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书教到学生心上,教学才会成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事实证明,教书,只有教到学生心上,学生才会有所发展,教学才会成功。那种上课只顾自己讲得流畅、讲得精彩,丝毫不顾及学生反应的教师,其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

那么,教师如何去做,方能把书教到学生的心上呢?笔者的经验是,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运用好点拨和提问、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流向。下面一一做一分析。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要把书教到学生心上,关键在教师如何努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笔者以为,教师努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那种自以为是的观念、转变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转变那种把自己视为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的观念。教师在转变这三种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树立这么一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即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知心人、引路者、共同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书教到学生的心上,学生也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发展。

二、要运用好点拨和提问

教师要把书教到学生心上,从课堂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掌握好点拨、提问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对教师打开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有着非同凡响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从这两种教学法的运用时机说起。

点拨,是指应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但又不能或不敢肯定时,教师及时出手予以点拨。学生的这种状态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愤”“悱”状态。这时教师出手点拨,就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如果这时教师还不出手点拨,或继续讲个不停,或频频向学生发问,要求学生回答,势必造成“卡壳”的局面。

提问,是指应在学生觉得既能回答又答不清楚的时候运用。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至于无法回答。因此,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看来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

总之,一言以蔽之,无论是提问,还是点拨,都要掌握好“火候”。换句话说,就是要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只有如此,才能收到点拨有效、提问有效之功。

三、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流向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艺术。那么,把握这门动态艺术的关键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其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心理流向的把握和运用上。换句话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流向,并恰当地加以运用,则课堂教学的效率会成倍地提高;反之,则课堂教学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但是,看看实际的课堂教学,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并不是很多。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况是:许多老师在闭着眼睛上课!在这个方面,青年教师尤甚。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教学内容不熟悉、不精通。由于对教学内容不熟、不精,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是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呢?

其二是不懂心理学或不会观察。大家知道,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流向的一条十分有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边教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自然地,这样的教学其效率当然更高。可是,反过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会运用这个方法,那么,这样一来,即使学生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全部坦露在脸上或其他举动上,教师依然会熟视无睹。

因此,作为教师,重视并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学生心理动向的能力,当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用另外一种方式诠释了——教书只有教到学生心上——学生才会有所收获,教学才会有效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