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玉涧北岩的历史文化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的特色和优势。《闽书》对莆田的山河象征,独辟蹊径,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足显对玉涧的青睐与推崇。

  玉涧摩崖石刻城厢北磨下斜村“玉涧”摩崖石刻的发现,证明了玉涧溪流的真实存在。本文着重对玉涧的名称的由来,及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等,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开掘玉涧北岩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一、玉涧的名称与方位

  “玉涧”二字,始见于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该书〔禅林高僧〕条载:“义存姓曾,年十二于莆田玉涧寺出家(原注:今华严寺塑像犹存),遍游禅会,缘德山(唐佛教禅宗宣鉴禅师别名),后归闽,结庵象骨山,为雪峰初祖(原注:《清源志·传灯录》)。”这里,“玉涧”是作为佛寺名称出现的。

  此后,明代几种史志在记载莆田城西地理时,皆有提及玉涧寺。《闽书·方域志》〔鸡足峰〕条云:“自大象峰发脉而来,三歧如鸡跖。唐为玉涧寺,华严院师行标者居之。”“(武宗废除佛寺),及宣宗复寺,即玉涧之北岩居焉。……刺史河东薛戎,延之入郡,同扣华严大义,几忘寝食。泊解印,与偕至北岩,题为'华严院’,以彻(通达)祠部。”林登名《莆舆纪胜》〔鸡足峰〕条云:“自大象峰发脉而来,歧为三如鸡足然。峰前有华严寺,在唐时为玉涧北岩。宋大中六年( 1013),刺史薛凝题为华严,以僧行标能讲华严大义也。”黄仲昭《八闽通志·地理志》曰:“鸡足峰,以形似名。又名北岩。” (卷11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唐之玉涧寺,宋改为华严寺(院),位于玉涧之北岩,即鸡足峰前(鸡足峰又名北岩)。林登名《莆舆纪胜》又以玉涧北岩指代唐玉涧寺,《闽书》亦以玉涧北岩指代华严院。寺以地名,地因寺名。这种寺名与地名互代的笔法,在史志中是不乏其例的。

  至于唐之玉涧寺名的由来,史志未见记载。但按寺院命名的常例,寺以地名(包括山川等)是较为多见的方式之一,如莆田著名的梅峰寺、西岩寺、石室岩寺、囊山寺、龟山寺等,无不是以山(岩)命名。据此推测,玉涧寺因其地处玉涧之北岩(鸡足峰)而呼之玉涧。恰与玉涧摩崖勒石的位置吻合。故《闽书》、《莆舆纪胜》遂以玉涧北岩指代唐玉涧寺,《闽书》以玉涧北岩指代宋华严院,乃是顺理成章之事。清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张琴《莆田县志》等亦然。

  在明人的诗文中亦散见“玉涧”二字。《莆风清籁集》收录明洪武溧阳训导,邑人林赐《题翁石山房》诗,有“玉涧随夕深,萝衣谢时早。”林赐其人,史志未见载 。翁石亦不知为何人,该山房在何地?此玉涧是否为北岩之玉涧,尚需进一步查证。

  清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鸡足峰〕条,引明御史中丞林大辂《鸡峰杂兴诗》,有“玉涧草堂静,栖栖遗世情”句。此句比较明晰地记述了玉涧的方位,可知玉涧草堂位于鸡足峰玉涧地域。以溪涧命名草堂,是莆邑的一个常例,如林尧俞之南溪草堂,俞荔之迂溪草堂等。林大辂为正德进士。

  值得注意的是,智泉摩崖诗刻:“觅胜悬崖立,凭高万象新。山灵留遗迹,天意待吾人。玉涧飞冰雪,丹书勒鬼神。世情浑欲忘,花鸟见深春。”则把智泉溪瀑亦称为“玉涧”了。现代新编《莆田文化丛书·景观文物》之〔智泉珠瀑〕条,亦谓智泉珠瀑为“玉涧三悬”,“三悬”即三级瀑布。

  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尚不能对玉涧的名称,作出地理学意义上的诠释。只能依据摩崖勒石与史料碎片,对玉涧的来龙去脉作以下初步的判读:玉涧发脉于弥陀岩、羊狮岩,于龙岭汇三溪为一涧,三悬而下,为智泉瀑布。下潴为潭,又沿深壑东去,至鸡足峰一带,折入北磨溪(智泉瀑布溪段姑视之上游;智泉以下至北磨溪一段为下游)。林登名《莆舆纪胜》云:“一行深壑,青碧沉沉,如一带绿玉,束于峭壁之下。”既是对玉涧自然景观的形象描述,亦道出玉涧名称的含意。本文则以玉涧涵括整个玉涧地域,包括北岩(鸡足峰),亦称之玉涧北岩。

  二、陈峤与北岩精舍

  玉涧北岩地区,溪山清秀幽邃,历史文化深厚 ,堪称莆田文化圣地之一。追溯玉涧北岩的历史文化,首先要提及唐代的陈峤与北岩精舍,可谓之源头和象征。

  陈峤字延封,号景山,为首任莆田县令陈迈后裔,唐父大理评事陈齐长子。兄弟九人,皆修业儒学。陈峤龆龀好学,弱冠能文。与高阳许龟图、江夏黄彦修,居莆城城西北岩精舍一同读书。

  旧志对北岩精舍的记载“精舍”本指古时隐士或僧人修行之地。一些学者亦设立精舍,聚徒讲习儒学。北岩精舍位于莆城城西鸡峰山,环境清幽秀美,离城市二三里,既便利进出,又避开城市尘嚣 ,成为士子潜心习学的理想之地。陈峤等人在北岩精舍,修学五年而业成。许、黄二人西上举试,陈峤复居北平山继续修业,又是五年时间。

  他的同代人黄滔,记述其十年寒窗苦学情况是:“两地穴(穴居)管宁之榻,十霜索隋氏之珠,然后应诏诸侯,求试宗伯。”可见,陈峤是经过十年寒窗苦学的充分准备后,才西上长安应诏科试。

  唐时科举,须有朝中名士荐引方可。莆田开化较晚,举子往往是“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犹孤根寄不食之田也。”(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正如黄滔所云:“咸通、乾符之际,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举子西上应试,虽学富五车,只因无人赏识,加上科场腐败而往往落第。故士子之成功,与其取决于比试学问见识之深浅,不如说是干谒投贽,拼请托举荐的功力与机遇。求功名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求取名士权贵赏识的过程。众多清寒举士,无不是历经艰辛与屈辱,“昏投哲匠,神拜先哲”,沟通关系,找寻知遇,耗尽了年富力强的壮丽年华,历尽世态炎凉。《唐摭言》载: “陈峤谒安陆郑郎中,三年方一见。”可见请托举荐其难。最终只有极少数成为幸运者,一旦金榜题名,早已两鬓全白,垂垂老矣 。而更多则是“半生随计,没齿衔冤”。

  陈峤历经十年寒窗之苦后,又在举场沉沦了二十年之久。黄滔追忆陈峤当时应试历程曰:“洎宣皇之後年,则夫子之斯出。持曾参之孝行,袖孟轲之文帙。荐赋诸侯,上书圣日。射宫而劲挺弦矢,艺圃而葳蕤华实。难亨者吾道,难偶者至公。管仲三奔,非战之过。孙宏十上,盖时未通。七千里而辛勤上国,二十年而惆怅东风。人皆一一以兴愤,我独孜孜而养蒙。”可知其漫长与艰辛。遂于光启三年(887)以《申秦》得意中第(第十二人),时年六十三矣。

  陈峤的成功登第,极大地鼓舞了吾莆一班久困科场的苦行者。时为举子的黄滔,已蹭蹬科场十六个春秋,对陈峤中试甚为振奋,赋诗《喜陈先辈及第峤》曰:“今年春已到京华,天与吾曹雪怨嗟。甲乙中时公道复,朝廷看处主司夸。飞离海浪从烧尾,咽却金丹定易牙。不是驾前偏落羽,锦城争得杏园花。”陈峤释褐后摄京兆府参军。辞官回闽后,辟为大从事,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王审知主政时奏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光化二年(899)十月卒,年七十五。所著表记、奏牍凡三百篇。《莆阳比事》《弘治志》谓有《文集》二十卷。陈峤墓在县东北兴教里福平山之麓,这里尝是他二度修学之地。

  陈峤为人谨信,居家纯孝,事继母尽礼,父死时庐墓三年,泣血有闻,乡人称道。晚年归乡后,孤身一人,清贫乐居。《唐人轶事汇编》引《南都新书》曰“陈峤孑然无依,数举不遂,蹉跎辇彀(京都),至于暮年。逮获一名还乡,已耳顺矣。乡里以宦情既薄,身后无依,乃以儒家女妻之,至新婚近八十矣。合卺(成婚)之夕,文士竞集,悉赋催妆诗(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催促新妇梳妆,名之催妆诗。),咸有生荑(荑,植物的嫩芽。以枯树长新芽,喻老人娶少妻)之讽。峤亦自成一章,其末曰:'彭祖尚闻年八百,陈郎犹是小孩儿。’座客皆绝倒。”显示其诙谐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陈峤与邑人徐寅、黄滔等,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西上京师追求功名的“铁杆考友”,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奋战科场的志士。徐寅历经十七个春秋始登第,黄滔更是苦战了二十四年始告成功。三人回闽后又尝同在王审知幕府任职共事,期间常有唱和。晚年归乡后亦时有过从,可谓毕生之知友。黄滔称他为陈先辈,景仰有加。不仅仅是敬重之心,亦是莆阳科举大业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

  陈峤逝世后,黄滔亲自撰写《墓志铭》与《祭文》,悼念他的高品格及其功业。特别强调陈峤在莆阳科举大业的历史地位与突破性贡献。曰“:愚与公同邑,闽越江山,莆阳为灵秀之最。贞元中,林端公藻,冠东南之科第,十年而许员外稷继翔。其后,词人        (连续而不倦前进),若陈厚庆、陈泛、陈黯、林颢、许温、林速、许龟图、黄彦修、许超、林郁,俱以梦笔之巾词,    金(一箱金子,喻博学)之学,半生随计,没齿(终身)衔冤。旷乎百年,而公追二贤之后,七年而徐正字寅捷,八年而愚(原注:缺一字),莫不江山之数耶?”指出陈峤填补了林藻、许稷折桂以来八十多年空白的贡献,成为莆阳科举史上进士第三人(陈峤亦是莆阳陈氏进士第一人)。在莆阳科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七八年后,吾莆徐寅、黄滔等人接踵登榜。他们无疑是莆阳举业的先头部队,开路先锋。正是在他们的引领垂范下,又历经几百年的接力传棒,艰辛积累,始有吾莆宋明举业的辉煌壮丽,铸就文献名邦的声名。

  闽莆史志皆有陈峤传,内容采自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其晚年再娶的《自赋催妆诗》,亦为《全唐诗》和诸家笔记小说广为传抄。

  玉涧北岩精舍作为陈峤出山的起步点,在莆阳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基于此,笔者谓之为玉涧北岩地区历史文化的源头,同南山、北平山一起成为莆阳文化的圣地。

  诚然,我们今天不宜单以中第与否论英雄。从黄滔的《墓志铭》、《祭文》,及周瑛《弘治志》的解读看,陈峤当年与许龟图、黄彦修同在北岩精舍读书,五年后结业。可见是有师儒执教而非自学,其师儒虽名不见传,却是莆阳文化的热心传播者。蛰居北岩精舍、南山灵岩精舍和北平山福平别墅等三处学堂的启蒙师儒们,他们同样是可尊敬的莆阳文化的开拓者和无名英雄。

  三、华严古刹的兴衰

  华严古刹,是北岩玉涧历史文化又一象征 。其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唐宋时期莆阳历史文化的一方宝地。

  这里尝是莆田的禅林福地。张琴《莆田县志》云:“当时莆地文化方开,而名僧辈出,为清源佛国,诚不虚矣。”时莆田有二十四丛林。玉北岩鸡足峰的华严寺,盛极一时,与南山广化寺并称,有“南广化,北华严”之号。

  考史志,华严寺唐时为玉涧寺。至禅师行标时声名大振,为信众所仰赖。《闽书》载,行标俗姓方,莆田人。仪梵肮脏(高亢刚直貌),言词雅直。幼投监寺神皎出家。贞元十七年(801),辞师北游,抵京荐福寺受戒品,诣章教大师法会。章教奇之,令首其众。寻为功德使推入道坊,宪宗善之。元和十一年(816)东归。武宗废除佛舍,师庐于西岩石室,律身守道,如居千众。及宣宗复寺,即玉涧之北岩居焉。县令中心甄宿,与莆之士庶,争沐醍醐,共隆兰若。刺史河东薛戎延之入郡,同扣华严大义,几忘食寝。洎解印,与之偕至北岩,题之为华严院,以彻祠部。廖必琦《莆田县志》载,宋大中六年(852),刺史薛凝题为华严,以僧行标能讲《华严大乘经》也。十一年(857),疏闻于朝,始改为寺。华严寺有浮屠七级,有泗洲像。旧经云,僧行标于泗洲请大圣真像,会溪流暴涨,得樟木一根于水中,遂刻焉。乾宁五年,县令吕承佑造塔三层,后火,塔尽焚而像如故,时俗异之,随复建塔。

  史志记载源于黄滔《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而《碑铭》所述更为详尽。黄滔青年时尝登门造访过行标,同寺僧亦有往来。登第后东还,重游金地时,大师已驾鹤三十余年矣。遂“胶掌而拜影堂,腹稿而铭遗美,高度评价其品德功德。谓其“师仪肮脏,言词雅直,冲默(淡泊沉静)而明敏,慈恕而刚毅。儒书皆通,三皇五帝之道,言未尝及,而人知其博古也;经论综贯,天堂地法之说,舌未尝举,而人皆务崇善也。所至请风凛凛,政所谓释子之高杰者也。”并敬刻碑铭,以传美名。

  继行标禅师之后,玉涧寺又有一位著名高僧义存。《莆阳比事》〔禅林高僧〕条载:“义存姓曾,年十二于莆田玉涧寺出家(原注:今华严寺塑像犹存),遍游禅会,缘德山(唐佛教禅宗宣鉴禅师别名),后归闽,结庵象骨山,为雪峰初祖(原注:《清源志传灯录》)。吴任臣《十国春秋》载:“僧义存,泉州南安人,姓曾氏,家世奉释典。义存在襁褓间,闻钟梵声,辄为动容。年十二(大和七年,833年),从父游莆田玉    (涧)寺,见庆元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焉。十七剃发,谒禅僧宏照,宏照抚而器之。已,往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咸通中回闽,登象骨山创院。乾符间,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太祖入闽,问义存:'象骨山何奇?’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太祖曰:'可名雪峰。’雪峰遂由是名。住闽四十余年,门下常千五百人,称之曰'雪峰和尚’。开平二年(908)夏五月卒,年八十七。”黄滔《华严寺碑铭》云:“地自人胜,名由道高。”正是行标、义存两位大师的功德,使玉涧寺声名大振,远播四方,为民众所仰赖。《闽书》载,宋李长者宏,欲作木兰陂,南坡成,累坏,是后众心孤疑。宏诣僧伽塔下,百掷    杯,上下如一,众心不惑,遂以成陂。玉涧北岩华严寺,环境深幽,风光秀美。黄滔这样描述:“烟峦蔽亏,朱碧掩映;前俯平川,后峙奔峤。”又有妙峰堂、壁立轩、环秀亭等游息设施,加之高僧博学高德,引来莆田儒士争相前来谈玄唱游。

  黄滔有《送僧归北岩寺》诗。“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上智失叩关,多被浮名误。莲扃压月涧,空羡黄金布。江翻岛屿沉,木落楼台露。伊佘东还际,每起烟霞慕。旋为俭府招,未得穷野步。西轩白云阁,师辞洞庭寓。越城今送归,心到焚香处。”宋兴化军通判刘子    《次韵张守同往华严寺》诗:“浅水荷花开傍桥,晚钟楼殿碧山椒。林松绕路行不彻,野鸟避人飞更遥。喜有高情共丘壑,应须长啸混鱼樵。老僧好事能延客,未觉山房苦寂寥。”刘子    ,宋理学家,字彦仲,号屏山,建州崇安人。精通理学。高宗建炎四年(1130),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学者称屏山先生。精通《周易》,朱熹尝从其学。其为政务存大体,诚心爱民,尤汲汲于劝民兴行。张守,即张宗臣,同年以右朝散大夫来知。

  明御史中丞、邑人林大辂《鸡峰杂兴诗》:“玉涧草堂静,栖栖遗世情。烟霞元发改,岁月白鸥盟。门避高轩过,席从野老争。幽居春不浅,风雨近山城。”大理寺少卿黄巩诗:“风送溪流一棹轻,断云树里夕阳明。山庄野寺相过地,莫怪庞公不入城。”邑人、漳州教授柯举《游华严寺》诗:“旧游曾记此山川,万事回头一梦然。蚤岁不知人易老,晚年方信世无禅。樵歌牧唱千村暮,莺语花香二月天。人境了然描不就,山僧对我更谈玄。”

  明林弼诗:“法王宫殿历千春,乱后轩楹又一新。门外兵洧存归垒,山前古冢出青磷。蕉花径绕风声冷,菜甲庭平霁色匀。僧老伴游能不倦,兴亡指点说都真。”明嘉靖中布衣卓中立诗:“龙桥近午入华严,春草萋萋覆水帘。莫向禅宫叹消歇,兵戈谁复门闾阎。”

  我们从以上诸诗,品尝当年华严寺与玉涧北岩地区深幽秀美的山川景色,寺门兴衰,和僧家的热情待客,同时亦读出诗人的其人其志。

  值得一提的是,华严寺的环秀亭又是宋兴化军进士题名之所(或谓为新科进士放榜之处),立碑题记莆郡登科者姓名,以示纪念。玉涧北岩精舍又是莆阳进士第三人、唐进士陈峤等人读书之处。因此,在莆阳文化教育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惜,华严寺于元至正十六年因火灾而毁,不久复建,至明遂为废墟。万历间,有僧重建佛殿一座,寻废,清乾隆时移下平地小构。其后,终不能恢复昔日的辉煌而衰落荒废,不能不说是莆阳文化的一大憾事。

  笔者尝走访北磨下斜村乡老,称故老相传华严寺尝有九座殿,头殿在今梅园路与荔城大道交会处一带,并有大片寺田。可以想像其规模制式之恢宏壮伟,堪与南山广化寺匹比。北岩鸡足峰因华严寺而俗称寺山,今则讹为诗山。寺院旧址,现已被别墅所圈占,壁垒森严,游人莫入。无法探寻、凭吊曾经盛极一时的华严寺历史遗迹,重温先贤的功德精神。仰望巍巍北岩,不禁吁嘘而叹矣。

  四、蔡襄寻溪轶事

  周瑛《兴化府志》载,宋名臣蔡襄,尝往兴化西门的上溪游观,并有唱咏诗《丙申五月游兴化西门上溪》:“寻溪因过上溪游,雨过溪浑水乱流。因傍堤松却飞盖,为闻山鸟辍鸣驺。平田    (稻禾摇动貌)青云合,满屋芭蕉碧玉抽。开济无功须早去,故时瓜陇有通侯。”满山芭蕉碧玉抽按,从诗题之“丙申年”,可知此诗作于为至和三年(1056)。据宋湖民《蔡襄年谱》,至和二年六月,四十四岁的蔡襄,以枢密直学士出知泉州,遂奉老母及家眷赴泉州任。途中,长子蔡匀与妻葛氏不幸相继病卒,于三年二月至泉州任所。四月中旬,接移知福州诏命。未行,并上状乞请仍知泉州,留居兴化军听候朝命,遂有兴化西门上溪之游。该诗以东陵侯种瓜之典,流露归隐故山田园之心。

  尽管如此,蔡襄依然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六月,再奉诏知福州,八月到达任所。任上振作治政,修城开河,兴学重教,不遗余力为民造福。不久,又改知泉州,募建万安桥,作《荔枝谱》。嘉佑六年(1061),擢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可谓重用也。

  蔡襄诗云:“寻溪因过上溪游,雨过溪浑水乱流。”可见其过上溪是为了寻溪。那么,其所寻之溪又是何溪?是否就是慕唐时之名,寻玉涧之溪?

  其实,莆郡史志对上溪有着比较明确的记载。周瑛据《通志》所载“上溪在府西常泰里,发源林葬坑,南流至南门第二桥,与木兰溪北流水合”,确认上溪就是北磨溪。张琴《莆田县志》亦明确称,“上溪。自智泉、玉涧、下磨至南门桥”。林登名《莆舆纪胜》考察莆田河川源流,亦是把智泉作为上溪的上游。再以北磨的地形地貌看,北磨溪上游地域,除了一些无名小溪涧外,北磨溪(上溪)是当地唯一的一条大溪,其上游即智泉瀑布下泄之流,玉涧之溪。除此而外,别无他溪。故蔡襄过上溪所寻之溪,当位于上溪(北磨溪)上游的智泉玉涧之处。 由此推测,蔡襄过上溪所寻之溪,应当就是慕唐时之名,寻玉涧之溪。蔡襄诗中所记述的堤松飞盖、平田   、满屋芭蕉等风光,正与其地情吻合。至今北磨村民仍有种植香蕉的习惯,而二十四亩村地带,恰是一片平洋,传统种植水稻。

  北磨乡村蕉林诚然,这个推测仍须新的史料进一步佐证。然而,不论如何,蔡襄出游上溪并留下诗篇,表明北岩玉涧地区溪山对他的吸引力。大宋名臣来游,留下一曲唱咏,成为北岩玉涧地区历史文化的又一亮点。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的特色和优势。《闽书》对莆田的山河象征,独辟蹊径,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足显对玉涧的青睐与推崇。

  玉涧摩崖石刻城厢北磨下斜村“玉涧”摩崖石刻的发现,证明了玉涧溪流的真实存在。本文着重对玉涧的名称的由来,及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等,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开掘玉涧北岩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五、智泉更名之谜

  在玉涧流域,智泉瀑布不但是自然景观的一大亮点,其历史文化亦颇为深厚。

  考史志,智泉在唐、宋时载籍无名。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周瑛《兴化府志》对莆田众多山川的记载,仅有西淙瀑布泉的条目,而无智泉瀑布,表明当时智泉的名气尚不如西淙瀑布。从福建范围看,智泉瀑布更是缺少知名度的。

  只是到了明万历间,智泉才始见于诸闽莆载籍。万历四十四年(1616)成书的《闽书·方域志》,在“石室山”条目中,对智泉记述颇详,曰:“(石室)山后有弥陀岩,智泉之水出焉。智泉水,旧名梅花   。相传鸡峰道人陈清牧此,有白衣老人叱之曰:'此仙人圃也,勿牛饮污水。’皇朝邑人提学陈伯献,筑室是山,因名之曰智泉,伯献自为记。”并引录了陈伯献的《智泉题记》。

  邑人林登名《莆舆纪胜》,亦专设智泉条目,记述其源流景观,与县令何南金构建“来苏亭”并作记,以及陈伯献隐居并易名之事。两则史料的记载一致认为:“智泉”旧名“梅花    ”,换言之“智泉”是直接由“梅花    ”改名而来的。陈伯献的《智泉题记》,对“智泉”的含意做了比较充分的阐述,详后。

  多年来,莆田文史界谈论莆田二十四景的智泉瀑布时,流传所谓唐代着名文学家柳宗元尝“到此一游”,又命名之“愚溪”;明提学陈伯献隐居时,反其意而改名“智泉”云云。报刊有文,史籍见载,言之凿凿,令人将信而将疑。

  柳宗元众所周知,历史上柳宗元是以文章名世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韩愈、苏东坡等被推为“唐宋八大家”。若不远千里来莆游智泉,并为之命名,不能不是吾莆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必将极大地提高智泉景区的历史人文品位。

  为了搞清历史真相,笔者查阅《唐书·柳宗元传》和柳宗元故友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查阅了古今多家柳宗元年谱,以及柳宗元本人的传世文集,包括诗文、游记、书信等等。同时查阅了闽莆诸家史志的相关记载,做了综合研究。确认:

  其一,所谓柳宗元到莆游观智泉并命名“愚溪”之说,不但于史无据,亦与柳宗元的仕宦人生经历不能吻合。柳宗元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及其仕途失意、生活拮据、病痛缠身的处境,均不足以支持柳宗元来莆远游智泉的事件。因此,历史上柳宗元不但未尝到智泉一游,实际上亦是不可能有的事。

  其二,柳宗元于当年谪居永州时,尝将所居之溪命名为愚溪,借以抒怀言志。此外没有再为其他地方的某溪改名为愚溪,更不可能有对未尝游观过的莆田智泉(旧名梅花    )改名为愚溪的事。

  其三,考闽莆史志,未有柳宗元尝到莆游观智泉及命名“愚溪”的记载;明正德间陈伯献的《智泉题记》,与万历间何南金的《来苏亭记》,是现存最早的两篇专题记载智泉的文献,亦无此记载。反而明确“智泉”旧名“梅花    ”。这就极其鲜明地否定了所谓“智泉”系由“愚溪”改名而来之说, 实际上亦否定了柳宗元来游智泉并名之“愚溪”的说法。

  总而言之,不论是柳宗元史传、年谱、墓志、书信和诗文,还是闽莆史志,均未见有柳宗元尝到莆游观智泉的记载。换言之,所谓柳宗元到莆游观智泉之说,是完全缺乏历史依据的子虚乌有之事,与其本人的仕途实情亦不能吻合,故判定纯属子虚乌有之事。笔者的专题考证,将另文发表。

  六、陈伯献与智泉题记

  现代记述智泉的书籍与文章,几乎众口一词称,现今智泉瀑布的崖壁上尚有石刻“智泉”两个大字,与陈伯献的改名题记,却无一人引录题记的内容,崖壁亦未见有疑似的题记痕迹。有幸的是,笔者在何乔远《闽书·方域志》的“石室山”条目中, 发现一则陈伯献的题记。观其内容,很可能就是这篇改名题记。

  《闽书》曰:“(石室)山后,有弥陀岩,智泉之水出焉。智泉水,旧名梅花    。……皇朝邑人提学陈伯献,筑室是山,因名之曰'智泉’,伯献自为记:'石室山巅,有石如芙蕖,高数丈,辨缬突崛,朵蕊亭耸,青奇幽壮,离列可坐数十人。石北山坪,有田数十亩,予因筑室以居。盘旋石上,时至忘归。石常蓄云雾,或值冥晦,则茫然如泛太乙之舟,驾鸿蒙而凭灏气。天朗气清,俯视城郭村溪,毕效于前,若垤(本义为蚂蚁做窝堆在穴口的小土堆),若穴,若簇,若练,若聚米,若堆丸。聚睫而望,大海横东,凫山(浮山)环北,壶公峙南,萦青缭白。莫穷其概,然后知是山高于莆,而是石高于山也。予尝质诸士大夫,或有未知者,或知焉而未之奇,奇焉而未之至。其至者,樵夫牧马人竖耳。樵夫牧竖,至之而未知,知之而未奇也。余谓石君子之道三焉:其耸峭拔起,则有特立不群之操;其烁烁如莲,不为仙翁佛子之宫,是有洁身自隐之义;其为文物之宗,能使士大夫不知而不夺,是无竞名表     (表现)之心,皆可取也。’”《闽书》谓:“陈伯献,筑室是山,因名之曰'智泉’,伯献自为记。”十分明白地表述,此记就是陈伯献“名之智泉”的“自为之记”。因此可以推定,该记就是史家所指的改名题记。查清邑人    庆澜《莆阳文辑》收陈伯献《莲峰石记》一文。经比照,当为伯献智泉题记的本文,《闽书》所录显然作了删节。

  《兴化府莆田县志》对陈伯献《智泉题记》的记载从该记的内容看,亦可以得到验证。伯献说明其作记的缘由,是基于士大夫对梅花   (智泉)的景观,有“未知者”,或“知之而未奇者”,有感而作该题记的。知者为何?知者,识也。知又是智的古字,知智通用。孔子论语中智皆作知。知就是智,见识,理智,明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视之士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的“四德”“五常”之一。孔子把“智”、“仁”、“勇”、定位为“君子之道”,孟子以“仁、义、礼、智”四位一体,构建人道的全部蕴涵,汉儒又以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常”。由此可知陈伯献将“梅花    ”改名为“智泉”的深刻含意。这就是他对“智泉”的题解。

  伯献题记,继而以石形之奇,寓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推崇三条“石君子”之道,即特立不群之操,洁身自隐之义,无竞名表    (自我表现)之心。实际亦是他所推崇的居官做人之道,不正是他一生居官正直,为民请命,后又辞官归山,埋名隐居的真实写照吗?

  今台湾莆仙同乡会李嘉谟《莆田二十四景·智泉珠瀑》文,谓陈伯献更名为智泉,是“巧合五常之数”,是谓陈伯献的三条“石君子”之道,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项做人准则是吻合的。其解释基本上是符合陈伯献题记的主旨。

  由此可见,陈伯献的题记,对“智泉”之“智”字的含义,做了深刻的阐释,道出了更名的深意,旨在宣扬儒家所倡导的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准则。因此可以肯定,此记就是他特为智泉更名而作的题记。《闽书》谓之为陈伯献命名“智泉”的自作题记,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笔者认为,陈伯献这篇340余字的长篇题记,倘若当年是镌刻在智泉的石壁上,即便字迹漫漶,亦不至于不见一点痕迹。因此,诸家所谓崖壁上有陈伯献的改名题记,纯属一种臆想附会,以讹传讹之说也。

  又,倘若陈伯献为智泉改名,真的是针对柳宗元所命名愚溪的话,文中对此必定有所阐述,实则无一字涉及之。据此亦反证柳宗元未尝有过将智泉命名为愚溪之事。

  笔者现场考察所见,在崖壁楷书石刻“智泉”两个大字的右下方,有一片诗刻,字迹多模糊莫辨。莆田市市政协《莆仙摩崖题刻·智泉》谓为“陈伯献诗刻”,并据旧志校读为:“觅胜悬崖立,凭高万象新。山灵留遗迹,天意待吾人。玉涧飞冰雪,丹书勒鬼神。世情浑欲忘,花鸟见深春。——右同游李郡丞卿式、朱节推朝和、方伯寿卿  正德庚辰二月庚子题”。检莆田县旧志,虽有录该诗,然并未署名确认为陈伯献诗作。笔者认为,因题诗年间正与陈伯献晚年隐居智泉时间吻合,诗刻又位于“智泉”石刻右下,故可推测为陈伯献诗刻。有人确认为明佘翔之诗刻。按,佘翔为嘉靖(1522-1566)间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而诗刻题款为正德庚辰年(正德十五年,1520),故可以肯定不是佘翔的诗刻,检佘翔《薜荔园诗集》亦未见此诗。诗刻左侧,尚有三首和诗,惜字迹莫能辨识。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的特色和优势。《闽书》对莆田的山河象征,独辟蹊径,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足显对玉涧的青睐与推崇。

  玉涧摩崖石刻城厢北磨下斜村“玉涧”摩崖石刻的发现,证明了玉涧溪流的真实存在。本文着重对玉涧的名称的由来,及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等,作初步探讨,以进一步开掘玉涧北岩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七、何南金与智泉来苏亭记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智泉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位赏识者。他就是新任莆田县令何南金。

  据《闽书·文莅志》,何南金,泰兴(今属江苏)人。以进士任。倜傥有文才,邑中佳胜,皆属(撰写)题泳。尝修江口桥,除官路,入疆辟治。有《悲华馆集》。《莆田县志》载,何南金,泰兴人,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进士知县事。性倜傥有文名,邑中名胜如智泉、碧濑诸处,皆有建筑、题记,供游人览眺。尝捐俸修江口桥。先是,官路狭小,濡轨(水漫过道路)不便,南金复辟为康庄行道,德焉。着有《悲华馆集》,刻署中,卒于官。可知他是一位性情倜傥,关心民瘼,热心办实事的能臣。来莆任职未满三年,有德于民,而鞠躬尽瘁,有政声。他文才横溢,对我莆田名胜风光,情有独钟。对邑中佳胜,善于观赏评价,多有题咏。尝与居乡名臣、礼部尚书陈经邦、国子祭酒林尧俞等,至所建碧濑亭观瀑,并有唱和诗,收进《莆风清籁集》。林登名《莆舆纪胜》谓,万历戊申(万历三十六年),邑侯何公(何南金)登永兴岩作记,并摘录其大略。

  何县令对智泉瀑布景区有两大贡献。一是在智泉左侧一席之地,构建一座观光亭,匾曰“来苏亭”,方便游人观光。该亭居高临下,于三面回合中,透过东面一隅,远望四五十里外的东海一角,显示其选址之匠心。二是撰写《来苏亭记》,形象记述智泉的来龙去脉及其景观特色,为莆田留下一精彩的旅游文学名篇,林登名《莆舆纪胜》谓之“有记特佳”。这座智泉观光亭,为何名之“来苏亭”?考经典古籍,“来苏”语出《尚书》,形容百姓盼明君前来解脱苦难。联系何县令任上所为,实是以匾言志,实至名归,而青史留名。

  时下文章读物援引《来苏亭记》皆不完整。兹据旧志所载(清廖必琦乾隆县志及林杨祖县志、张琴县志,均全文载何南金《来苏亭记》),全文校读引录于下,以飨读者。

  【来苏亭记】全文

  出郭五里,得西山之智泉,泉为石室岩之    。登莆城,千峰如堵,绿云浓抹中,作紫笋一枝。矗倚山腰者,石室岩耶。并岩北走若干武许,岩身忽断,一泉横坼东下,迸天马、莲花峰,而为两则。迤北径穷,转从西迤,计武更(张琴志作或)若干,折而入谷。山从豁而得哆,从哆而得隘;泉从濑而上壑,从壑而上门,而吾亭在焉。

  智泉脉(张琴志作发脉)于弥陀岩,放滥于三溪口,高下五里而远,三度之亭处,政得拔地之一。弥陀岩下,泉厮为两,流固单细,止从石罅作淙滑声(《名胜志》作淙淙声),至龙岭(张琴志作龙岩)始汇( 张琴志作汇之),汇(张琴志无汇字)几至亭处。而山水受关纽夹控之紧,折为三陡。一如釜,一如墙,一如囤缺一,每陡承以呀潭,泉相遁叠下,作长白缣,直下二十丈许。

  涧底石平如砥,隆如垤,凹如臼,纵横互为泉漕,从陡折下,骤得平地,蜿    行于平渠浅涔之中,若澡帛而暴之,又若委蛇而饮之,容与       ,似狎吾亭而不忍去。稍东下百武,则更(张琴志无更字)为绝壑轰流,再下即为(张琴志作则为)横被远引,沉沉浩淼,放至三溪口,而入塍亩矣。三溪灌木翳天,水碓匝地,殊不减武陵桃源。

  从亭下视(张琴志作视之),故是井底黝    一点。亭三面岩嶂,壑东下一隅,立(阮按,疑为五字,与首句“出郭五里,得西山之智泉”呼应,又与下句“四十里而远海”构成排句)里(张琴志作立望)而郡城,四十里而远海,适补其缺。

  泉澎濞(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差劣九鲤,然笙竽鼓吹,雷霆之声,四时非不足。若夫海天空远,挂插檐阿,    金漾壁,浴鸟吐蟾,直从阳谷飞射岩瀑,绚玉    而夭矫之 ,自可全傲九鲤以有无。彼以吾家九公,走索之裔海,而兹一小子,坐收之榻旁,予则奢矣。敢求多于珠帘、飞凤哉!

  亭记后段以智泉与九鲤湖瀑布,各自的优劣处进行对比,指出智泉虽无九鲤湖瀑布之雄伟气势,但可赏海天之空远,玉虹之夭矫,堪补鲤湖瀑布之不足。这种劣中见长的思维方法与独到见识,不卑不亢,务实求真,予人启迪。所论实乃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不幸却被掩割殆尽,实可叹也。

  八、历代名人墓

  北岩有多处名人墓。据《张琴县志》,常泰里玉涧社之南,有钝斋先生陈钧墓;华严寺下,有明中书舍人林廷纲墓;南厢鸡峰山,有明都御史林大辂墓;北磨石壁陂,有明监察御史林季琼墓等。今除寺山的宋都统黄府墓外,均废亡。

  陈钧,又作陈均,字平甫。宋名相陈俊卿从孙。安贫力学,以累举当奉入对,不就。参稽《宋史》及司马氏《稽古录》(司马光撰,为《资治通鉴》姊妹篇,记述上古至宋英宗朝大事)、徐氏《国纪》( 徐度《国纪》,记国家典章、前贤逸事)、李氏《续通鉴长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私家着述的断代编年史)诸书,用朱子《纲目》(朱熹《通鉴纲目》)义例,提要备言,辑成《宋编年举要》、《备要》二书,起太祖建隆庚申(960),迄宁宗嘉定甲申(1224),凡八十八卷。端平初(1234),时宰言于朝,下福州取其书,赐迪功郎,不受。林廷纲,洪武初应诏,以郡县弟子员学优者选入国子监 。明太祖朱元璋亲试后擢吏科给事中。因尽言直谏,赐名恒忠。后升中书舍人,兼太子赞善知制诰。词藻声华,遒出人上。太祖游江间殿倡诗,奉旨足之。又命作《春江渔父图》诗,廷纲诗称旨,命题于内殿。后以他韦赐自尽,上意寻悟,然己无及。命葬太平门外,立石旌之。有《林舍人诗》若干卷。 据周瑛《弘治志》,洪武十三年,林廷纲尝荐举兴化府教授吴源“学精德迈,智志过人”。太祖诏命有司礼送至京登对,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府之次。寻以老请归。明年,选公侯子弟入国子学,司业缺员,生徒无所矜式,太祖念其贤,复赐诏赴京,授国子司业,未已卒于官。林大辂,字以乘,举正德进士,授工部主事,转员外郎。武宗南巡,同邑黄巩与诸臣疏谏,巩入诏狱。大辂偕同官疏救,亦廷杖下诏狱,寻外谪之。大辂下诏狱时,妻黄氏日夜焚香,吁天祈免罪,被缉事缇骑指为诅咒。武宗大怒,复逮大辂并黄氏入狱,当廷鞫,备极毒楚,至断指不承。黄氏哭诉曰:“妾夫被糸,妾居邸舍,日夜焚香祝天,冀皇舆勿出,宗社大安,则诚有之,宁敢有他意?且妾夫小臣能直,妾敢愧为其妇?”入狱,则与大辂诀:“妾今有身分(身孕),不任刑,且死矣。国思末报,老亲弱子,君自珍重。”居五月得释。夫妇出狱,都人聚观,称黄氏“铁夫人”。大辂于诏狱中以诗述怀,有“患难逢豺狼”、“并死诚堪伤”、“决绝语通宵,否泰俟神理”语。诗载《莆风请籁集》。嘉靖初,大辂擢江西按察佥事,历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湖南左布政使,寻升其地巡抚都御史。后因灾    自劾,朝旨罢归,遂家居。着有《愧    集》十六卷。

  林季琼,字时献,弘治进士,历官扬州推官,河南道试监察御史,终广东道监察御史。

  黄府,字大方,隆兴进士。历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江都知县,平海军佥判节度判官,副都统,为官廉介有惠政。绍熙元年(1190),以黄府在浙江绍兴卧龙山剿匪征寇有战功,诏授荣禄大夫、太师。以子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贵,累封宋翰林院学士、通奉大夫、副都统,赐庙号金墩,赠太尉,谥清惠。2015年以后裔、康熙台湾知府黄辰明等涉台人物,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评价与献议

  以上仅是对北岩玉涧地区历史文化的    步发掘,虽不甚完备,然亦足以表明其源远流长,丰富深厚,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堪称莆阳文化的发轫地之一。不但是吾莆文献名邦的鲜明符号,丰厚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亦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 。因此品味何乔远《闽书》以“清流奔玉涧之泉”,与“仙境峭壶公之碧”匹配,表示对玉涧的高度评价,是源于自然与历史人文的双重底蕴。

  笔者认为此地三山(凤凰山、天马山、北岩即寺山)聚合,二泉(智泉瀑布、玉涧)争流,山川秀美,历史文化深厚。同时与城市毗连,出入十分便利。地域深广,发展余地较大。具有开发建设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合一的高等级旅游区的优越条件,切不可等闲视之。

  笔者深知,此景区的整治与开发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但宜尽快起步。为此建议:一,由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制定规划,划定控制保护区,分期开发;二,尽快将智泉玉涧摩崖石刻群,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实际措施严加保护;三,新建下斜玉涧至智泉休闲便道,着手整治维护现有智泉景区设施;四、重建智泉来苏亭,展示陈伯献题记与何南金亭记等旅游名篇,提升文化层次。□阮其山

(0)

相关推荐

  • 兴化邮谭 • 17〡莆田集邮2015-2020

    二〇一五 兴化邮谭 · 16〡莆田集邮 · 2015 <莆田集邮>2015年第2期上市 [集藏天下·邮传莆阳]携手莆田集邮,我们乐享2015 [莆田长谷]2015,我们这一年 二〇一六 源 ...

  • 修懿写作|莆田荔枝有名堂

    每 逢大暑来临,莆田荔枝就成为重要话题.经过"尼伯特"考验,荔枝林下虽有点点落红,但仍然在树梢上累累飘香. 一谈到莆田荔枝,都会说到郭沫若当年来莆田时留下的"荔城无处不荔 ...

  • 上天造神、下地造鞋,福建莆田还有多“魔性”?

    ▲ 阳光照耀下金灿灿的海滩,莆田人正在赶海. -风物君语- 东海"仙府" 福建"魔都" 亦正亦"鞋"   你也许不知道莆田在哪,但你一定听说 ...

  • 福建莆田,施琅收复台湾曾从此出港

    福建虽然比较低调,但莆田的名气比较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莆田. 莆田市,古称兴化.莆阳.莆仙,位于福建省中部,东北邻福州福清市,东南濒临台湾海峡,西南.西北接泉州永春县.德化县.永泰县.莆田辖四区一 ...

  • 方言与景点(音频)| 东方滢:罗田岩的历史文化(江西于都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小时候学习<爱莲说>,才知道北 ...

  • 古玉界:高古玉的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玉"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爱玉自古有之.近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追逐的目标,其中,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受到国内 ...

  • 探寻抚顺历史文化遗迹之元帅林

    4月20日文保志愿者带领我们的历史爱好者去抚顺的历史文化遗迹访古探幽,元帅林.永陵.佛阿拉山城,了解一下清前历史和民国文化,这也是我们了解萨尔浒大战的第二站活动,我们这次活动的第一站就是民国时期张学良 ...

  • 丘北僰人后裔的文化历史考察(组图)

    丘北僰人后裔的文化历史考察(组图)

  • 走进500年前的云岸古村,探寻绍兴历史文化魅力

    六岸古村位于王坛镇青坛行政村,是柯桥区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抗战时期,六岸古村曾是<越报>抗战刊物社址,而五十年代其创办的青陶中学,则是建国后柯桥区南部山区最高学府. ...

  • 《岩波日本史》引进出版,中日历史文化专家联袂翻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和岩波书店前总编辑马场公彦日前齐聚三联韬奋书店,畅聊日本史,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考. 他们谈的<岩波日本史>系 ...

  • 浙北新市:东迁县治时期历史文化,光可鉴人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翻开新市厚重的历史,它的前页部分正是处于西晋时期的东迁县治,那时期烟渺之远不可追,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时光悠悠,大多的文明古迹都被岁月湮 ...

  • 烟雨惠州——探寻朝云墓的历史文化

    惠州西湖素有小西湖的美称,坐落在惠州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内.惠州西湖之所以能够高攀上"小西湖"的美誉,成为湖州西湖的"小弟",皆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从地图上看, ...

  • 【玉语】赏玉,给孩子上一堂历史文化传承课!

    赏玉,给孩子上一堂历史文化传承课! 近些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小的时候不听话,家长百般迁就,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结果长大了更加不听话,家长依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