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赏析/《列车旅程》[澳大利亚]赖特

《作者简介》

赖特,J.,澳大利亚女诗人。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阿米代尔城。她的诗集有《游移的形象》(1946)、《女人对于男人》(1949)、《通道》(1953)、《鸟》(1963)、《赖特诗选》(1963)、《赖特诗集,1942~1970》(1971)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选、传记以及文学评论等作品。她的诗作受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庞德等人的影响,题材广泛。近年的作品对一些社会现象加以抨击,对于环境污染和土著居民的遭遇表示忧虑。

震颤的列车,困人的暗黑

月光晃得惺忪睡眼眩惑

紧裹月光惨白的尸布,我的亲娘

我望到你优美而干涸的乳房;

还有灰暗斜坡上低矮的树木

宛如游移的诗行,清晰夺目

站在风流与星光的织网中

坚定地迎向干涩的狂风。

抓牢你的勇气,黄杨和桉树。

用强硬树根击碎原生的岩石。

把飞逝的黑暗之露珠汲尽

直到你心中又萌动生命。

做麻木岩石旁的感觉之壳,

做荒芜高山下的幽渺之舞……

我醒来看见黝黑的小树

蓦然绽放出比明月更美的鲜花束束。

(吴笛、李力 译)

【赏析】

《列车旅程》这首诗歌是朱迪思·赖特极富现代意识的一首诗作。它展示了充满矛盾与反思的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表现了诗人向往幸福生活、开辟新家园的积极心态。

诗人以“我”坐在列车里旅行开篇,行进的列车正驶往前方,发出震荡颤动的声音,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划过。黑夜已经来临,弥漫天际的黑蒙蒙让人疲惫不堪,窗帘透进的月光更让“我”睡眼惺忪,昏昏欲睡。“我”似睡非睡中看见了“月光惨白的尸布”和“优美而干涸的乳房”,这里出现了两个意象,它包涵了多重含义,或许是“我”刚刚参加完母亲的葬礼,悲伤地再次离家远行;或许是对旧时故土的想象,曾经哺育“我”成长的故土在白色月光照射下显得那么凄凉,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它已失去了往昔的富饶与丰韵。

“我”继续如梦游般昏天黑地,更多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列车行驶得很快,窗外的斜坡上低矮的树木忽隐忽现,就好像游移的诗行,“我”能感觉到巨大的狂风向它们袭来,但它们并没有躲闪,而是坚定地迎击那狂风,月光与星光交错着照亮了它们的面目,原来是那么的挺立与不屈。诗人既实写,以景为主;又虚写,以情取胜。实与虚的结合把“我”内心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第一节主要营造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一节则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开始由悲凉转向坚定、由消极转向积极。好像“我”突然从那些低矮的树木中获取了力量与信心,幻想着伴随飞驰的列车走向光明。

接下来,诗人激情洋溢地喊出了“我”的心声:“抓牢你的勇气,黄杨和桉树。/用强硬树根击碎原生的岩石。”表面上,这是“我”对黄杨和桉树的呐喊,但实质上却是对自己的激励,希望自己能像它们用树根击碎坚硬的岩石一样勇敢和坚韧。黄杨和桉树在这里成了“力量”的象征,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斗志正是“我”极力提倡的精神。

“把飞逝的黑暗之露珠汲尽/直到你心中又萌动生命。”诗人继续呐喊着: 心中萌发新的生命力之时,也正是黑暗远去、光明即将到来之时。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我”要“做麻木岩石旁的感觉之壳,/做荒芜高山下的幽渺之舞……”这一句中意象对比鲜明且一动一静,如麻木的岩石与感觉之壳、荒芜的高山与幽渺的舞步,岩石岿然不动但它是力量的象征,高山虽然荒芜却代表了勇敢,“我”要从悲苦的境界里挣脱出来,去感受岩石的力量,从容地跳起富有激情生命的舞蹈。“我”要像行驶如飞的列车一样,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后,“我醒来看见黝黑的小树/蓦然绽放出比明月更美的鲜花束束。”“我”从黄杨和桉树上汲取了力量,“我”用全身的力量挥别黑暗的露珠,如今的“我”脱胎换骨,已从昏眩中惊醒过来,虽然窗外还是黑压压一片,但“我”惊喜地发现那些黝黑的小树突然间绽开了比明月还美丽的鲜花。

这首诗歌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它通过大量的新奇意象来展示“我”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一开始“我”在黑暗中苦苦地探索,一种莫名的孤独与凄凉弥漫“我”的身心,“我”矛盾,“我”反思,“我”否定自己,但那些低矮的小树、强硬的树根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冲动,麻木的岩石、荒芜的高山赋予“我”力量,“我”重新振作精神,勇往直前,寻找光明。诗人正是通过描绘心灵的觉醒来高扬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诗歌前后有着鲜明的对比,开篇写“我”昏昏欲睡,看到的是些色彩灰暗的景物,结尾则写“我”豁然开朗,看到的是明亮美丽的鲜花。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情色彩的前后对比,由悲伤走向振奋,从黑暗走向光明;二是词语色彩上的对比,前面运用了许多灰色、冷色调的词汇,比如“惨白”、“干涸”、“灰暗”、“干涩”、“麻木”、“荒芜”、“黝黑”,而最后一句则运用了亮色、暖色调的词语,如“明月”、“鲜花”。这种强烈的对比恰当地展现出“我”内心变化的过程,使诗歌有一种从低潮走向高潮的波动起伏。

(喻 琴)

(0)

相关推荐

  • 美国诗人诗选

    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马克·瓦格纳的诗 ◎ 张子清译 四川鸟及其它 有一只四川鸟 它的歌声是如此悲哀,甚至 平常缄默而对时间无动于衷的龙虾, 一听到鸟鸣时也流起眼泪. 一棵棵树伸出手臂,把 ...

  • 中国诗歌 | 诗书画 | 甫跃辉:从浓稠的黑暗里掏出月亮和星光

    锄头开始,镰刀结束 生命开始,苍茫结束 第332期 诗 | 书 | 画  朗读者 / 甫跃辉 ▲ 点击聆听 ▲ 晚祷者 甫跃辉 黄昏的白手绢,在烟囱之上挥动 鸟雀晚归的队伍,行进在耀眼的山峰 河流切进 ...

  • 查尔斯·赖特(美国)的诗 ‖《外国诗选》

    查尔斯·赖特(CharlesWright,1935--),美国诗人.生于田纳西,四年兵役驻扎意大利期间开始读诗写诗.至今出版诗集.评论集二十余部,获得英译意大利诗人蒙塔莱诗集<暴风雨>获笔 ...

  • C. D. 赖特《近乎永远》

    图: cdwrightpoet.com 收入<悄悄溜走:新诗与诗选>(Steal Away: New and Selected Poems, 2002). 10年前曾应约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

  • 外国诗歌赏析/《别闷闷不乐》[澳大利亚]吉尔摩

    <作者简介> 吉尔摩(Mary Gilmore,1865-1962) 澳大利亚女诗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曾任澳大利亚工会执行委员. 中文名:吉尔摩 外文名:Mary Gilmore 出生地 ...

  • 外国诗歌赏析/《年迈的植物湾》①[澳大利亚]吉尔摩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女诗人,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描写自然景色.她以诗歌为武器,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她还首先在诗歌中描写土著居民,并使用一些 ...

  • 外国诗歌赏析/《徘徊者》[澳大利亚]布伦南

    克里斯托弗-布伦南[简介] 克里斯托弗-布伦南(1870-1932)澳大利亚著名诗人.他是个学者,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因患癌症而亡.他的诗精致.纤巧.朦胧,爱用隐喻,较多地表现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特别是马 ...

  • 外国诗歌赏析/五次钟声[澳大利亚]斯莱塞

    斯莱塞[简介] 肯尼斯-斯莱塞(1901-1971)澳大利亚杰出诗人.著有诗集<月球上的窃贼>(1924).<地球来客>(1926).<达灵赫斯特的夜晚与晨辉>(1 ...

  • 外国诗歌赏析/《酒杯》[澳大利亚]菲茨杰拉德

    罗伯特·戴维·菲茨杰拉德 伯特·戴维·菲茨杰拉德(1902- )澳大利亚著名诗人.早年就读于悉尼大学理科,后弃学从事测量工作,曾任政府测量官员.他1927年发表第一本诗 集<大阿波罗神:七首玄 ...

  • 外国诗歌赏析/《普罗米修斯被释①》[澳大利亚]霍普

    作者简介: 霍普,A.D.Huopu Alec Derwent Hope (1907- )澳大利亚诗人.评论家.生于新南威尔士州库马.父亲是牧师.中学毕业后进入悉尼大学学习文科.1928年去英国牛津大 ...

  • 外国诗歌赏析/《鸟的殒亡》[澳大利亚]霍普

    <作者简介> 霍普,A.D.Huopu Alec Derwent Hope (1907- )澳大利亚诗人.评论家.生于新南威尔士州库马.父亲是牧师.中学毕业后进入悉尼大学学习文科.1928 ...

  • 外国诗歌赏析/《夜播》[澳大利亚]坎贝尔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诗人.青少年时期在农场上度过.18岁时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后改学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空军,在新几内亚和太平洋作战.战时在<公报>杂志上发表 ...

  • 外国诗歌赏析/《在霍恩谷》[澳大利亚]麦考莱

    ​<作者简介> 麦考莱,J.P.,澳大利亚诗人. 生于新南威尔士的拉肯巴,卒于霍巴特.1941年于悉尼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42年在纽卡斯尔任中学教师.1943年应征入伍,参与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