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将音乐优美表达的大提琴家

大提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乐器,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乐器。它的声音沉郁而充满感情,舒缓中透着优雅,相较于小提琴它少了一些疯狂,和钢琴相比它多了一些稳重和回味,它的存在就像中国古代的古琴,最重要的音乐是和自我的对话,在拉奏中感受自我情感的起伏,在这种寂寞中寻找灵魂的归宿和内心的安宁。
我觉得大提琴就像一个优雅的绅士,而马友友将大提琴更优美的表达出来(在大众文化中推广了它)。
记得曾经上音乐课的时候,我所在的小学以拉二胡文明,而老师大多是学美声出身,音乐课总是透着一种淡淡的阿炳的苦痛和意大利歌剧的雄壮,中西混合,好不热闹;而初中时,音乐老师应该受苏联音乐的影响,她非常喜欢俄罗斯风味的音乐,让我们在她的手风琴的伴奏下唱出许多欢乐的歌曲;到了高中,笛萧这些传统乐器得到音乐主任的推广,担任我们音乐课的讲师则更喜欢欧美风的音乐,她在课前总会坐在钢琴旁自顾自的弹一段《少女的祈祷》或是德彪西的《月光》,每一首乐曲都透着浪漫,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欧美世界高雅音乐的殿堂之门,认识了拉小提琴而自成风格的陈美,还有那个为李安《卧虎藏龙》作曲的马友友,当看到马友友的演奏视频,听到他演奏的曲目,整个人都被他充满情感的琴声所诱惑,这是一个带有内敛情感的大提琴家啊,当时,想要学习大提琴的欲望空前膨胀,但是家乡却没有教授大提琴这门乐器的专业老师,十分遗憾。
在这本《我的儿子马友友》的书中,虽然说内容有些过分夸赞和自以为是,不过它所传达出对于音乐天才培养的许多条件和建议,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当然,这本书也透露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对一个人终生的影响。这也启示我们这些已为人父人母或是将会成为父母的人打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会教育和生活。
1.马博士(马孝骏,马友友父亲)一向认为音乐跟语言一样,最好在儿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去学习。“音乐”,他说,“改变儿童生活方式,而在乐团拉琴令孩子进步更快,因为一起弹奏音乐,会学好思想;他们不再只是弹奏音符,而是制造音乐。”
镜子之后
玛丽莲梦露
镜子之后
玛丽莲梦露
2.著名乐评人哈罗德·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光辉一族》中写道:有些儿童生下来就以耳朵、记忆、及时反应、综合力、智慧、眼光这个次序发展······这些儿童就是那些将来成为伟大演奏家的人。
3.友友年轻时接受一家报纸访问,表达了他这种感觉:“父母亲鼓励我要有自己的标准,还要尽可能把标准提高。不要相信别人的赞美,凭良心做事,坚守自己的立场。”
镜子之后
玛丽莲梦露
镜子之后
玛丽莲梦露
4.雅文记起卡萨尔斯大提琴的撑脚在木地板上造成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错综复杂,难以辨认,但从这些默不作声的痕迹图案就可知道大师花了多少时间去练琴。
5.在霍华德主持的访问中,友友引用他一直当做是亦师亦友的罗斯先生给他的忠告:“拉琴时,一定要觉得乐器好像是你身体的一部分,琴弦就是你的声音,大提琴就是你的肺。”
镜子之后
玛丽莲梦露
镜子之后
玛丽莲梦露
6.有人说音乐家是天生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monvwent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