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我”,我是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站在自我位置上可以正向思维,也可以逆向思维的个体。我,从出生到慢慢成长,不容易。按照佛洛依德划分人格时的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有人还停留在本我,大部分人在自我,而超我,是极少部分人能做到的。超我,就是从“我”走到了“我们”。
每个人从“我”走到“我们”,都是一段艰难的路。也是从体会自我的酸甜苦辣中,逐步生发和感受到自然变化,四季轮回,慢慢感应到万事万物的变迁时,再来会感同身受般感应到他人的不易,即那个“我”到“我们”的痛苦。
听过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课,讲到带着怀疑和警惕的心面对这个世界,很多冰冷的眼神和阳光,似乎让人绝望,却总是在你孤独无助时,依然有人挺身而出,或举手之劳,或是一丝让人毫无察觉的善意,都会在寒冷的冬季温暖一个陌生人的心。因此,她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记录下来,那些帮助过她的人,每个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举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心灵疗愈行动,不起眼,却让人倍感生活的阳光和温暖。
从前不了解,《雷锋日记》做什么,现在些许懂得了。帮助他人的时候,是在内心深处疗愈自己,让自己生活的足够充实和快乐。
这几天,和一些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时候,“我”就冒出来,你怎么这么傻呀,会在心里扪问自己。可是,慢慢地这个“我们”也会出来及时回应,然后,“我”就消无声息地回去了。
前几天,家里买了一个大床,师傅来安装,是和他媳妇一起,夫妻两个啃呲啃呲从楼下把床板拆好,然后抗上来,小心翼翼地,然后一起开始组装。其实这些都是安装家具师傅应该做的,说不上要怎么感谢,然后聊了几句,后来想着让他们帮着把我之前拆下来的床运到我妈的房子,问了价钱,师傅就说送过去再说,等到把床放好,什么都安顿好,出门,我说给钱,师傅没说话,师傅的媳妇说,嗯,100元吧,她一说话前,我钱包已经拿出来,我就掏出来100元给她。可能沟通的太顺畅,师傅的媳妇特别高兴,然后解释一下,我们安装家具本来就要100多的,然后提议坐他们的车送我回单位。后来姐姐打电话说起,就说给的太多了,顶多给50元,姐姐还说,是不是你还帮着干活了?所以,这个事,一琢磨还真觉得,自己是不是当时该讲讲价呀,用我妈常说的,你们把钱都不当钱。总之这个感觉怪怪的。但是,特别能体会,那个师傅,他一直默不吱声的样子,她媳妇陪着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发话,突然特别体谅这个师傅,可以感觉他是一个蛮朴实认真的人,可能也不好意思和别人说价钱,但是作为女子的媳妇可以首当其冲地说起价格。又感觉这对夫妻搭档其实也很好。
昨天去菜市场买菜,看到玉米特别好,就挑了几个,因为两种玉米价钱不等,本想讲讲价,后来挑好就付钱了,看到给我找钱的那个卖菜的妇女,她的手黑黑的,皲裂了,可能常年在外面这么风吹日晒,突然感觉,如果讲价真的显得很过分。
刚结婚时,和爱人一起出去买东西,到一个药品店买了一个健康秤99元,一分钱不讲价,刚结婚家里其实比较紧张,等我们走到一个卖炊具的小摊,买个锅铲,为了讲下来2块钱,我费了很大的口舌,最后对方也没给我,然后我气鼓鼓的出来了,爱人说,你买99元的东西,一分钱不讲价,眼睛不眨,买8元钱的东西,讲半天价,咋想的。好像那时候不是讲价,只是为了争那口气,觉得降不下来就不是钱的事情,是丢面子,这是人性里有些奇怪的东西。
再走到小区门口,因为拎了很多菜,想着放下手中的东西,掏钥匙呢,却看到门口的那个少数民族女保安,居然把给车辆开启的大门打开了,然后朝着我微笑,示意我进门。那个笑容,我一直记得很清晰,特别美。我冲她使劲点头,感谢她,她笑得更灿烂了。
这一段记忆特别的美好。于是,我就想起了陈果老师说的感恩日记,发现,其实给我来安装床板的师傅和他媳妇,还有卖菜的那个妇女,,门口的维吾尔女保安,他们都是“我们”,正是因为是“我们”,所以,发生的一切都那么的正常。想想,他们的热情,用心,其实足够点燃你内心期望用“我”可以做到的一些来回应他们,可能是你付出金钱,物质,微笑,精神上的。
昨天看了《无问西东》,是那种从内心深处冲击出来的一种感受,我常想,越来越会有于心不忍的那种感觉,很多时候,会有这种冲击,就像电影里的那些人,不管他们做了错事,还是一直保持真实做正确的事,那都是直接拿出来的东西,是良知吧。良知,就是越来越多的体会到“我们”,我们的不易,我们的艰难。
所以,人活着,会慢慢发现,你可以试着理解很多东西,放下很多,甚至放下“我”,逐步走到“我们”,越来越大的,越来越多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