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录屏课│例谈——怎样写得深刻?

【编者按】

非常时期,日子变慢了,琐碎的事情虽然多,但总还是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更多的时间真正投入到教学工作。

这几日,学会了用手机自带录屏功能对着PPT录课,便想着把过去积累的一些教学案例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一点点参考。

断然不是谦虚,这些教学案例,仅仅代表个人的理解,肯定有不周之处,需要不断完善。

但一转想,只要肯做,总是会越来越好的。

【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家庭收到别人送的两箱苹果,其中一箱苹果已经过分成熟了,如果不马上吃掉,很快就会腐烂,另一箱比较新鲜,还可以保持长一点的时间。

父亲把三个儿子找来,商量苹果的吃法。大儿子说,趁还没有完全坏,先吃那成熟的一箱。父亲说,不过等这一箱吃完,那一箱也就快坏了。二儿子说,先吃那好的一箱,这样能尽可能多吃一点好苹果。父亲说,可是这样一来,过熟的那一箱肯定全部浪费了。三儿子说,我们把两箱苹果混合起来,分一半给邻居,所有的苹果都不会浪费。

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例文】

当苹果都还新鲜(修改稿)

分享,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从小到大,每个人都要被教育教导要与人分享。可我却疑惑,既然与人分享是任何人从小到大都被教育教导过的,那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与人分享却显得如此困难?“三兄弟分苹果”的故事似乎无意间折射出一点分享背后的阴影。

毋庸置疑,三儿子的做法值得褒扬。可是,真正的分享难道就是这样的?

我不禁涌出这样的疑问:假若这两箱苹果都很新鲜,足够这父子四人吃完而不会坏,是否还会有三儿子充满分享智慧和无私奉献的想法?他们的辛运的邻居是否还能够享用这美味的苹果?我想,结果更有可能是,他们父子四人一声不吭地消灭掉所有苹果,却忽略了与邻居分享。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应该会忘情地吃掉这些苹果,而少有人还会记起是否要给别人一些。当然,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去和别人分享,但仔细想想,送给他人的与他人分享的东西里究竟有多少是自己忍痛割爱的宝贝?又有多少是那些少了无所谓,多了还嫌占地方的东西?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分享”洋洋洒洒地作出一篇千字的文章时,是否有人会平静下自己的内心,责问下自己,那些动情分享的“事实论据”与孩提时与小伙伴分享仅剩的一块糖,或是最心爱的玩具枪乃至一个笑话、一张笑脸相比,是否显得无比的苍白和虚假?

我还是会想到孩提时代,我爽快地和我的小伙伴分享口袋里仅有的一块糖,愉快地和伙伴们分享着我自己也无比喜爱的玩具枪……

我还会想到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因其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誉为“镭的母亲”。但少有人了解,在发现镭之后,她却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购买一克镭用以研究。事实是,如果她把自己提纯镭的方法申请专利后出售,便可获得大量资金。然而,居里夫人却选择公布提纯方法,与所有人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而自己,却陷于贫困。与今天一些科学研究者或机构守财奴般地死死抓住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技术不放,或者是和微软愿意与用户免费分享某些软件却死守着视窗系统的源代码相比,居里夫人更真切地为我们诠释了分享的真谛——纯净而无私。

或许是因为社会已变得过于现实了。“有福我享,有难你当”竟也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由内心萌发的那些纯净的分享却难以再碰撞出火花了。不由想起气候大会上达成的让人尴尬的甚至没有真正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假如真的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分享的呢?

我们都应该想想那些纯真的孩子们!

【评语】

我们都见多了那些粉饰得无比“妩媚”的考场作文了,诸如题目下方必有“题记”,开篇必有“排比”,用语务必“深沉”,比如“当诗仙宽袍弃履,举企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极醇,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摘自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永恒》)之类……这一切都在诱惑学生把自己化妆一个个魅惑的魂灵,唯独忘记了自己的思想。

这篇文章让人看到了一点希望,至少还是有不少学生是乐于并且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作者思考了一些很多人没有想到的问题,三儿子的做法已经是备受赞誉的了,他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折射出社会的弊病。

文章先对材料进行严密的分析,为观点的确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绝妙的假设,揭开了“分享”温情脉脉的面纱;接着与孩子们的分享对比,指出现实中所谓“分享”的苍白和虚假;接着举居里夫人的例子,阐述分享的真谛——纯净与无私。

文章没有眩目的语言,也没有唬人的深沉,有的是个人的思想,比较严谨的思路,比较严密的逻辑,而这些,正是当下高中生作文严重缺失的。

【例二】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6月12日,高考结束后4天,为了让学生拥有不一样的毕业记忆,山西某校某班主任带领本班11名高中毕业生一路骑行到上海。6月28日,历经艰难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

这则新闻引发极大关注。对该班主任的做法,有人盛赞其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有人质疑其动机与目的,有人指责其罔顾安全与风险……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