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我们的德育可能在做无用功
虹野:我们的德育可能在做无用功
文/虹野
近期混迹于一德育论坛,看到各界人士为德育出谋划策,小至生活点滴,大至爱国主义;大到社会各个角落,小到每个家庭;从宣传教育到制度建设,从学生到老师,德育几乎无处不在。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如我们一般重视德育,也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德育效果让人如此焦虑。
闲暇之际,读了本关于群体心理的闲书,看到群体在某个时刻发生的有异于平时道德规范的行为,脑海中突然迸发出一个想法,我们大费周章的进行德育,是我们的德育的方法错了?还是德育根本就没有“解”呢?理科的思维习惯让自己突然想到一个假设:个人的品德究竟能不能被改变?
如果个人的品德能够被改变,那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做的德育工作可以让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但是进入社会后,这种品德同样也会被改变;如果个人的品德不能被改变,那么我们当前做的德育工作对孩子的品德没有什么作用。
当然,我们认为个人品德在某个时间段能够被改变,然后就稳定不变了。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大学之前的孩子的品德是可以被改变的,或者是可以被塑造的,进入大学之后就不再改变了。而事实上,我们见过太多的品学兼优的人在参加工作之后变得道德败坏。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个人品德是可以变的,而且时时刻刻都可能在改变,我们会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场景可能会表现出来不同的道德品质。人,有时候品德高尚,有时候品质恶劣。
似乎,我们发现人的品德或许真的是可以变来变去的。所以我们不少德育专家感叹,学校5天德育不如周末两天的影响。学生的品德似乎随着学校五天德育与周末两天休息而变来变去。
可见,要么是当前的德育的方式不抵社会对人的品德影响更好,就是说当前的德育是低效的;更何况学生终究要进入到社会中,最终其品德还是要被社会环境所改变,也就说无论当前德育做有多好,最终决定个人品德的还是社会的影响。不管怎么说,似乎最终都说明了当前德育做的是无用功,对于个人品德并没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