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史诗》《无去来处》等多部华语作品入围2021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2021年10月2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率先公布第一批入选包括国际纪录短片竞赛单元(IDFA Competition for Short Documentary)、学生竞赛单元(IDFA Competition for Student Documentary)、Luminous单元(非竞赛)、Frontlight单元(非竞赛)等多个单元作品名单,其中多部华语纪录片作品入围。剩下的其他单元将于近日陆续公布。第34届IDFA将于今年11月17日至28日间线下举行。
Frontlight单元

《一天》One Day 

王申 | 纪录长片 | 2021 | 世界首映

《石史诗》是中国导演王申的第二部纪录长片,追随一块被视为西方文化标号的大理石在希腊和中国国际贸易中的三段往返,展示以中国经济作为驱动力的资本主义新时代全球化“食物链“上的众生相。

王申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首作《芳舟》跟拍救助难民的希腊华人组织,围绕“不同民族在灾难面前共生和解”的主题抒写他们如何面对叙利亚难民危机,提名IDFA荷兰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并入围了捷克One World、韩国EIDF等多个国际电影节。

Best of Fests单元

无去来处 I’m So Sorry

赵亮 | 中国香港 / 法国 / 荷兰 | 2021 | 96分钟 | 荷兰首映

赵亮导演的《无去来处》将以当今极度发达的科技所带来的人类命运挑战为背景,围绕全球变暖带来的困境,指向人类在当下进行能源选择时所面临的冲突。

本片将以带有东方哲学精神的视角,引领我们直面当下最受全人类关注的环境议题——核问题。赵亮长期以来对当代的能源产业链保持关注,他于2018年完成了关于一位切尔诺贝利受难者的纪录短片《孤寂的声音》,并在片中引用、重组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纪实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访谈。

导演阐述:作为人类理性高度发展的结晶,恰似一个被开启的潘多拉魔盒,核技术抑或也是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威胁。人类生活的存续与核技术的高风险捆绑在一起,是我们整个时代的生存困境。当世界上一些地方频繁传来核爆的震动,我们是否应该有所警示?所有那些被迫陷于核武器与核污染威胁的人应该怎样活下去?到底是谁在书写人类的命运?我们该怎么办?我想通过影像展开叙事,用核灾影响区人们的日常与那里末日般的景象交织构造一则当代寓言,全景式地呈现核技术的使用如何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改写人类的命运。

华裔导演刘冰新片《All These Sons》与戛纳入围的《第六人民医院》也在此单元。

Paradocs单元

河流,奔跑着,倒映着 A River Runs, Turns, Erases, Replaces

朱声仄  | 中国 | 2021

导演朱声仄前作《完美现在时》曾获第48届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这部新作是一部关于武汉的纪录片。电影用监控镜头带过武汉封城的76天,再用固定长镜头纪录这座长江边上的城市:江岸上的人群、被洪水淹没的凉亭、江中游泳的人……四封写给逝去家人的信穿插其中。

  张昱程导演的《向往之地》也入围影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纪录片节之一——去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曾在其官网放出300部以上全球纪录片供在线观看(如果注册为会员还可以增加至500多部,可按国家,类型进行选择)。

作为IDFA的主办国,荷兰也同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去年的IDFA除了从11月18日到29日,在超过15家影院上映约200部纪录片作品以外,将提供三个线上放映端口,每天在线展映若干部作品,并持续到12月6日。但如果11月份的荷兰卫生防疫限制增加,电影院的线下场次也将减少,而增多在线放映场次。

中国自1996年开始便有作品入选IDFA,到2017年,总计有近百部纪录片被影展收录,包括周浩、杜海滨、徐童、顾桃、范俭等多个如今仍活跃在影坛的纪录片片导演都曾有作品在IDFA入选,IDFA参与见证了新千年以来中国纪录片,尤其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与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