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头号政坛“不倒翁”,总结出六字做官秘诀,被后世奉为圭臬

文/格瓦拉同志

自古宦门深似海,如何长期保持高官厚禄,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玄妙的艺术,唯有深谙中庸之道、难得糊涂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人往往也被称为“不倒翁”。古代中国政坛上的“不倒翁”为数众多,就清朝而论,首屈一指的当属历事三朝、为官53年的曹振镛。那么,曹振镛有哪些做官秘诀,以至于能长期混迹政坛?

01  位极人臣

曹振镛,字怿嘉,号俪笙、秀溪,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出身新安曹氏家族,始祖是魏武帝曹操。有清一朝,汉族勋贵的子孙虽然可以通过荫庇的方式进入官场,但升迁的难度较大,并且不受世人推崇,因此很多有志青年便选择科举入仕之途,曹振镛亦是如此。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7岁的曹振镛考中进士,随即以庶吉士的身份担任翰林院编修,由此踏入仕途。

乾隆帝画像

曹文埴为官持正,深受乾隆帝的器重,因此等到曹振镛入仕后,老皇帝同样对他寄予厚望,很快便将其擢升为侍讲,累迁至侍读学士。嘉庆帝登基后,曹振镛更是步步高升,在短短15年时间里,先后晋升为少詹事、通政使、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最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相当于宰相。

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帝驾崩,军机大臣们在撰写遗诏时,在其中加入乾隆帝诞生于避暑山庄的内容。原来,民间一直有个传闻,称当年雍正帝在避暑山庄时,喝了鹿血一时兴奋而临幸宫女,然后生下了乾隆帝。如果这种事在私下里聊聊倒也罢了,军机大臣们竟敢写进遗诏里,简直是大逆不道。因此,新继位的道光帝获悉消息后,立刻罢免所有的军机大臣,改由曹振镛担任。

嘉庆帝画像

自乾隆帝统治的晚期开始,清朝便开始走下坡路,而经过白莲教大起义的冲击后,国势更是萎靡不振。不过,处在帝国由盛转衰过渡期的道光帝,却是个因循守旧、疑心颇重的皇帝,非常讨厌倡言改革、锐意进取的臣僚,而对老成持重、八面玲珑的曹振镛大加青睐。正因如此,曹振镛的官越做越大,最终晋升为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地位达人臣之极。

02  生荣死哀

道光帝对曹振镛的信赖,可以说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根据史料记载,道光帝每次出巡时,都把除军国重事之外的政务交给曹振镛来处理,并且对于他的处理意见,始终都没有做出过更改,如此宠遇,在历朝历代都难以找出第二例。时至今日,歙县民间依然流传着“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用于夸耀曹振镛所受的恩宠。

道光帝画像

道光七年(1827年),伊犁将军长龄平定长达7年之久的南疆叛乱,并将叛首张格尔押解至北京。平定叛乱后,曹振镛作为决策人员受到褒奖,不仅晋升为太傅,并且获赐紫缰、在紫光阁树立画像的殊礼。与此同时,道光帝还为曹振镛写下这样一段赞语:“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如此高的评价,朝臣中再无第二人。

道光十五年(1834年),年老体衰的曹振镛病死在任上,终年81岁。道光帝得知曹振镛去世的消息后悲不自胜,不仅亲临吊丧,并且下诏褒恤,赐谥号为文正,入祀贤良祠。从宋朝开始,“文正”便成为文臣死后最荣耀的谥号,而有清一朝仅有8人获此殊荣(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曹振镛名列其间,可谓莫大的荣耀。

曹振镛雕像

说句题外话。新安曹氏在清朝属于极为显赫的汉族政治豪门,曾缔造过史上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的神奇纪录。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曹振镛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踏入官场,到道光十五年(1834年)病死在宰辅任上,前后历事三朝、居官53年,始终受到朝廷的器重,真可谓清朝头号政坛“不倒翁”。

03  流毒无穷

曹振镛在仕途上的极大成功,引起同僚或后进的羡慕,而研究他为何能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做到宠遇不衰,很自然便成为当时的热门“研究课题”。根据晚清著名学者朱克敬所著笔记体史书《暝庵二识》的记载,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向深藏不漏的曹振镛,曾向得意门生透露自己官运亨通的诀窍,总结起来便是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王文韶旧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曹振镛官运亨通的秘诀被后来者奉为圭臬,后来的穆彰阿、奕劻、王文韶等一大批长期混迹政坛的高官显贵,莫不是他的精神追随者。及至晚清,大小官僚莫不是曹振镛的信徒,他们因循苟且、毫无担当,从不触怒当政者,并以保住荣华富贵为要务,至于帝国和民众的安危根本就不放心上。在这种情况下,晚清局势的糜烂,由此不难想象。

清代有一首名为《一剪梅》的诗,用来讽刺曹振镛极其信徒,其中说道:“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八方无事岁岁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真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张一麐

毫不夸张的说,曹振镛的做官秘诀助长政坛奴化气息,造就了一大帮庸碌无为的官僚,而清朝之所以以近乎沉默、耻辱的方式谢幕,跟这种恶习有莫大的关系。不仅如此,即使进入民国时期后,曹振镛精神的流毒依然并未消除,甚至在1941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的张一麐,还在国民参政会上痛批当时流行的“多磕头、少说话”官场恶习。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官修史料:《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