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心灵,才能跑进阳光

文/如蓝

我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抑郁的病人,这类人的得病原因各式各样,常见的有高考失利的,亲人去世的,目标定的太高,而达不到的等,我知道像张国荣,三毛等名人也都得过抑郁,就对这个病很感兴趣,有时也翻一些心理学的书。

我发现这类人有个通病,聪明,心眼小,对自身的期望过高,比较迷茫,开始思考,找不到所谓的人生意义。西方有句话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类人,因为思维太活跃,旁人跟不上他的节奏,有时候就无法与身边的人交流,所以就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求败的感觉。见过一个朋友,成功人士,很迷茫,他说,失去人生的目标在一个个心愿达成之后。

他和我聊天,我当时就纳闷了,说再找一个心愿就是了,他说,没了,没什么可以吸引他的东西了,功成名就,妻贤子孝,父母健康,房屋数座。我就笑了,说你实在找不着事做,做一阵义工算了,出出汗,帮助帮助别人,也省的你闲得睡不着觉。我当时只是和他开了个玩笑,过了几个月,他来见我说他病好了,还基本上是我治好的。我就诧异了,我又没给他开处方,怎么就是我治好他了呢。

原来,离开我后,他去了西藏旅游,走半路上见有的牧民生活很艰苦,很震撼,想起我的话,就把随车的物品大部分送了他们。他说,那一刻,牧民的脸上的笑容很灿烂,很美,自己才发现,自从当了经理,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的笑过了。他对着汽车的后视镜模仿牧民笑了笑,发现自己笑起来比平时耷拉着脸精神多了。

他用手机照了一张蓝天白云下自己咧嘴笑的照片,当他抬头望天时,发现天很蓝,很美。忽然觉得心里很干净,平时生意场上那些勾心斗角,那些计较纷争,仿佛都远了。多少年了,只有那一刻,心里是安静的,是轻的。他躺在草地上,放了一曲《春江花月夜》,那是我建议他听的,因为我听说那首曲子有安神的作用,所以推荐给他。

他说,他是第一次认真的听一首没有歌词的音乐,耳朵就像被洗过一样,那么多年被噪音污染的耳朵在听到音乐后,得到了它应得的营养,他所有麻木的感官在那一刻苏醒了,当时他想到了一句话:人生的目的在于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快乐。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当你对这个世界的索取够了,而不付出时,你的心就满了,就像一个房间总是堆得满满的,阳光和空气怎么能透过来呢?他在这种愉悦的状态下,延长了在西藏的旅行时间,自愈了。

我知道,这种体验,叫做“高峰体验”,心理学的名词,百度上可以搜到,只是好多人看不懂,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这是一种“禅”的最高境界,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它是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与超然的情绪体验。

经历过高峰体验后,每当遇到困难时,回忆起那不平凡的一刻,内心会荡漾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上是科学家对高峰体验的解释,我自己的观点是,一棵茁壮的大树在内心轰然长出,那种破茧而出的痛和快乐并存,那种内心的善良和勇敢融为一体,那种心灵成长的枝繁叶茂的体验,只有至情至性人才能体会的到,才能享受的到。

佛家讲究空,道家讲究无我。好比一杯水,本来是你的,全部给了别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就像萨捶王子舍身饲虎一样,我们常人是做不到的。鲁迅先生说,人要活着,然后爱才有附丽。常人的智慧如果加上高峰体验,就是一种圣人的状态,黄帝内经是这样解释圣人的: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hui)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百数。

古人所说至人的境界,我们是不好达到的,但是,我们经过修炼,达到圣人这个境界是可能的,因为它看起来不是太难,我们只需要做个快乐的俗人就达到了。但是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性格。我们知道,抑郁的人不快乐,但是,他们在思考,我们要达到这种高峰体验,或许要很久,但是他们也许仅仅是一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常被别人引用,但总引用前半部,到形弗乱其所为这里,就打住了,因为,引用他的人自己恐怕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形弗乱其所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