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阁,登高望远饱览镇江城

★旅游地点:镇江西津渡之云台阁

云台阁建在山顶,虽然这座山也不算高。阁下是一幅砖雕《西津古渡》,树木葱郁,屋舍俨然。当然,还有滚滚的长江水。

阁两侧有长廊相接,右边有二翁亭,这里视野不错,整个西津渡似乎都尽可以收入眼底,还能看到蒜山上的算亭。

二翁说的是两个诗人,说丹阳新旧太守林子吕希、杨次公杰首登,杨杰还写了一首诗,开篇一联是“来陪杖履蹑孤峰,故老旁观叹二翁”。后来苏东坡有《再和蒜山亭并答杨次公诗》,又有《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因此二翁亭这个名字还是大有来历的。

左面是聚明堂,明堂是指住宅的前方,水聚明堂指住宅前方有水聚集,风水学上水主财,“水聚明堂为吉”,就是财气聚集。云台阁北面下临北湖,遥望长江,那真是一块聚财宝地了。

说到堂名,还有一则传说。相传蒜山寺在唐宋的时候属于金山寺管辖,元朝至元年间,当时的镇江路总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这串官衔加名字实在太长,一听就知道此人是蒙古人,其实名字就是薛里吉思——强占蒜山佛教地产,在东西两座山顶建云山寺和聚明寺,虽然是名字叫寺,其实是基督教堂。

金山寺僧与基督教教民因此打起了属地争讼的官司,皇庆二年元朝廷裁决将所建的两座寺庙归还金山。金山寺在原址上改造兴建佛教般若院,属于金山下院,并把土山改名为银山。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的楼阁,具有宋、元古建筑的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不过看着很新,建成时间应该不太久。它是由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杜顺宝领衔设计的,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亭、堂、阁组成的一组整体轮廓跌宕多变的建筑群,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前厅、二翁亭、聚明堂、廊和主阁木作采用高档缅甸柚木。主阁以高台为基座,明三暗四的结构。

一二层四面环以外廊,三四层方形,每面三间,屋顶采用方尖四面出厦造,建筑总高32.015米。宝顶采用纯铸铜贴金的方式,重约3吨,净高5.12米,底座宽2.05米。云台山本身高67.8米,因此云台阁的总高度超过100米。

说起云台阁的名字由来,不知道与道教是否有些关系。云台阁也是汉代汉宫的高台名称,汉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的场所,后来借以指代朝廷。汉明帝的时候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追念前世功臣,后人也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的地方。不过看起来,这座云台阁似乎与这几种说法都没有太大的关联。

走进楼阁,验过票以后套上鞋套,才能进入大厅。这座大厅很高大雄伟,正中央是云台阁的微缩模型。这是柚木卯榫结构,长256厘米,宽251厘米,高150厘米。上面有匾额“吴楚胜概”,虽然没有上漆,不过这规模比我们在阁下看更直观。

左侧是《西津揽胜图》,是一幅掐丝珐琅画,宽355厘米,高195厘米,颜色鲜艳,但居民还是用的黛瓦粉墙。

右侧的正面照壁墙上,是由镇江籍著名书法家宇文家林手书、祝瑞洪创作的《云台阁颂》,材质阿富汗玉、墨绿玉,高380厘米,宽320厘米。

厅内还有一件文物,是一九五四年出土于镇江大港镇烟墩山的宜侯夨簋,内有铭文一百二十余字,记载了宜侯受封的情况,为感谢王的恩惠铸此宝器。宜侯是仲雍的后代,镇江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地名“宜”就出在此簋。

说到这件文物,这四个字里面我居然只认识了一半,不过簋倒是能连猜带蒙,大致知道读gui,夨字还真是完全不认识。打五笔还打不出来,后来用手写再查找关键词,才查到这个字读ce,是宜侯的名字。看来,博物馆逛得还不够,扫盲目标任重道远啊。

阁内逐层都有各种材质的画作,从三国到民国绘就的镇江城,逐一展示了镇江城的历史变迁和古城风貌。

《三国铁瓮城》是青铜铸造,高200厘米,宽300厘米。公元二百零九年,吴大帝孙权筑铁瓮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门和西门,内外都是砖壁,这也是镇江历史上最早的城池。

《六朝京口城》是一幅瓷板画,六朝的时候镇江被称为京口城,是在三国铁瓮城的基础上东扩南进,是东晋徐州及晋陵郡,南朝南徐州及晋陵郡治所在。从板画上看,当时的京口城已经颇具规模,山川秀丽。

《唐东西夹城》是金箔画,高220厘米,宽达800厘米。东西夹城是唐文宗大和年间润州刺史所筑,因为紧贴着子城(即铁瓮城)东西,故称夹城。

这幅画主要表现城镇风貌,人物众多,看得出来,此时的镇江城已经进一步繁华。

《宋罗城》也是一幅瓷板画,与《唐东西夹城》的尺幅一样。僖宗乾符年间,润州刺史周宝始筑,南宋嘉定七年,镇江郡守史弥坚重修,是镇江古代城池中地域范围最大的一座。画作上的人物散在城镇屋舍中,城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

《明府城》是紫铜浮雕,高260厘米,宽300厘米。明初洪武元年,镇江卫指挥宋礼主持建造,奠定了近代镇江城区的规模和格局,很多地名至今仍然沿用,像弥陀寺巷、磨刀巷、演军巷等。

《清镇江城》是楠木木雕,高260厘米,宽300厘米。清代镇江城厢基本上沿袭明府城的格局,一八五三年,太平军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在原来府城的北侧和西北构筑新城,长六余里。

《民国省会镇江城》是蒙古黑影雕,宽435厘米,高390厘米。1929年至1949年,镇江可是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存在物。当时大兴土木,兴办实业,虽然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也破坏了延续千年的古城风貌和原有的水系。

三楼大厅里是多媒体影院,放映三千多年来镇江城市发展面貌变迁的影片。不过,大多数游客并没有耐心从头看到尾。感觉看了几幅各种材质的图画,大致上也了解得差不多了。

四楼可以三百六十度无遮挡看尽镇江城全貌。不仅西津渡历史街区的黛瓦灰墙,还有镇江市区的高楼大厦。

对照着方位,甚至还能看到金山、焦山和北固山,长江滚滚东流水,一去到海不复回。

《台台胜景图》是一幅漆壁画,高650厘米,宽435厘米,是云台阁内比较少见的竖壁画。

云台阁掩映在山川之中,朝阳初升,把云台阁和整座蒜山都笼罩在云霞之中。

天花板上的井藻也是非常华丽的,中间是八边形围拥着三朵牡丹花,纯金色。四周是八位菩萨端座莲台,祥云环绕。

云台阁虽然是当代建筑,但其规模和地理位置,都足以担当得起镇江新地标这一称谓。我尤其喜欢四楼的视野,那真是无死角地饱览镇江城啊。

自驾游:镇江西津渡之云台阁

10月初秋

(0)

相关推荐

  • 云台文脉一线牵

    协智 关注 云台文脉一线牵 12小时前 阅读316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一面临江,三面拥山.其中金山.焦山和北固分别因为白蛇传.甘露寺和瘗鹤铭等名扬天下,而对于坐落在城市西边的云台山,对于它的历史遗迹 ...

  • 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

    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 过京口 瓜洲正对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 过客放船忌险阻,何人击楫问英雄? 白云渺渺生秋树,黄叶萧萧落晚风. 铁瓮城头一登眺,天南天北思无穷. --元  王冕 京口 即 ...

  • 江苏最容易被人低估的城市,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白娘子的原型在这里

    镇江在江浙一带算是低调.小众.毫不张扬的一座小城.城镇江这座江南慢城,有山有水有底蕴,地处厉害的江苏,作为"江苏省最小的地级市",镇江这样一座小城很难被人们注意到.去之前大家可能只 ...

  • 水阁塘自然镇

    水阁塘自然镇 水阁塘自然镇位于柏社乡政府驻地东北6.5公里,辖1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389户,1350人,区域面积0.6平方公里. 水阁行政村驻地就在水阁塘自然镇上.区域面积1.86平方公里,耕 ...

  • 永镇江城绳金塔

    邻水滕阁,多帝王之气,凌霄绳金,多黎庶之风.塔阁虽并古于唐,然阁因勃赋而名天下,塔则以庙会而蔚人间.故曰:昔之豫章,今之南昌,若论人文名片,滕阁之宏,逊于宝塔之朴.<绳金塔记>开篇如此阐明 ...

  • 西津渡(云台阁)

    p1 p2 p3 p4 p5 p6   云台阁的建成为镇江增添了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登顶云台阁,眺望四方抒不尽的赞叹,看不完的镇江美景尽收眼底. p7 p8 p9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 ...

  • 这是镇江城的“双黄连”啊!

    ▲ 最近,"双黄连"风头正劲,在此蹭他一个热点 . 镇江的金银花, 黄芩.连翘,都是很美的花. "双黄连"方剂是由清代<温病条辨>中记载的" ...

  • 丫霸!一座镇江城,一片城东城西老街巷,前世今身惊情3000年!

    镇江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古老的城市街巷,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您知道这些街 ...

  • 因朝鲜战争而建的镇江四院,风雨近70年成为现代化名医院!镇江城一半多的孩子从这里诞生

    朝鲜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世界的心弦,前两天朝鲜宣布"改革开放"更是刷爆朋友圈.很少有人知道,在镇江,有一座因为朝鲜战争而建的医院,经历了近70年,终成一家现代化综合名医院. ...

  • 最强五大天团登场: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昭勋阁,紫光阁

    公元630年,唐朝一代名臣杜如晦去世.而他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凌烟阁,将当初跟他打天下的功臣们的画像放置在其中.也是为了纪念他的光荣岁月.而之后,唐朝皇帝也有将本朝 ...

  • 东坡阁,饱览阳羡风光

    ★旅游地点:宜兴阳羡溪山之东坡阁 从阳羡溪山的牌坊往前走,就能看到建在山顶上的一座阁,这就是阳羡溪山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东坡阁,由国内古建筑学泰斗朱光亚先生主持设计,以东坡文化为主题,采用宋代建筑风格而建 ...

  • 秦岭镇分水阁,一屋檐水分江河 这里可看水系奇观,可赏连翘花海

    原标题:秦岭镇分水阁,一屋檐水分江河 这里可看水系奇观,可赏连翘花海 分水阁 连翘花海 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文化底蕴深厚,她是整个秦岭山系唯一一个以"秦岭"命名的地方.秦先祖之祭器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