邀参与其中。加上新疆有关地州县市的单位和部门,参与合作的科研人员共有五十多位,先后参加人员近七百人次。

当然,作为主持单位,我所除了上列人员,还有数以十计的一线及二线人员前后投入。其中就有杨利普、程其畴、李疆、木沙、张累德、彭思钧、王宝林,黄明敏、买买提、叶玮、杨发相、尹景原、史家莉、杜国平、丁素英、冯桂生、范广金、谢广田、张庆河等。做水土样品分析的更大有人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科学的春风已吹拂神州大地。可我还在南疆叶城文化馆工作,正在主编《叶城文艺》。1979年我被荒考队顺利借调成为综合组副组长,参加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综合考察。这是我专业归队的首战亮相。由于我大学攻读经济地理专业,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荒考实践很快进入角色,并显示出综合优势与文字功底。因而当年十月在和硕县林场开展业务总结时被委任荒考队业务秘书,成为毛德华队长的得力助手。从此加入新疆荒考的战斗行列,直到最后成果验收与专著出版。我为调入地理所能参与新疆荒考并为此竭尽所能而甚感庆幸与荣耀。

三、务实求精,稳扎稳打,打好综合考察每一战

为确保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圆满成果,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脚踏实地,重点区域要一年一片地收拾。

新疆综合荒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进一步摸清新疆重点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家底,给出荒地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利用建议。通过历年考察,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个观点”,即大农业观点、生态观点和全局观点;还有“三个强调”,即强调从实践出发,强调为生产服务,强调任务带动学科。这就是整个荒考队的基本指导思想。很显然这是非常务实求真求精的。

记得我刚调入新疆地理所的第二年(1981年),新疆荒考正按计划要开展伊犁地区的综合考察。伊犁是新疆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重点区域,也是考察队最后一个攻关区域。为了打好有准备之战,荒考队决定采取先踏勘踩点的做法。于是,两个队长亲自出马,并点名让我和蒋寒荣参加。是年四月初旬春寒料峭,我们就出发去伊犁八县一市及作预调踏勘。每到一地,就要造访当地的党政部门表来意,听介绍,问疑点,同时与土地、水利、计划、统计等部门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情况,梳理信息,筛选问题。同时与有关地方部门一同,选点选线实地初探粗查,从而对每个县市都有一个基本的轮廓认识和总体把握。当然也造访了兵团系统。每个区块用二至四天不等,整个下来共花费约一个来月时间。

回所后立马整理资料信息,梳理观点问题,编印初步调研报告分发给考察队各个专业小组。同时做好战前动员和部署,要求重点出击,深入突破。结合伊犁实际,当时议定了五六个重点专题考察项目。其中我就主动承接了《伊犁地区旱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专题考察任务。五月中旬,全队浩浩荡荡开赴伊犁,正式展开野外实地综合考察与全面深入调研。采样,挖剖面,取标本,现场记录,蹲点调查,搜集数据等都是这个阶段着力完成的。其中考察手段与考察方法力求多样,组织形式也机动灵活资料收集富有成效。每个县市基本都在一个星期以上。全地区完成外业考察共耗时三个来月。

最后一步是选择一个理想的点,趁热打铁搞业务全区总结。新源县野果林场不辱使命被选中。全队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苦战一个来月。这是造就地区阶段成果的关键时期。先是每组每人分头整理总结,各人汇拢数据,理清思路,撰写初稿,编制图表,再在小组内部交流总结。然后全队汇总,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论辨,集思广益,求得共识。特别强调在各专业分析的基础上融汇升华。

就这样,八年整个荒考下来,先后编制了十三份阶段成果报告,编绘了各类专业图件30套,编印了《新疆重点地区荒考统计资料汇编》,为新疆四个重点地区(塔北、塔南、阿勒泰、伊犁)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当时最新最系统的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

对我来说,1981年伊犁的整个荒地考察与总结前后投入了五个半月的野外工作时间,再次体味到野外工作的全盘滋味。同时也逐渐懂得像我们这样的研究所,假如没有野外作业的艰苦跋涉和深入铺垫,是不可能获取第一手宝贵资料,更不可能取得扎实而又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每个生地人长年累月在野外辛勤考察,义无反顾。我们的成功背后总有一个在后院倾情支持的默默奉献者。我特别感激我老伴当年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我在野外近半载,她在后方除了自己坚守岗位(在商业厅物资局北站子校执教),早晚奔波,一个人还要顾好家带好两个正读小学的孩子。负担可想而知,但却毫无怨言,还不时来信鼓励我安心投入科考。我们好多考察队员也都是如此,总有一个温馨的后方港湾在默默支撑。这其中就体现了里外两头的真切奉献。

四、善于总结提高,便于更好再战

新疆荒考项目历时“八年抗战”,先后开展了对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木盆地南缘、阿勒泰和伊犁等四个重点地区的综合考察与调研。于1982年在自治区党校(延安宾馆)集结主要人马开展最终的业务大总结。通过资料的全面汇总,开发思路与开发方案的系统提炼,文字报告的落实编写,系列图件的最后修编,终于完成这个国家级科考任务,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随之又顺利通过成果验收。

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队不负众望,又编著出版了近五十万字的《新疆重点地区荒地资源合理利用》一书作为考察成果的总体展示,同时又由当时的《新疆地理》(后更名为《干旱区地理》)杂志社编辑出版了《新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自然环境演变》论文集。并将主要成果分送给自治区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及重点地州的相关部门单位。

到此似乎可以圆满划句号了。然而,为了善始善终,毛德华和我又合作写就了“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若干方法论的探讨”一文,发表在由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书中。在文中,我们梳理概括了综合考察的四大特点,强调综合考察必须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实行坚强的组织领导。同时系统提炼总结了综合考察的工作方法与步骤,譬如认真系统地搜集资料;组织预察预调,明确方向任务;落实计划,拟订提纲;统一要求,室内预判;野外考察,分工合作;集中总结,提交成果;接受评议,鉴定推广;印制图文,建立档案。

综合考察项目要求多专业、多兵种投入,系统指挥,协调作战,因而挑战众多,难度很大,非一般单位所能承接承受。我们所能够以第一主持单位当担,坚持八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圆满完成,本身就是实力与底蕴的精彩显示。在八年抗战中,既考验历练了人马,又传承弘扬了精神。一个所的精神是这个团队最高的文化呈现,她绝不是一撮而就,而是日积月累,自然凝练而成。我以为,团队精神是通过倡导引领,践行历练,传承弘扬而打造的,所以她不会因研究所人员的新老接替及研究方向重点的调整而更易改变,她只能伴随岁月而积淀并发扬光大,日臻完善。我觉得新疆荒地资源综合考察研究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正是引导磨练造化和充分展现我所生地精神的过程。譬如团结协作,守疆奉献,攻坚克难,务实求真,精研创新等精神风貌都得到优化践行。没有这股精神,我们生地所何以稳扎稳打,步步高升,取得如此举国瞩目的成就。

最后,我愿以我为所庆六十华诞献礼的小诗作为结语:

华耀六十载,  无愧天地间。

大漠挺红柳,  丝路傲雪莲。

三山遍足迹,  两盆饱尘颜。

前辈创勋业,  今朝续鸿篇。

朗抱青云志,  笑对征途艰。

金鼓齐鸣日,  捷报冲九天。

韩德麟

2020.11.24

于西子湖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