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建的时光之美 莲 莲

北京晚报 | 2021年10月26日

莲 莲

  10月初的连日暴雨,使山西众多的古建筑出现险情。山西古建筑已经习惯北方的干燥气候,招架不住罕见的暴雨。根据上报到山西省文物局的信息,到10月11日,1763处文物出现险情,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6处。险情包括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这句话流传甚广,但长期以来,煤炭成了山西的代名词,以至于人们忽视了三晋大地上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建筑之魅力。

  几十年难遇的极端恶劣天气,使山西这片拥有国内早期顶级古建筑的文化大省重回人们的视线,让人们从尘封的往事中忆起了中华遗产最为精彩的三晋大地,进而重新认识山西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

  本期的“品读”介绍笔者走访过的一些山西古建筑,有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有些则堪称数个朝代的古建筑“博物馆”。  

  山野小庙最古老

  春秋末年周成王的桐叶封地,产生了春秋五霸中的晋国,后来又有了由晋国分出的韩、赵、魏,之后才有了强盛的大唐帝国。三晋大地,总是背负着太多的往事,仿若历史深处吹来的风,还染着宣纸上晕开的淡淡墨色。而岁月荏苒,历史淹没了夯土砌裹的古城墙,剥蚀了朱红雕琢的旧城门,干枯了黄河外的盐池水井,佝偻了泥塑中的美人神像,多少个涅槃重生后,亘古交替中,后人还能看到那风雨后屹立千年的古建筑,还有那黄河边矗立千年的铁人将士。

  唐代是中国历史与艺术的黄金年代,进入南禅寺与佛光寺,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如今山野中寂寥无人的古寺也曾繁华。佛光寺是唐代官式建筑的活标本,它诉说着唐代佛教大难之后的信仰回归,面对它,仿佛面对着那个风华绝代的盛世王朝。

  从忻州去南禅寺,车窗外的山野风景略显平淡无趣,缓缓步入南禅寺的院门之时,可在庄严肃穆中读出时光的沧桑,在静谧与悠然中聆听历史的回音。南禅寺建于唐代,是中华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古建筑,没有之一,因为佛光寺还要比它晚了75年。大殿背后的一根木头,是中国历史最早的木结构中最老的一根木柱,从这根木柱的风化程度,就可以读出它经历的沧桑岁月:安史之乱的暗无天日、黄巢起义的艰难岁月、五代十国的风云变幻、北方契丹的趁机崛起、蒙元铁骑的肆无忌惮……千年的历史风云都被镌刻在这一道一道的纹路里,这一个一个的斗拱中。南禅寺只是一座山野小庙,体量不大,但斗拱宽大,出檐深远,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感觉,久远的木结构古建筑美感,使本来显得有些枯燥的木头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姿态,这纵横恣肆的古韵,便是美木的灵魂。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不过,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的第一个古建筑“活化石”,是同样位于五台县内的佛光寺,南禅寺则是后来被发现的。

  梁思成发现“活化石”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想要看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结构古建筑。一个偶然的机缘,在敦煌117号洞窟中,梁思成发现有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上面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建筑,让他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于是按图索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骑着毛驴跋山涉水,开启了寻觅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旅程,佛光寺也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活化石”。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坐东朝西,整个寺院共有三重院落,其中,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为金代建筑,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后,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唐代以前的古物,古寺内外另有唐塔及唐代经幢,其余建筑均为明、清所建。而最让人惊喜的,是几乎站在寺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古寺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布局正是体现了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

  时光回到公元857年,从长安远道而来的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带着京都工匠,和当地人共同建造了这一座伟大建筑。建成时的佛光寺,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都巧妙地汇集在这座寺庙里。但是,众人也有过一种猜想,从古寺“坐东朝西”而不是“坐北朝南”的常理来判断,认为现在的东大殿并不是其主殿,只不过是佛光寺当年的东配殿而已。梁林夫妇是从壁画中发现的佛光寺,而当您真正去敦煌看了这幅壁画后,再来看佛光寺的布局,便可以断定东大殿非主殿的猜想恐怕并非事实。整个佛光寺的布局,是依托佛教名山五台山当靠背,古寺朝西完全是地形使然,佛光寺所处的整个山坡乃背靠五台山主脉朝西,所以建筑自然也是如此布局,身处实地便可以看出,整个古寺再没有更大的平地能容下另一大殿。

  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严之势。若阳光倾洒在大殿内,抬眼望去,你便可以清晰地看见梁架上宁公遇的布施题记,而时光,却已过去了十个世纪,流年翻转中,留下了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殿内的唐代墨书、唐代彩塑、唐代壁画及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细节实例,呈现在后世眼前的是一个一个绝品,它们已不只是文物精品般简单,佛光寺东大殿端坐在两株古柏之后,这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单体范本实例。

  朝代一代一代地更替轮回,总要有物化的东西来承载。不仅是宗教学说流转沉浮,不仅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面对曾有过的古建筑的毁灭性破坏,东大殿外一角落留存的祖师塔更显珍贵,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另一座北魏古塔是河南省登封市“天地之中”的嵩岳寺塔。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前院北侧,建于金代,坐北朝南,单檐悬山式殿顶,珍贵的是殿内佛坛上有金代彩塑7尊,东西山墙与后墙上绘有五百罗汉渡海图的壁画故事,壁画为明代宣德四年所画。寺院西北边的山谷中,散落着佛光寺另一处塔林,不同于古寺正后方的塔林,该塔林始建于唐代,现存四座古塔中,最早的一座是唐代墓塔,其他塔朝代较晚,形制有圆形覆钵体、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此处塔林整体近年来有过修缮。

  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一整套古寺格局及珍贵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能够保存至今,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奇迹。

  河谷中的古建“博物馆”

  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名言“上党从来天下脊”,意思是山西上党是天下之脊,其实东坡先生是想说上党地区地势很高,这块高地孕育了晋东南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浊漳河。浊漳河为漳河的上游之一,有南、北、西三源,遍布了整个长治地区,也切割开了南北太行山,中间形成的河谷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山西与河北交流往来的重要通道。曾经商贾穿梭、人货密集,河谷中的信仰自然就被逐渐营造,于是寺庙、道观等各种古建筑群层出不穷。

  这条人文与风景俱佳的浊漳河谷,全程总共二十来公里,却分布着八处“国保”级别的古建筑单位。当你行驶在这条河谷中时,弯弯曲曲、时上时下的路况,还有路两侧时而望不到顶的悬崖与绝壁,都会让你感叹这里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相融共生的雄奇瑰丽,正是艰苦的地理条件,才使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与文物留存至今。

  天台庵是这条河谷中最老的古建筑,它矗立在王曲村的高地上,《诗经》中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形容建筑的屋顶像鸟的翅膀,似在飞翔。当你站在天台庵大殿前,其深远的出檐,起翘的翼角,正如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韵味十足。似有一股穿越的气场,让任何前来寻访的后人,被其佛殿古朴而又苍劲的气质深深吸引。因地处偏僻,天台庵不见任何县志记载,根据殿内木架结构的具体做法,佛殿的建造时期被判定为唐代,在后期维修时,通过两处模糊的梁架题记,综合判定天台庵建造的具体时间应在唐代灭亡后,晚唐乱世让这座古寺的建造计划一再缩水。最后建成的大殿非常小巧,硕大的斗拱显得额外突兀,木栏式样的窗户,如斯如飞的四翼,唐风十足。整个天台院子里只有这么一间屋子,大树下,还有一块字迹已经无法辨认的唐碑。

  短短五十多年历史的五代时期,山西却留下了四座属于这个时代的古建筑,四座中三座都在浊漳河谷里,除了天台庵,还有大云院和龙门寺。大云院坐落于龙耳山的山腰上,龙耳山九条支脉环抱着这座恰似明珠般的千年古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实会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九龙戏珠大云院”。如今,观音堂早已不知踪影,马超避难的连环洞也难觅踪迹,只有大云院还真真实实存在着。

  大云院大雄宝殿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屋顶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最为珍贵的是大殿内东侧墙壁上绘有全国仅存的五代时期壁画。壁画内容描绘了一幅祥和的西方净土世界,辩经中的维摩诘风采照人,两侧是观音和大势至菩萨,背后有祥云和天宫楼阁环绕,人物形象圆润丰盈,衣服着装长袖飘逸,唐代画风犹存,是极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寺前的高地上有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所建的七宝塔一座,塔身通体用青石雕琢,细节上飞天与人物雕刻精美,生动细致。

  龙门寺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龙门山腰,其规模宏大,是一座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木结构古建筑于一寺的古建筑“博物馆”,它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古建筑的演变过程,旷古烁今!

  前往龙门寺时,沿途山峦耸峙、夹石凸起。据史料记载,北齐天保年间,有个法号叫“法聪”的和尚云游至此,顿觉此地清幽怡人,灵气飘逸,遂禀呈圣上,传旨建寺,初名“法华寺”,后唐时有50余间殿宇,宋时增至百余间。

  一座不起眼的悬山式木结构古建筑西配殿,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这是中华存留于世的唯一一座悬山顶五代建筑。西配殿体量不大,低调的悬山顶、低调的屋脊斜坡,屋檐下饰有历代施绘的龙腾云图和素雅的拱眼壁画,不事张扬,静默伫立。

  紧邻西配殿的,便是大雄宝殿。北宋晚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来说,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座大雄宝殿便是在《营造法式》颁布后不久诞生,这座建于北宋绍圣五年的大殿,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出檐深远,展翅欲飞。

  殿前的金代山门朴实无华,或许是白山黑水间自带的质朴,与同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元代建筑相似,只带一些粗犷之风,却自有动人之处。燃灯佛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后进,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拱疏朗,肥厚敦实,每一根梁每一根柱每一条椽都是原生态的原木形状,稍加砍制便使用。木头还保留着原来的身姿与面貌,这种未经雕饰的美,也暴露出“年华果腹”的老迈。寺内其余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建,从五代到北宋到金元再到明清,这之间跨过了700年左右的光阴,巍巍太行把所有的大气磅礴和气宇轩昂都凝固在了这条浊漳河谷里,定格在那些静默不语却留住时光的建筑群落之中。

  青莲寺上寺秋景

  “晋东南”泛指如今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包括如今的晋城(古泽州府)、长治(古潞安府)两个地级市。在我国早期古建筑调查中,宋金两朝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全国现存145处,而晋东南这一地区就占有68处。一榫一卯,一砖一瓦,一部《中国建筑史》,让发现中华早期建筑的序幕,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拉开。那些古老的营造法式,承载着古代工匠的匠心之美,晋东南的古建筑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年代之久足以令人震撼。

  从泽州城区到青莲寺约20公里,往太行山方向一路东行,进入丹河河谷之后,沿河谷南下,于寂寂青山间远远便可看到青莲寺,那隐于莽莽太行深处的古刹飞檐,宛如尘世外的青莲净土,又如实现穿越梦想的红尘秘境。一条古道是古时从泽州前往青莲寺的进香古道,因为大部分与如今的晋张线及晋新高速重叠而被毁弃,独留下丹河河谷一小段至今尚存。古道青石铺地,从山坳间穿越而过,青石两旁林木苍翠,野花遍地,鸟鸣幽谷。

  青莲寺分为上寺与下寺两个部分,上寺也叫新寺,不过这个“新”字乃是相对于始建于北齐而言,虽说是“新”,现存建筑已是宋代以前的超级古寺。置身在青莲上寺的院落中,前方的释迦殿,身后的藏经阁,左侧的地藏楼,右侧的罗汉楼,随便留存下来的殿宇楼阁都是宋代原物。主殿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木构梁架与斗拱铺作规矩整齐,劲道有力的斗拱端立柱头,如一朵朵神圣的青莲花,盛开在北宋元祐四年,四座宋构围合出一方小小的院落,仿若一方被时间彻底遗忘的存在。千年的风霜雪雨也曾掠过藏经阁檐角的角神,也曾掠过释迦殿雄壮的斗拱,也曾掠过院子里经幢投下的剪影,却掠不过时光下苍老的斑驳。

  青莲下寺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史载慧远法师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续建,形成现在的规模。下寺规模不大,现存建筑有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西侧院外有唐代法师灵塔。正殿也称弥勒殿,面宽三间,为后世复建,但庆幸的是曾经的殿虽然被毁,但方形佛坛上唐代彩塑弥勒佛、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和供养人六尊彩塑现存,他们是青莲下寺最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断梁”撑起中佛殿

  从晋城到高平,一路山峦连绵,河道纵横。这片土地是炎帝的故里,也是长平之战发生地。金戈铁马远去,精美宏伟的古建筑在这片遗址上伫立着,沧海桑田,历史的轮替在这里悄无声息的演绎。偏僻的小岗上,崇明寺寂静的矗立,崇明寺为二进院落,由南至北现存天王殿、中佛殿、后大殿及东西廊庑,天王殿两侧有钟鼓楼。其中,中佛殿现存建筑为北宋早期原物,是崇明寺建筑的最精华,也是高平市现存最早的宋代古建筑。中佛殿矗立至今的原因,只因为一根“断梁”,“断梁”怎能撑起一座古建筑且历经千余年?这听起来非常匪夷所思,跨进中佛殿的殿宇,谜底便可解开。

  中佛殿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大殿,却使用了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一样的七铺作斗拱。由于其营造年代正处于北宋初年历史变革期,营造手法与唐代佛光寺相近也就自然让人理解了。乾坤是在殿内的,所谓“断梁”,利用的是两根直径与长短相等的短梁对接而成,“断梁”正中缝下,用顺袱来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上,并将尾部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之上,这一建筑特点是古代匠人的因材设计,这一独特创举,实属别出心裁又小材大用,实在妙哉!外部巨大的斗拱和深远的出檐无不彰显着中佛殿的气势和格调,岁月的磨砺又使中佛殿显得古朴实在。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默默讲述的,是它背后所处朝代的故事。而历史绝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也不是一点点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逸闻传说,更不是我们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仿古形象街区。历史文化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是无须言语就可以用心解读的,正如山西这些木结构古建筑,历经千余年而依然屹立着的雄伟殿堂,抬头仰望那一根根斜插出来硕大无比的斗拱与飞檐,他们承载的不仅仅是房顶,是梁架,他们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千年后的后人面对着他们,感叹时光面前,自己是何其的渺小,又是何其的幸运与之相见。

  三晋大地就是一本古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嵌在字里行间,临风开卷时,让人们浑然置身在历史瞬间,再从时间的褶皱里品读出沧桑。当国内众多景区香火鼎盛吸引着无数的旅行者及香客的时候,别忘了山西这些千百年来见证过时光的原生态古建筑,在寂寞地坚守着中华历史以及艺术的原生态。

.

(0)

相关推荐

  • 传统建筑屋顶漫谈之一(庑殿顶)

    小编按:作为中国人,不能没有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在为民请命.埋头苦干的人中,在传统典籍中,在琴棋书画中,也在传统建筑中.建筑作为时空的艺术,昭示着古人的民族精气神.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和西方传 ...

  • 人说山西好风光:平遥和五台游记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出差山西,长治课程结束后顺便做平遥.五台一游,这是一路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多是山西人骄傲地告诉我,旅程结束,深感此言不虚. 平遥篇 <平遥古城:平原上的拉斯维加 ...

  • 中国古建筑的王者,这个省没有敌手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城市漫游计划(id:csmyjh01) 或许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是绚丽多姿的,它有着多种多样的符号.如果山西是一幅彩绘,那 ...

  • 观展|漆器:年轮中的时光之美

    漆器 在西方世界,"China"意为瓷器代表中国,"Japan"意为漆器代表日本.中国人善做瓷,日本人精于漆.不但西方人认可,明朝的中国人也赞成. 文震享在写& ...

  • 感受时光之美 二十四节气之春来万物生(全文)

    古人用春秋来指代历史:在诗词中写道"环球同此凉热":雷锋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在中国人的思维与表达里,充满着四季的字眼.这是因为在地球上,中国具有最 ...

  • 【中国时光之美】小寒 | 静待故人归

    小寒:静待故人归 寒冷的空气如期而至, 北方飘雪,南方结霜. 一年中最苦寒的时节莫过如此, 坚韧着等待,新岁将至, 春天或许不远了吧. 平遥,镇国寺, 严寒中放牧的老人. 山西碛口,黄河岸边, 夕阳的 ...

  • 【中国时光之美】冬至|黄昏月淡

    文图:七月娃娃 图:湘西洪江 南方的小镇到了冬至,气候刚刚好,出门时舒适的清爽.贺州离广东近,两个小时内的车程,到了黄姚古镇.小镇的生活亦是悠然的,淡季的游客不多,到了夜晚也难免会有孤独之感,住在古镇 ...

  • 那抹醉人的红~惊艳了时光之美

    都说"天地生赤玉,一抹红映情",红色情结相信是每个国人最深的一种感情,对于红色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中国人喜红,是因为红色寓意吉祥,祥和,喜庆之意! 朝花夕拾/黄坚 有那么一种玉 ...

  • 【中国时光之美】小雪|空谷足音

    更多还肯失林峦 花雪随风不厌看 小雪 小雪|空谷足音 文图/七月娃娃 小雪来了,冬天才真正拉开序幕,只是遥远的北方早已经降下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天气寒冷,秋收冬藏,宜休养生息,所以在古代,人们到了冬 ...

  • 中国时光之美:旅途中的二十四节气

    "七月娃娃私享课"关注我吧 二十四节气 背上行囊,走过山和水, 最忘不掉的, 是刹那间的光影和诗意. 在别人的故乡里行走, 也在自己的故乡里徘徊. 春夏秋冬,时节变换, 花开花落, ...

  • 深情与美——蟹爪莲

    作者:子墨 花有气息,花有花语,花有喜欢,有喜欢的生长环境,而它们是没有选择的. 人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更有懂花的人,一花一世界,花叶皆菩提,我也希望能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感受花意,舒适度过. --题 ...

  • 赏石,在时光之隙升华出生命之美!

    世间有味之事,往往都无用,打着油纸伞,听春雨滴答,躺在院子里听夏虫声滋长,踏着露水,登高吟赏秋月,披上蓑衣泛舟,白雪茫茫,吟无用之诗,饮无用之茶,泛无用之舟,书无用之画,赏无用之石,终成一无用之人,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