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亚当斯作品赏析
“但凡对风光摄影有所了解的人,对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和他的《月升》不会陌生。据统计,《月升》自上世纪40年代至亚当斯去世前,共洗印了950张,总市场价值超过一亿美元。”
《月升》,安塞尔·亚当斯,1941年
1902年2月,亚当斯在父母的床上降生,虽然非常活跃,但却体弱多病。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中,亚当斯的鼻子被打破,此后他也再未做过矫正手术,人们能明显发现他鼻梁上的断裂痕迹。这次地震也给童年的亚当斯带来巨大震撼,在他早期的记忆中,充斥着连篇毁坏的城市以及地震后的火灾场景。
亚当斯对事事要求划一的教育体制相当反感,13岁即离校自学,梦想成为钢琴家。14岁那年,他到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游玩,获赠一台照相机(Kodak No. 1 Box Browni)。亚当斯的摄影之路由此起步。那个因为地震摔伤了鼻子不愿意去上学的自卑男孩,和乡下的小伙伴徒步、爬山、探险,逐渐自信起来,他还加入了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The Sierra Club),和美国早期的一些环保运动先锋交往甚密。
1927年在优胜美地的半顶山上,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在那个高度还是可以摄影的,用他的原话说:“……一首冷峻又炽热的真实的诗”。他的摄影作品呈现未沾人迹前的自然风光。
《月亮和半圆山》,安塞尔·亚当斯,1950年
曾经觉得,风光照可能是摄影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类。只要风景好,怎么拍都好看。就好比去大提顿国家公园,看到大地苍茫无垠,四座雪山在蓝天下巍峨而立。感觉哪怕是瞎子呢,只要拿起手机随手一拍,也能得到一张风景明信片。
《雪后初晴》 1937 年
更何况,很多风景绝美之地已被不知多少人拍过。旅游攻略里早就有人总结过了,哪里看出去景色最美,什么季节色彩最丰富,什么时候光线最好,等等。只要花时间做点功课,想把美景拍得不美,反倒不太容易。
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人拍回来的风光照看起来都一模一样。同样的取景、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光影。用言情小说里的话来讲,“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
《冬季日出》 1944年
亚当斯拍风光照时,可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借鉴。许多今天人们熟悉的风景绝佳处,都是他第一个发掘的。和后来千篇一律的模仿品相比,亚当斯的照片,哪怕看上去呈现的是一样的风景,但有力量、有深度。让人仿佛觉得高山深谷、平原流水的灵魂被他摄入了照片里。
《缪尔山边湖》1933年
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气场,欣赏他的很多作品,都像是在听一段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这和亚当斯本人的一种说法互为印证:“当我看到一张好照片,常常会听到照片里的音乐。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自作多情,而是一种结构上的感觉,是音乐自发地从照片中产生出来的。”日复一日严格的音乐训练使他养成了极其敏感而精准的艺术感召力,将他的摄影创作推向成熟。
《冬日风暴散去》,安塞尔·亚当斯,19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