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相关病毒(AAV)有什么作用?
随着几款基因治疗产品的相继获批,腺相关病毒(AAV)作为新型病毒载体递送技术被一再提及。而AAV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也在这些产品的临床使用中被展现。
相较于腺病毒,AAV解决了腺病毒最大的问题——免疫原性。AAV的免疫原性很低,而且几乎没有对人的致病性。这也就代表着AAV载体的使用不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并且其保留的病毒结构不存在致病性,使得AAV载体的安全性大幅提高。
并且当前使用的AAV载体已经失去了野生型AAV整合到基因组上的能力,导入的片段通过首尾相接的环状DNA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又进一步提高了AAV载体的安全性。
不同血清型的AAV载体因为衣壳蛋白的不同,对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转染效率存在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的血清型的AAV载体,还能实现对不同组织器官的精准递送。
当然AAV载体的弊端也比较明显,一是载体容量比较小,二是感染到表达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些缺点目前还没有制约到AAV载体的产业应用。
已经有几款使用AAV载体的药物相继获批。2012年获欧盟批准上市的Glybera是第一款获批的AAV药物;随后在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Spark Therapeutics的Luxturna上市;2019年美国FDA又批准了诺华旗下AveXis的Zolgensma上市。
如果说这三款产品有哪些共同点,除了用了同样的递送系统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贵”。这三款药物的价格都堪称天价,Zolgensma的定价达高达212.5万美元,是目前为止最贵的药物;Glybera则因为定价过高无人使用,而最终黯然退市。
一款产品的定价要综合考虑到产品的生产成本、推广费用、已经花费的研发费用,适应症群体等多个方面。我们并不想在这里过多的探讨有关商品定价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导致这些产品最终定出天价的原因中,AAV载体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且从目前为止几款产品的表现上看,AAV似乎非常契合这一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