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奇门遁甲的天文背景 (三)
奇门遁甲的天文背景(三)
尹锋
三、以北斗极星为运转枢机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将星体命名并加以区分,在命名时有的直接反映了当时游牧时代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与古文字的象形有关,如牛郎、织女星及二十八宿中的箕(簸箕)、斗(盛酒器具)、奎(大猪)、娄(牧畜之苑)、毕(带网的猎具)、张(逮鸟之网)、翼(鸟翼)、轸(鸟尾)星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等级社会的产生,星体命名中逐渐出现了太子、后妃(勾陈)、天牢、华盖等象征国家机构、建筑等的星名。先哲将天空中位置相对不变的星体称之为恒星,并以此为参照,借以观察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古人认为,满天星斗都排列有序地由东向西运行,只有北极星不动,似乎其它星辰都在围绕着它旋转,正如《论语》中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之言便源于对天象的观察,而比拟于人伦朝刚。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北方天空群星之中,有七颗明亮之星连袂组成的酒斗形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二十八宿之中,位于大熊星座,悬于北天绕北极星运行。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以其斗柄旋转的授时功能而被附会为天帝御驾。《史记·天官书》中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之斗柄运转,每行十五度为一节气,环行三百六十度一周,二十四节气毕矣。正如《易经·彖传》中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除了辨四时、定节气之外,在古代北斗还是正刚纪所参照之星辰,当斗柄在天空中划上一个圆圈时,便完成了一个周年视运动。古人将一年中斗纲旋指十二辰的变化称之为斗纲建月,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云:“一岁四时之候,皆统于十二辰。十二辰者,以斗纲所指之地,即节气所在之处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谓之月建。天之元气,无形可观,观斗建之辰,即可知矣。”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指昼夜相等),故曰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而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指昼夜相等),故曰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十一月日冬至。”这正与奇门九星落宫相对应,如冬至在后天坎卦(正北方、先天坤卦)天蓬之宫,纯阴之地,阴极阳生,阳遁局之始,统冬至、小寒、大寒三节气;立春在后天艮卦(东北方、先天震卦)天任之宫,统立春、雨水、惊蛰三节气;春分在后天震卦(正东方、先天离卦)天冲之宫,统春分、清明、谷雨三节气;立夏在后天巽卦(东南方、先天兑卦)天辅之宫,统立夏、小满、芒种三节气;夏至在后天离卦(正南方、先天乾卦)天英之宫,阳极阴生之地,阴遁局之始,统夏至、小暑、大暑三节气;立秋在后天坤卦(西南方、先天巽卦)天芮之宫,统立秋、处暑、白露三节气;秋风在后天兑卦(正西方、先天坎卦)天柱之宫,统秋风、寒露、霜降三节气;立冬在后天乾卦(西北方、先天艮卦)天心之宫,统立冬、小雪、大雪三节气;而四时、八方、二十四节气一周年完成,并由此而年复一年,往复循环。
北斗七星(九星)在天文学上,其亮度、光谱和磁场强度有着周期性变化规律。正如著名哲学家、经学家曹升之先生所说:“中国古代已知宇宙为一有机体,此有机体以太乙为中心,北斗为枢纽,譬如太乙为发电机,北斗为变电站。如以太乙为上帝之脑,则北斗为上帝之手,创造宇宙万有,支配各星球之运动与进化。故知宇宙之能力,乃有根源、有重心、有最高权力、有机组织、有自然秩序。”现代天文学证实:恒星与行星有明显区别,行星不是发光实体,如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地球、月亮;恒星是燃烧发光体,是气团,是原子核反应堆,如太阳及北斗七星(九星),它发光发热,发出物质流,要消耗能量,象气功师发功消耗自已的能量一样。恒星发射能量的大小方向不同,对地球人类生存有着吉凶的影响。古人根据这一天文现象,创造出一种模拟天体运行规律的模型,对各星赋予其不同的特性,且与地之九宫、八方、九州分野相对应,反应出古人万物一体和天人感应的整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