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驳“淮海战役中粟裕在总前委授权下才能调动西兵团以外的部队”

看到标题很多人会觉得很可笑,但这确实是某汉奸发明的谣言,并的的确确影响了一小部分人。

所以有必要再花一点时间来驳斥汉奸的谣言!

先简单回顾下淮海战役当时的背景

1948年6-7月,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歼灭国军整66师,整75师,区寿年兵团部及黄百韬兵团一部,歼敌9万余,史称“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不光一举完成了“城南庄军令状”,同时打破了中原国共僵局,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反攻打下坚实基础。

这里有必要顺便反驳下汉奸关于豫东战役的谣言。

某汉奸不遗余力的在网上叫嚣豫东战役是惨败,粟裕部元气大伤,要退回山东靠东兵团来救济;并且贴出国军的回忆录来炫耀战绩,似乎比国军还要来得兴奋。

关于豫东战役的始末军史上有详细记载,豫东战役的历史影响与地位军史界和学术界也早有定论,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不是几个汉奸的谣言就能改变的!

豫东战役后,华野所有部队在山东会合,准备济南战役,“七月分兵”正式结束。

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就是1948年9月24日,粟裕向军委首先提出“淮海战役”的设想: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

10月11日,对“淮海战役”有了新的战略设想:第一阶段的重心,集中兵力歼灭以新安镇为中心的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以6至7个纵队,分割歼灭敌25师、63师、64师;以5至6个纵队,担任阻援或打援;第二阶段,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地区之敌,以其余兵力担任钳制邱、李两兵团;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亦须准备以5个纵队左右的兵力担任攻击,其余主力打援和钳制。

此时来看,还属于“小淮海”的范畴,汉奸们挖空心思找到了1948年5月23日,谭震林给华东局一封关于“海州,新浦作战建议”的电文,企图来混淆视听。言之凿凿“淮海战役是谭震林提出的”

淮海战役的转折点来自于1948年11月8日著名的“齐辰电”!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

(一)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二)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裕 张震

齐辰(8日7—9时)

电文中对战局的判断“未来长江以南不致有大的战斗”、“严重战斗要在华南才有的打”等可谓惊人的准确!

我们再来看看1948年11月4日,由粟裕,谭震林,张震,陈士榘签发的“淮海战役攻击命令”

可以清楚的看到,命令中包括所有华野作战部队,同时可以看到“陈邓率中原野战军一,三,四,九等四个纵队……首先求歼孙元良兵团全部及邱兵团一部,并切断徐蚌线……

此时距离11月16日“淮海总前委”成立还有12天时间,谣言不攻自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