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的巴塞尔协议——金融资本的克星,新监管PK老思维
人性的贪婪让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一个巨大经济系统中,当金钱利益蒙蔽人的心智时,后人未必比前人聪明。后人却洋洋自得于“自作聪明”。
今天,你想改变游戏规则,认为经济活动游戏规则应该那样,前人也许已经做了尝试并证明“此路不通”。对于基于物质的人与人的经济金融关系的认识就四个字:敬畏历史!
回顾三个历史事件吧。殷鉴不远。
事件一
时间:上世纪20年代。
地点:美国。
时间:美国银行家的快乐时光。银行可以干很多行当,可以揽储,可以放贷,也可以投资。美国银行家都想抓住混业而无监管的时代捞一把。美国银行家想尽一切办法揽储搞钱,然后对外放贷,或者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或者投资股票。疯狂的游戏持续进行,直到1929年的某一天,股票大跌。美国走进了史无前例的大萧条。
事件二
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地点:日本。
时间:从70年代,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日本金融界开始“创新”。金融业务开始活跃。随着日本经济发展,日本金融业的自信心膨胀。追逐财富!大量货币追逐股票和土地。放任自行的金融行为,让投机很快在日本全国炙热。金融业书写了造富神话。经济泡沫迅速做大。物极必反,泡沫还是破灭了!上世纪90年的日本陷入衰退!
事件三
时间:21世纪初。
地点:美国。
时间:房价要涨,要涨,还是要涨!买房子吗?很简单。没钱?没关系,能帮你搞定。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买房都不再是梦想!房价的确是在上涨。美国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围绕房价上涨预期而设计的金融产品,被复杂到只有专业专业数学家才能看懂的数学模型包装下,不断推向市场。风险?不,不,不,没有风险,风险分散了。房价在涨,这些金融产品怎么不涨呢?MBS、CDO、CDS,这些行外人完全不懂的金融产品大大膨胀。在每个人做着财富梦时,损毁经济的“炸弹”已经埋下。终于次贷危机爆发了。一场堪比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危机来临了。
一、三个事件的共同的特征:金融活动“去监管”
历史反复证明:金融活动必须接受监管,没有监管的自由化金融活动就会带来危机。
20世纪20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实力提升期和国际地位上升期。因为一战,美国人尝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甜头,但傲慢而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把他们经济成功原因为:市场自由。那是一个胆大就能挣钱的时代,那是一个崇尚冒险求财的时代。美国政府对当时银行活动没有监管。银行业混业经营,想怎么玩怎么玩。银行家拿到钱都投资股票和房产,吹大资产泡沫。行外人只看到银行家“喝酒吃肉”发大财,就以为是自由化的成功。殊不知正是这些人在为当时的美国经济制造“癌细胞”。
二战以后的日本,对1929年的大萧条是有深刻认识的。金融政策相当保守,对金融监管也很严格。对利率进行限制,要求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临时利率调整法》和《证券交易法》有明确的规定。目的就是加强对金融资本的监管,束缚金融资本的逐利冲动。这让日本更注重实体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战后复兴。然而,随着日本经济力量的强大,对金融的依赖性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开始迈出步伐。日本依托国债流通市场,形成市场自由利率,国内外资金自由流动,金融机构开始展现自己的“活力”。银行业和证券业都利用金融自由化的黄金时期开始疯狂逐利,非理性泡沫开始越吹越大。
21世纪初的美国,事实上对金融监管还是有一套的。毕竟,曾经深深受过伤。但是美国金融资本的势力太强势了。他们有的是玩法,并且也有办法说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给他们的新玩法留下空间。当时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监管还是很严格的,但是对影子银行基本没有监管,美国金融资本以刺激贷款为基础资产,打折“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旗号,搞了巨多的金融衍生品,制造了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逃避监管”之后制造的金融繁荣最终还是玩砸了。
二、永远年轻的巴塞尔协议:金融资本的克星
欧洲一个叫赫斯塔特的银行倒闭,曾经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上震动。“大而不能倒”在金融业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大型银行的倒闭,所引发的后果不敢想象。必须让银行稳健经营。让银行稳健经营不能仅仅靠银行业,要靠监管机构。于是有了《巴塞尔协议Ⅰ》。彼时,公元1988年。逐利的金融资本岂能轻易被监管。有监管就有“反监管”。金融“创新”持续进行,金融资本不断变化“玩法”。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是2004年又有了《巴塞尔协议Ⅱ》。就在《巴塞尔协议Ⅱ》推出之时,美国金融资本正在玩着各类金融衍生品,《巴塞尔协议Ⅱ》对其无效。也就是三年多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17年推出了《巴塞尔协议Ⅲ》。此时,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生了10年。不过,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有了这个监管制度,金融资本就要被加一层“紧箍咒”。
有大腕说,巴塞尔协议是老年的俱乐部。事实上,巴塞尔协议,永远不老。因为它有重返青春的妙诀:针对监管空白,持续完善。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巴塞尔协议是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具有监管的针对性。
老的不是巴塞尔协议,而是人的思维。监管在升级,而监管对象还把沉浸在100多年前金融自由主义的幻想中。今天的金融“去监管”思维就是1000多年前的金融机构的思维,除了发出酸臭的陈腐味道,没有任何新东西。而巴塞尔协议却紧跟时代步伐在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