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29金元四大家之张从正(下)
《儒门事亲》卷四和卷五中记述了治病百法,第一项是治风邪引起的症状,如眩晕、抽搐、发狂、偏正头痛等等,方剂可以选择防风通圣散、防风汤、小续命汤等等。防风通圣散出自刘完素的《宣明论方》,我们上一篇讲刘完素,重点说了他的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其他著作没有涉及,实际上刘完素的学说和方剂还有很多经典之处。防风通圣散包括十七味中药材,分别是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山栀子。现代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完全按照这个组方制成,治疗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卷四第二十二项是治疗五种淋沥症状,淋沥指小便不通、小便短涩等症,可以用八正散、石韦散,石韦散出自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石韦是治疗淋沥的要药,现代中成药复方石韦胶囊就是以石韦为主要药材,治疗清热燥湿,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等症;也可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见有上述证状者。
《儒门事亲》卷六、卷七、卷八论述十形三疗,十形包括风形、暑形、火形、湿形、燥形、寒形、内伤形、外伤形、内积形、外积形,三疗就是指“汗、吐、下”三种攻邪的治疗方法。
卷六火形咽喉肿塞一篇中记载了一个医案,一位妇人,病症是咽喉肿塞,数天内连粥和汤都喝不下去,肿也不退,用药无法下咽,针法也没有效果。张从正以当归、荆芥、甘草煎汤,让妇人趁热漱口,然后用冷水浸泡双手,不到五日,痛减肿消,饮食如故。
卷六火形赤目一篇中记载了一个医案,安喜县人赵君玉,眼睛突然赤肿,点洗不退。赵君玉想起张从正曾经跟他说的一句话:凡是病在上者都宜吐法,于是他服用茶调散,呕吐后,眼睛赤肿消散。赵君玉非常感慨,张从正的医法太精妙了!
(茶调散是张从正常用的吐法方剂之一,成分是瓜蒂和好茶叶。)
卷六湿形湿嗽一篇中记载了一个医案,赵君玉的妻子咳嗽,发病时是十月。张从正处方了六味药材:陈皮、当归、甘草、白术、枳壳、桔梗。赵君玉看了方子后,认为这不是一个治疗咳嗽的方剂,方中多是补脾的药材,只有桔梗有宣肺的作用。张从正分析说,冬天咳嗽,是秋天的湿邪蓄积在体内引起的,湿邪蓄积在脾土而导致咳嗽,此方可以散气除湿,解急和经。这个方子还有一个特点——培土生金,滋养脾土,有利于肺金,因为五行当中“土生金”。赵君玉的妻子吃了三服此药,果然痊愈。
卷七寒形感风寒一篇中记载了一个医案,张从正的一个朋友雪中冒寒,洗澡后重感风寒,一病不起。张从正先让病人服用独圣散(吐法方剂),之后病人一两天内没有吃饭,只有口渴饮水而已,也不多饮。张从正又让人给病人捶打大腿,按摩腹部,三四天内病人还是没吃食物,只是喝水,每天喝一二十次水。到了第六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然后张从正让病人服用调胃承气汤下之,汗出而愈。张从正常对人说:伤寒后不要妄加用药,只有多饮水最为妙药,又不可使患者因喝水多而伤,所以要揉散,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六、七日后,病人有了适合攻下的症状,就可以攻下。
卷七内伤形因忧结块一篇中记载了一个医案,有一个官吏,父亲死于贼人之手,官吏大悲哭泣,哭罢觉得心痛,日渐严重,一个多月胸中成块状,像扣着的杯子,大痛不已。用药都无效,有人提议用针灸的方法,官吏很厌恶,求救于张从正。张从正来诊断后,发现有一个巫婆在旁边,张从正模仿巫婆说话,内容狂荡不羁,引得官吏哈哈大笑。一两天后,官吏心下结块都散去。张从正说:《黄帝内经》中说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说喜胜悲。用这个方法来治疗因忧结块非常有效,何必用针灸和药物治疗呢!
《儒门事亲》卷十四治法心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八反”及其口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这里《本草》一书应该指古代的一本本草类医书。
第二句:半(半夏) 蒌(瓜蒌) 贝(贝母) 蔹(白蔹) 及(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 戟(大戟 ) 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 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本篇我们就说到这里,下一回我们说说“金元四大家”的第三位——李东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