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傅雷夫妇家中自杀,读者为其收尸,墓碑上12个字概括了一生
《傅雷家书》让傅雷家喻户晓,书中128封为其长子写下的书信字字恳切,读过的人无一不感叹,身为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后代子嗣所包含的感情,大可以从这128封信中慢慢探索。
这些书信里无一不包含着傅雷对其长子傅聪的期待,也正是因为这每一字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开始关注傅雷的一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带给了我们无数外国经典名著,但在55年前,傅雷夫妇在家中自杀了,而留下的遗书更是令人十分感动。
傅雷一生
从傅雷所翻译过的作品当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内心有着雷暴风云的人,概括他的性格,傅雷就如他的名字一般,生性如奔雷。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世间不公,有着不掩于面的愤怒和批判之声,对于那些被现实当中黑恶势力所欺压的人们,他更是心怀怜悯。
作为一位翻译家,他翻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那些揭露黑暗,鼓励抗争的故事。也正是通过他的一系列翻译,才让国人接触到了那些国外流传已久的优秀作品。
1931年的时候,傅雷完成了在法国大学留学的学习,回到国内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职,也正是此时,他开始了文学翻译生涯。
1931年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是抗争的初期,更是新灵魂觉醒的洗礼。
傅雷的回国仿佛是一种被召唤一般,他第一部翻译作品便是《约翰·克里斯托夫》,而这部作品的主题就是歌颂光明,战胜黑暗。
国内出现这样一本作品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无异于是干涸许久的大地终于获得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大雨,相信对于那时的很多青年而言,这本书是他们抗争精神的启蒙,带动了许多具有抗争思想的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与那看似抹不开的黑暗发起了怒吼。
第一部作品发布以后,傅雷继续他的创作,而与他的事业相伴的是他的婚姻生活。
傅雷一生感情几经波折,在国外留学之时,他曾迷恋过一位法国女性,但由于当时的传统中国习惯:娃娃亲,因此,在出国之前,傅雷就已经与自己的表妹订过婚了。倘若不是这位外国女子拒绝了傅雷,那么表妹和傅雷走到一起必然还要经历更大的挫折。
回到国内以后,傅雷和表妹正式进入了婚姻殿堂。表妹朱梅馥虽然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内在依然是中国传统女性,结婚后,她决定全力支持傅雷的工作,这也使得傅雷在开展自己的事业时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尽管朱梅馥如此付出,但也管不住傅雷的心,婚后,傅雷又跟一位年轻的女性有了情感,原本以为朱梅馥会大发雷霆,但没想到她选择成全二位,以至于这位女性实在是感到抱歉,而傅雷也因为惭愧选择回归家庭,几经波折之下,二人正式相伴彼此于后生。
在这之后,朱梅馥为傅雷生下了儿子傅聪,也正是因为傅聪的存在,才有了后来的《傅雷家书》。从这128封信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独属于亲情的亲昵感,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平等相待的对话令人感到舒适的同时,也能使大家细细体会身为人父的沉重。
儿子远在他乡,傅雷没有办法当面教导自己的儿子,所以只能靠着薄薄的书信来慰藉彼此之间的相思之情。
相信每一个在看《傅雷家书》的人,都会期待着二人再次见面之时,拥抱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但世事难料,现实不是小说创作,傅雷与傅聪之间最终的诀别令人感到十分地悲伤。
翻译家傅雷的离世
上世纪60年代,一天,原本爱好早睡的傅雷夫妇在深夜迟迟不肯休息,又或者说他们压根不准备休息,傅雷趴在案前细细写下遗书,旁边的妻子则陪伴着他。
这一幕画面明明透露着温馨之情,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人感到一种绝望。
第二天凌晨,傅雷夫妇在家中自尽,令人感到十分难过的是,明明二人已经去世,但没有人为他们二人收尸,直到后来,一位傅雷的读者为他们收了尸。
这名读者名叫江晓燕,实际上她与傅雷夫妇并没有任何交集,单凭着一种读者对作家的膜拜之情,才得以让夫妇二人的骨灰有了安定之所。
后话
江晓燕将二人的骨灰安置在上海海港陵园,墓碑上刻了12个字,这12个字分别为“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新世界”,而这句话在后来的我们看来,完全能够概括傅雷先生的一生。
傅雷先生一生都是以文人傲骨与不屈脊梁来支撑自己,在乱世之下,他依然敢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发布那些很有可能带给自己杀身之祸的作品。
对于自己离开世界的方式,不难感受到傅雷先生心中的绝望,相信在那个时候,会有很多人都认为扛过那一段时期,大家终将会迎来好的局面,相信傅雷先生并非是没有那个勇气,而是对于自己一生的事业而言,他不愿意用那种苟且偷生的方式来侮辱自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