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高考残酷真相揭秘:比死刑更恐怖,穷学生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是否抱怨过国内的应试教育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否抱怨过996的工作制,为自己工作遭遇感到愤愤不平?
的确,高考可能不是现阶段最公平的制度,但是你也找不出更公平的考核制度了,至少在中国,你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的周边国家,他们承担的压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比如韩国。
韩国高考残酷真相
韩国人的高考不单单是升学,还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穷人想要翻身,想要跨越阶层,只能通过高考,在中国,高考失利,你还有翻身的机会,毕竟进入社会还是看能力的。在韩国则不同,他们只看你出身哪所大学。想要通过单打独斗跨越阶层,几率非常小。

资源垄断带来的教育垄断

韩国经济是垄断寡头经济。国家经济命脉基本被三星、乐天、LG等几家垄断企业霸占。和我国垄断竞争经济不同,韩国的这种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的贫富悬殊,最好的资源都集中在这几家公司,所以人们闯破了头也要竞争这些资源。
再追溯到高考,正如标题所说,韩国的高考和判死刑一样,竞争非常激烈,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穷学生可以说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韩国人早在学生时期就被分为下层,中层,上层。下层人想要步入上层,只有考进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这三所大学,据统计,从2012年开始,韩国的300个议员中, 90%的人都毕业于这三所大学。500强企业中,CEO中也有一半也是毕业于这三所学校。想要靠单打独斗考上这些大学吗?
没那么容易的,因为它不只是你一个人的斗争,还有家庭和阶层的斗争,在韩剧天空之城里面,这些都描绘得很细节:房价越贵的地方越容易考上名校,考入上流名校的有50%以上都是富人家子弟,有钱人会请所谓的专家去教这孩子答题技巧,他们很容易就能拿到80几分。
而穷人家的孩子单打独斗拼了命也只能拿到40几分,即使家境再贫寒,父母也会咬牙拿钱让孩子上补习班。因为这是唯一的机会。高考对于贫寒子弟来说,就像打魂斗罗,只有一条路,一步一步打下去,只要中途输了就全盘皆输。
考上大学就没问题了吗,也不是的,他们要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只有进入最好的那几家公司,才能拿到较高的工资。
事业垄断造成了教育垄断,贫富分化严重。韩国平等如今却成了一句口号。

韩国人:全民抑郁了

韩国人称高考为“地狱考试”,俗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说中国的独木桥有一尺的话,那韩国的独木桥就应该是一寸了,韩国学生有个说法叫做“四当五落”,就是说每天睡四个小时的学生有机会被期望的大学的录取,而睡五个小时的学生就很有可能被淘汰。
我们都知道正常人都要睡八个小时,韩国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在韩剧“天空之城”里面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一位监考官让两个高中生在四分钟内答出一道数学题,秒针滴答做响,其中一个学生冷汗直流,他没能打出来,监考官来到瑟瑟发抖的他面前,“你知道吗?我出身贫寒,不断往上爬,到议员再到现在的位置,现在快到了金字塔顶端,但我不行了,我现在需要你去替我完成,孩子,你能做到吧?”
没错,这个男孩是她的儿子,父亲病态的表情和期待,孩子瑟瑟发抖的回答。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教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所有人都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每年高考的时候,师弟师妹都会集体下跪为考生加油,期待神明的仰仗。
在这样的压力下,韩国每100人就有5人患抑郁症。韩流明星不仅受本地爱豆的喜欢,还深受中国爱豆的喜欢。但韩国明星的抑郁率是非常高的,这也能从本质上反应一个问题。韩国的娱乐和政治,财阀,联系太紧密。
人前你是光鲜亮丽的女明星,人后你就变成了高层上流人士的玩物,在这个极度看中颜值的国家,想要改变命运除了高考,还有就是颜值,拥有美丽的外貌能让你在大街上被星探看中,从而有机会跨入另一个层次。
但是,如果你没有富裕的家庭,依旧会沦为上层 的玩物。韩国艺人签的合同叫做:奴隶合同。并且他们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赚到的钱自己只能拿到10%,公司就拿了90%。正由于韩国的社会阶层划分过于严重,再加上严苛的高考竞争,这些教育下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功利自私的——一切都以利益为主。
韩国学生校园暴力例很多,因此国家推出了人性指导,韩国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集体孤立、自卑、情绪不安定,或者自私、优越感过强、具有攻击性。他们的道德观和自我意识都非常不健全。处于底层的学生要接受家庭的压力,来自上层的欺辱。
即使步入上层,也拼不过那些有家境,有条件的富裕家庭,依然抬不起头做人。穷人永无出头之日,准确来说,穷人永远备受心灵折磨。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考制度给予了大部分人希望,给予了大部分考生改变命运的机会。整个大环境,阶层也没有划分那么严重,不至于像韩国那般病态、脆弱。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应该珍惜身在中国、抓住机会,全身心投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0)

相关推荐